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五大金刚冲锋陷阵 廿年消费谁主沉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5:10 外滩画报

  谁在消费上海?

  外滩记者许凯/报道

  2004年2月13日。上海普通的一天。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跟往常一样,吴冬一大早就开着自己的蓝鸟II,穿过上海的大街小巷,去位于肇嘉浜路的一幢写字楼工作。

  在吴冬开着车上班的同时,他父亲正骑着一辆老式的“永久”自行车去买菜。

  吴是一个有12年工作经历的执业律师,他的父亲则已经退休了。

  吴住在虹梅路一套新买的房子里,小区建得很漂亮,配套服务也齐全;而他的父亲则住在肇嘉浜路附近一幢颇有些年 头的房子里。

  在上海,吴冬和他父亲这两代人是完全不同的消费者:老一代更少的收入,更低的消费;新一代对未来很乐观,更敢 消费。

  “如今,住房、汽车、旅游、电信、文教消费成为上海人消费的新热点。”不久前,上海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 队通过一份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冬父亲还在骑的自行车则是二十多年前的消费热点。当时一个著名相声用嘲讽的口吻说“三转一响带咔嚓”是过分 的消费。而所谓的“三转”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是指收音机,“咔嚓”则是指照相机。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消费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它是整个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投资带来产出,并创造就业 机会;就业意味着收入,收入的一部分变成消费;消费则意味着投资得到了正面的反馈。这样,一个经济循环完成了,新一轮 的投资才可能继续下去。在一个活跃的经济体里,一定有活跃的消费。

  2003年年末,上海人在银行里有6054.6亿元的存款,这个数字和当年GDP(6250.81亿元)大致 相当,雄厚的“家底”让上海的消费市场格外地红火。

  逾三成家庭没有房

  二成家庭有两套房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人的消费特点有了明显的变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王大悟说,“20年前是以 食品为特征的满足温饱阶段,而今天则是食品和其他物质消费并重的小康阶段。”

  “衣食住行”是基础性的消费,其中的“住”是一个“消费大户”。

  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调查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不到的上海家庭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在超过三分之二拥 有住房产权的居民家庭中,21.6%的居民家庭购买了新建商品房,8.1%的居民家庭购买了二手商品房,36.4%的 居民家庭拥有售后住房产权。近二成的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30.6%的住房用于出租,3 5.7%的自用,22.6%空关着。”城调队方面说。

  在1995或1996年之前,上海没有商品房概念,人们要么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要么住在父辈留下的房子里。 “我当时还在学校工作,住在我父母家。1996年以后才开始买房。”负责住房调查的城调队住户处范海鸥处长以自己的经 历“现身说法”,“住房政策改革,为买房提供了便利。”她说。

  然而,对于超过三成的上海人来说,拥有自己的住房还是一个梦。“上海房价这几年一个劲儿飙升,一年一个台阶。 一想起房子,我就心痛。”在一家建筑设计院供职的王芳说。一年前,她从另外一座城市毕业分配到上海来,在过去的一年里 ,她搬了好几次家。房子问题让这个1980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据上海市价格学会会长徐家树、浦东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战军等人预测,“十五”期间,上海商品房价格年涨 幅估计仍在10%以上。尽管这样,王芳并没有放慢为买房而奋斗的脚步。

  “未来两三年内,有5%的居民家庭有确切的购房意向,12.3%的家庭可能购房。”城调队的一位工作员说,“ 25至44岁,月薪3000至5000元的年轻白领,逐渐成为新的住房主体;他们的首付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和从亲戚朋 友那里借款;中档价位的多层和小高层颇受青睐,投资性购房的比例不高。”

  整车销售年增长30%

  上海要迈进汽车时代

  从吴冬用25万元换回蓝鸟II的那一天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生活和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没车时,就连吃饭都会选择在靠近地铁的地方;有车后,都不愿意在这些地方就餐了。”吴冬说,车让他生活的半 径极大地扩大了。

  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这在目前还是少数“成功人士”的标签。据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的调查显示,居民出行以公共 交通为主,驾家用汽车者比例不到4%,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为4.3辆;45%的被访者首选公共汽车、地 铁和轻轨,31%的被访者骑自行车,步行、骑助动车和乘坐出租车的被访者分别占10%、6.2%和2%,3.9%的被 访者日常开车出行。

  不过,相信在未来几年里,这个比例会有相当的改变:2003年上半年新颁发机动车驾驶证9.1万张,有汽车驾 驶证的市民已超过160万人,平均每10个上海市民中就有1个拥有机动车驾驶证;另外,有证无车的“本本族”也持续增 长,据了解,目前上海“本本族”人数已达70多万。经有关部门预测,今后五年,持驾照者将达到300万!

  刚刚公布的《200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轿车销售了7.11万辆, 增速达30%。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三年,上海有车的人数就会翻一番,如果没有牌照等限制的话,这个增速还会被 改写。

  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证实了这一判断。“早在2002年,本市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就已初步具备汽车 进入家庭的物质条件。”城调队工作人员说,“8%的家庭今后三年需购买或更新汽车,10-20万元的中档车最受他们青 睐。”

  近四成家庭有计划出游

  旅游业对经济贡献6%

  和住房、汽车相比,旅游显得是一种“软”需求。不过,这是上海消费增长很快的一个领域。据上海零点的一项调查 显示,21.50%的人受经济条件所限,56.70%的人受时间所限而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如今,“有钱有闲”者逐渐增多。上海统计局城调队调查得知,2002年,42.2%的被调查家庭曾外出旅游, 其中24.5%的家庭一年中曾多次参加旅游;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省际旅游的家庭占30.8%,市内游、港澳游和国外游 的家庭分别占15.7%、1.8%和2.2%。近些年,人们对旅游的热衷也逐渐改变以往单一的旅游方式。“以往,人们 的经济条件差,要积蓄很长时间才能出游一次,所以一般都是以观光为主。而现在人们更喜欢把旅游当作一种休闲。”王大悟 教授把这种转变称为旅游目的“以观光为主转到观光与休闲并重”。

