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规划:想象的加法与减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13:34 新民周刊 | |||||||||
撰稿/汪伟 做加法的同时做减法,是上海市规划部门对城市雕塑现状的基本政策。2004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市规划局副局长、城市雕塑委员会副主任伍江说,规划部门要担负起前瞻性、指向性地管理和引导上海城雕的责任。
加法:在针尖上跳舞 上海市不是第一次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朱国荣、章永浩这些艺术家主持城雕委的时候,也做过城市雕塑方面的规划。但章永浩承认,两个时代的规划确有很大不同。 城雕规划和城市绿化规划的发展相似。“90年代,上海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恨不得有一点地方都拿来盖了房子,做绿化是见缝插针”,章永浩说。绿化尚且如此,一向被认为应该放在绿化带上的城雕,成了在针尖上跳舞。 然而几年之后,夏天的酷热让规划学者嘴里的“热岛效应”,变成了市民和政府官员的切身之痛,城市建设开始自觉为绿化预留空间——章永浩说,这就是规划观念的产生。 但要做一个适合上海又行之有效的规划,显然困难。雕塑家缺乏规划意识,创作时不考虑雕塑周围的环境;一些政府主事者往往随心所欲,在城市建设和雕塑的设计、安排中,不按规划办事;作为私产但相对开放的小区空间内的雕塑,实际构成了公共景观,但规划对房产开发商的意志和趣味好坏制约有限。这是城雕规划的三大困境。作为官员,伍江着重强调政府应负起管理和引导责任。这种责任的具体内容又包括:对城雕进行普查、编制长期的整体性规划、建立长效的城雕管理机制、主持开展重点城雕项目、建立城雕艺术生产和交易的基地、培养和储备艺术家,乃至运用资金和行政杠杆,直接干预城雕制作、放置甚至艺术取向。 2004年的《城雕规划》提出,未来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雕塑要形成“一纵、两横、三环”的空间布局。一纵为黄浦江滨江景观轴;两横为苏州河滨河景观轴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向城市景观轴;三环为内环、中环、外环景观轴。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城市海陆空门户、城市发展轴以及郊区重点城镇和产业区,确定城市雕塑的重点区域。 重点地区的城雕题材被定位为:黄浦江、苏州河城雕长廊体现上海的城市历史记忆;延安路-世纪大道主轴线展现当代城市文化;城市副中心及历史文化风貌区反映民俗、人文与生活;在世博会地区建设世博主题城雕广场;在北外滩、上海南站和浦东国际机场,分别建设体现“上海海陆空门户”形象的大型雕塑。 和城雕寄寓诗意的城市记忆相比,这份充满了“加法”的规划诉求严谨,并无诗意可言。 减法:被忽略的行政成本 凡事有破有立,城雕自然不例外。上海市政府也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劣质城雕将被分批拆除。然而,谈话一触及“拆”字,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和政府官员,都开始闪烁其辞,一副苦衷难言的表情。拆城雕,怎一个“难”字了得。 做“减法”牵涉到城雕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拆”是亡羊补牢,而非事前监督。如果根据城市规划,对城雕方案和创作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并能跟踪监督,当属最能防患于未然的办法。但伍江表示,区区一个城雕委和规划局新设置的城市雕塑与景观管理处,不可能担负这个听来十分庞大的管理工程的行政成本。 实际上,上海1996年就已发布《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其中对方案报批、资格审查和跟踪管理都有明文规定。正是因为“不可能担负的行政成本”,这个管理办法难逃有心无力的命运。 如今,市政府一再明确,城雕的主要资金将来源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出资在城雕资金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大。如果“建”的时候监管乏力,“拆”就成了势所必然。 至于“拆”的行政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年,城雕委为拆除8座雕塑,费时4个月之久,就是一例。还有一些雕塑,因为种种原因,屡次被放进应“拆”之列,却屡屡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屡“拆”而不得的城雕矗立在城市之中,成了一个让人迷惑的符号。“减法”的成本高昂,于此可见一斑。 采访行将结束的时候,伍江澄清了一个《城雕规划》出台后常见的误解。市政府下拨的那笔千万元计的城雕专项资金的用途,并非如常人所想的那样,是用于具体作品建设的,而将花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城雕管理体系上。-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