浙江公车改制喜忧参半:取消公车需自我革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1:29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茅文贤 组织委员许立良开着桑塔纳驶进镇政府大院,正好看见党委书记吴宗林停放好自己的车,拎着钥匙走过来。 许立良摇下车窗跟他打了个招呼,两个人都笑了。 2003年底,杭州市西湖区的所有乡镇和街道96辆公车全部改姓“私”,而他们所在的三墩镇因为最早着手进行公车改革,无疑成了公务员用车制度改革的先行者。 纪委成了车改的发起者 “估计到2005年,政府有一半的人都会成为有车一族。”2月4日,负责车改的三墩镇纪委书记徐瑞华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刚刚花17万元买了辆别克轿车,眼下正着手考驾驶证。 记者留意到,原本应该由体改委主持的公车改革,现在基本上都是由纪委来主持。对此,杭州市西湖区纪委副书记司建华的解释是,“主要是群众对车轮下的腐败意见太大了。” 司建华说,在他办公的地方,窗外就靠着求是小学和浙江大学,平时一到放学时间,小学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基本上都是公务车来接小孩的。大学刚开学就更不用说了。 “公车私用难以遏制,直接导致行政成本增加;同时,公车维修成为众所周知的‘黑洞’,有关部门对20位个体户使用的桑塔纳和20辆相同型号的公务用车进行比较,发现在行驶10万公里之内,公车修理费用是私车的10倍。 以三墩镇政府为例,2001年,该镇与“车轮”相关的费用高达59.2万元。另外,报销的交通费达11.51万元。 2001年底,三墩镇提出了公车改革,得到西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 2002年1月,三墩镇6辆公车全部进行车改,车辆经专业部门价值评估后,一次性作价处理给个人。在购买中,区管干部优先,驾驶员其次,最后由一般干部认购。对于合同工、临时工驾驶员、一次性买断工龄以货币安置,对事业编制的驾驶员,由镇里安排其他工作进行分流。 车改叫好不叫“座”? “车改最直接的好处是降低了行政费用支出。”徐瑞华说。“车改后,2002年三墩镇机关车辆交通费支出比2001年节约了50万元,财政支出同比下降70%。” 2003年9月,西湖区在全区乡镇街道推广车改,同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把补贴标准作了提高:乡镇街道正职干部1800-1400元/月;副职1600-1200元/月;调研员900-600元/月;中层干部650-500元/月;一般干部统一300元/月。 车贴标准是以一辆普通桑塔纳一年的维修、养路、油耗以及人工工资开销等折算,然后根据乡镇面积、乡镇与区政府的距离测算出来的。 西湖区纪委监察局主任陈敏表示,全区乡镇街道机关车辆交通费支出可通过车改后平均下降23%。 不过陈敏也表示,车改的优势只能在乡镇以及区级政府能小范围内显示,"市直机关人员比较多,工作半径也大,公车货币化的话,财政支出可能更大。" 陈敏说,拿杭州西湖区来说,2001年光驾驶员就有400多个,全省则有数千人,要想全部内部消化是很困难的。早在几年前,宁波曾就市直机关改革作过论证和调研,并制定了方案,就是考虑到还有其他因素,至今没有实施。和乡镇相比,市直机关的改革涉及的部门繁多,人员关系复杂,不好处理。 "另外,有些单位,像司法机关、行政执法单位,取消公车是不现实的。还有,车贴名正言顺地进了公务员的腰包,群众会以为公务员在不断发钱。这样一来社会舆论压力也很大。 陈敏坦言,"车改大范围推广的阻力会很大,乡镇车改前在听取下面意见时,就听到不少反对意见,而且主要是各单位的一把手。毕竟改革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让既得利益的人来制定削减自身利益的方案,这从制度上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也同样表示。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为了防止实行车改后,有关人员利用职务向企事业单位借车,或报销、索要租车费,杭州西湖区纪委、监察局等都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据某地居民反映,当地过年过节的礼品又多了一样--汽油票,这恐怕也不是车改所愿。 取消公车亟需"自我革命"? 对于"车轮腐败",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上,这些应该是公车改革的核心问题。但各地试行的实际"改革"办法是采用"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彻底革命"。 人们把车改的效果更多集中在节省了开支上。数字的确可观,杭州西湖区三墩镇和翠苑街道两个车改试点,2002年机关车辆交通费的支出比2001年分别节约50.06万元和5万元,同比下降70%和25.6%。 但专家认为,这种减法太简单了。将以前的购车费、修车费、汽油费、路桥费、司机工资等总费用,减去车改后的车贴总数之"差",就是"节约数"了。这个"差"虽然庞大、可喜,但是,是不是真值得喜,得看那个"被减数"是不是合理合法。 学者陈凌孚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质疑,翻阅中央以及各级政府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乡镇一级领导并无专车待遇,如今却大小领导人手一份车贴,有的接近3000多元,甚至比工资还多。"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公"和"私"似乎又模糊起来了。 陈凌孚在文章中说,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如今废止公车制度而改为发放车贴,看上去是经费包干、超支自负,钱是不会多花了,可是只要在公务活动上打了折扣,只要与"公车私用"的做法相配套的监督执行不力,新的纰漏很快就会滋生。 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认为,"决策者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决策者要从这个高度来下决心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特权,寻找'自我革命'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也认为,如果不改变权力造成的特殊化思想,不建立公务员的服务意识,病根不去,车改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 毛寿龙眼里的公车改革,和公费电话(手机)的改革有一个相似的轨迹,"当手机还是一种奢侈品的时候,大量公费手机开支很快超过了财政和民众能够忍受的底线。但随着手机迅速普及成为普通消费品,政府又采取了定额报销通讯费的措施,手机随之很少再进入反腐议题。公费手机的改革轨迹正是公车制度的未来。" "要克服这一点,可以通过政府财政公开和个人约束实现,"毛寿龙认为,一个透明的政府财政公开制度,可以使人看清楚公车的预算和使用中,哪些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相关链接 外国政府公务用车只许用于公务,设有用车登记卡,出车时间,油耗、公里数等定期上报主管部门。公务用车公私分明。一般官员办理公务时,可用公车,上下班单位给予适当补贴,公务用车限制外出范围,外地出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国内公车改革情况: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按照国务院的指示,以逐步实现公务交通分配货币化和公务用车社会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用于公车的开支为目标,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2002年初,上海成功举行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启动后首次“公车转私”拍卖,48辆公车成交46辆,该市企事业单位大多采用协议转让形式对旧车进行更新或淘汰,即评估之后出售给中间商,也有的采用公开拍卖的形式。 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将原来各部门所有的35辆用车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作价后,按一定折扣出售给管委会参加车改的副局长以上人员,此后公务用车费按岗位工作以6个标准进行补贴。 2003年11月1日,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将15辆公务用车向社会公开拍卖,从此,开发区处级及以下公务员坐公车成为历史。 江苏各地积极推进乡镇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有214个乡镇实行了公务用车改革,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6.2%。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