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日韩出兵后的马六甲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10:49 新民周刊

  撰稿/高小勇

  日本与韩国都碍不过盟邦美国的面子,决定出兵伊拉克。日本1000人,韩国计划派出仅次于美英在伊拉克驻军的 人数,3000人;首批日本兵已抵达伊拉克。韩国人出发计划是2004年4月。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搜索诺曼底队员招募中 100兆时尚动感邮箱

  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有较深合作关系的国家,大都遭到了极端分子程度不同的袭击和报复。日本和韩国尚未出兵, 技术人员就在伊拉克各有死伤。袭击和报复发生的地区大都在中东,说明极端分子受资源约束,只能在某一成本较低的地方集 中配置。但日本韩国宣布出兵伊拉克,可能使极端分子注意到一个新的可使恐怖行动成本低而“回报”高的地方。这地方就是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早就有媒体指出过。2002年10月28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最早 报道了澳洲国立大学战略与国防专家罗斯巴比奇的看法,他认为马六甲海峡已成为恐怖袭击者眼中的“理想目标”;近一些时 候较引人注意的是2003年6月5日的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和6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它们都警告下一个恐怖 袭击的地点是亚洲的马六甲海峡。我认为,尽管极端分子在印尼制造了爆炸,但并不是针对亚洲地区的人,而是冲着那里的美 英等西方游客来的。日韩出兵,才现实地增大了马六甲海峡遭袭的危险性;恐怖行动也是受资源约束的,日韩出兵使之成了显 著的报复目标,而在马六甲海峡下手成本最低。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全长约l080公里,最宽达370公里,最窄处只有37公里。

  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的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都由此输送;而且有着极高外贸依存 度的日本,每年还有大量原料和近一半的出口货物经此运往中东和欧洲。韩国买入石油及其他进出口贸易,也对这条通道有着 严重的依赖。极端分子如果在此得手,势必给两国以重创。同时还收一石多鸟之效,使濒临海峡的也支持美国出兵的新加坡遭 受沉重打击,说不定还会给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美军第七舰队后勤供应司令部以创伤。

  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石刚讲,新加坡是世界第二繁忙的港湾,恐怖分子如果劫持一艘油轮来袭击港内众多 油轮,很容易波及到整个港口的船只,造成的破坏与人员伤亡将远远比世贸大厦严重。

  极端分子在此动手的成本并不会比在美国搞袭击高。二次大战后,马六甲海峡由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三国共同管 辖。事实上,在一条多国管辖的海峡上采取统一的反恐措施,远不如在美国一国那么容易简单,一个黄色或橙色的警戒信号就 可以让全国统一采取某种措施,国与国之间要统一行动部署,即使没有利益争吵,协调成本之高也是不难想象的。新加坡《联 合早报》曾引述国际海事局驻吉隆坡海盗报告中心2002年10月发布的统计说,当年前9个月,全球总共发生271起海 盗攻击轮船的事件,这些事件大多在印尼水域发生。如果海峡在一国管辖之下,是不会容忍如此多的海盗事件发生的。海盗的 信念、资金、技术,以及组织等力量不会比极端分子强;海盗尚频频得手于马六甲海峡,何况极端分子乎?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如果由于日本韩国出兵而引来极端分子在马六甲海峡施以的报复袭击,自然也会影响中国。中国 的进口石油,以及对外贸易有多大数额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媒体上各说不一。但无论怎么说,极端分子在海峡对日韩实施报 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会不小。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一位研究人员讲到某国控制这条通道的威胁时说,问题不大,无非是油轮向南多绕1000 海里罢了。这恐怕低估了这条通道无论由于什么原因阻塞后给中国增加的成本。现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航线虽然有10 多条,然而由于海洋地形、浓雾、冰山、风浪等多种因素,适合海上石油运输特别是超级油轮通行的航线并不多。而且,南边 水域并不一定就安全。两年前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过美国能源情报管理局估计,“一旦海峡关闭,全球将近一半的轮船 被迫绕道航行,轮船的性能必须大幅提升。马六甲海峡关闭可能立竿见影造成全球的船运费上涨。”问题恐怕不仅仅是运输距 离多出1000海里,运费和保险费的增加、运输成本的增加;我国石油的海洋运力较多依靠外国油轮,这意味着一旦出事, 成本的算盘就不会由中国一家来拨动。这自然增加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的成本有好些就是恐怖主义带来的不确定 性所增添上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