  旅游的发展,直接带来的是对上海经济的拉动。据上海统计局统计,仅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就有着 很大的增长,从1998年的4.7%增加到2002年的6.0%。

  中旅出境部办公室丁小芳女士向《外滩画报》提供了这样的数据:仅2001年经中旅出境的上海旅客,就达280 00人;去年因SARS有明显的下降,她估计今年这个数字会重新上升。上海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也显示,15.8%的人 有过自费出境旅游的经历。

  2004年,有38.1%的被调查家庭有旅游计划。其中,准备去外省市、港澳和国外旅游的家庭分别占31.8 %、2.8%和3.7%,与2002年相比,省际游和港澳游均提高1个百分点,国外游提高1.5个百分点。“有10% 的家庭计划一年内参加港澳游和国外游。”城调队方面说。

  王大悟教授认为:“每年至少3次旅游,是小康社会明显的标志。”

  手机销售同比翻番

  电信业当经济支柱

  几年前,手机还是少数人标榜身份的“大哥大”,而今天,你已经很难在上海找到一个没有手机的年轻人了。

  手机市场的火爆,让李宪生感到惊讶。今年春节期间,他想买一部手机作为自己给女儿的新年礼物。他相中了一款彩 屏手机,农历腊月廿八日一早,当他来到徐家汇国美电器时,销售人员告诉他这款手机断货了。“这款很好卖。”销售小姐笑 容可掬。

  事实上,手机消费是少有的增长超过100%的行业。按照《上海统计公报》,2003年上海共卖出了130万部 手机,这一数字比2002年增加了1.1倍。

  按照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的统计,2000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只拥有29部移动电话,到2003年末,这一数 据刷新为133部。

  不光是手机,整个电信业都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信息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38.18亿元增加到2002 年的489.07亿元,对GDP的贡献近10%。

  “中国电信、有线通和长城等宽带网相继开通,初装费下调;手机价格的一再下跌,加快了居民家庭信息化家电的普 及速度。”城调队方面解释说,“据抽样调查,近年来,家用电脑、移动电话等家电产品的家庭拥有量与其他家电产品相比, 增长速度更快。”

  人们对通信的支出有些惊人。据统计,2003年上海人均通信支出为638元,比2002年增长13.9%,其 中人均电信费支出499元,增长17.9%。交通、通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3和0.5个百分点 。

  逾半数家庭视教育为头号支出 养老防病与教育三大存钱目的

  有一个“出口转内销”的数据:1985年,上海共有52家舞厅和迪斯科舞厅,到1994年,上海的娱乐场所超 过1000家。据估计,目前,这个数目超过2000家。

  巨大的消费需求催生了市场的蓬勃。事实上,在午夜时分的衡山路或新天地甚至比白天还热闹。

  据统计,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和文化娱乐产品的费用达到1021元,比上年增长15. 9%。其中,人均购买文化娱乐产品的支出为587元,增长8.5%。影碟机、组合音响、家用电脑和空调等成为消费的热 中之热。

  这些,对城调队住户处范海鸥而言,并不是她消费的重点。她更注重的是文教中的教。她的独生女儿已经上高三了, 尽管目前她只需要每学期为女儿缴1900元学杂费,每月定期承担数百元其他花销外,她的压力并不大。但很快她将面临的 是,女儿上大学的一笔更大的开支,以及女儿上一所让她满意的大学。

  “海归”徐先生也面临着女儿的教育问题。他女儿十多岁以前都是在日本生活的,所以,徐先生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 ,还为她请了一位中文家庭教师,每小时付给家教50元报酬。“孩子将来的教育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为孩 子存一笔钱。”徐先生感慨地说。

  像徐先生这样的上海人,并不在少数。据城调队抽样调查,有57.7%的家庭认为,未来两年内,家庭的主要支出 之一是教育消费,而其他消费的选项均未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

  “为子女教育存款是沪上家庭最主要的储蓄目的之一。”城调队的一位工作人员证实说,“在被调查家庭中,以子女 教育为储蓄主要目的的家庭比重为53.8%,仅次于养老和预防重大疾病,位列第三。在有各学龄阶段子女的居民家庭中, 有高中学生的家庭为子女教育储蓄的比重最高,达98%。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等教育,由于现在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花费比 较高,居民家庭有一定负担,需要靠积蓄来支撑。”

  对教育的重视,带来的是持续的教育支出的增加。据了解,由于居民家庭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就读于各类民办学校的 学生增多,家庭非义务教育支出增加。2003年,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达937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人均非 义务教育学杂费达到435元,增长2.1%,占教育费的46.4%。

  以上海交通大学2003年收费标准为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临床医学、建筑学专业6500元/年; 艺术类(艺术设计)专业8000元/年;软件工程专业一、二年级6500元/年,三、四年级12000元/年;其他专 业5000元/年;住宿费为人民币1200元/年。学费再加上不菲的生活费,教育成了一些家庭不轻的负担。

  “我们常常深夜还在担心拿什么送孩子上大学。”家住宛平南路65弄的杨秋萍说。她丈夫前年下岗,尽管后来实现 了再就业,但收入很有限。他们的儿子今年15岁,马上就该上大学了。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