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新周刊封面:倾听时代最真诚的声音-我反对!(4)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15:52 新周刊

  


  朱大可 我珍惜说出城市真相的自由

  文/罗震光、王晔菁 图—何政东/新周刊

  朱大可自己也没有料到会这么快就回到学校,而且被“押”回旧居,继续跟文学“同居”。他一周要上7节课,分别是给影视系上影视研究,给中文系上中国当代文学史。由于职业的缘故,他保留对当代文学的关注,但文化批评和研究仍然是主业。你不要指望他会放弃对“新天地”和“后海”之类的“爱情”。

  朱大可批评上海的浮华,批评城市建筑及其图腾,批评美女作家、美男作家,批评了许多为传媒和大众津津乐道、热情赞美的事物。这样一个尖刻地批判时尚的批评家自身也成了时尚的一部分。

  从《上海:情欲在尖叫》到《衡山路上的中产消费典礼》,他甄别时尚景观中包含着的是属于文明进步的元素还是垃圾:“比如上海‘小资’曾经是一种生活时尚,它也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消费群体,但最大弱点是‘零度原创’。上海是一个原创性日益丧失的都市,人们不断举办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和庆典,看上去热闹非凡,但是等到曲终人散时我们才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剩下。这就是所谓的‘集市效应’。作为上海公民,我无法对一个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景象保持沉默。”

  朱大可对于上海,除了1920年代的文化原创运动,给的褒义词一如既往地吝啬:“在今天,上海也一度冒出过个别值得关注的人物,像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和作家王安忆(前期)等等,但他们都是1980年代的产物。1986年,上海曾经是中国文化变革的前线,思想和文化一度非常活跃。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它提供的那些零星成果。但在后殖民的整体语境中,上海正在丧失它的文化个性,它的嘴脸长得跟世界上的其它城市越来越像。它的建筑在全面克隆西方,而它的文化则日益“新加坡化”,也就是荒漠化。我看不到它有任何改变的迹象。”

  他真正的盟友不多,更多是读者,“我从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孤独是我的常态。”住在上海外环线边上,一个叫做莘庄的地方,这是都市的边缘,也是有关他立场的象征。“我把自己边缘化,以保证有足够的距离对它进行观察、研究和批判。边缘化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策略。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汇入主流的洪流,而我则注定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看守着莘庄这样的麦田。”

  朱大可看出了为什么中国遍地都是“表扬家”的原因。“人们顺畅地表达自己观点变得很艰难,这是因为它牵涉到各种微妙的利益。有些评论家和作者、协会、出版社有很深的利害关系,他们要么碍于个人情面,要么考虑各种关系,无法说出真实的评判。这就是经典作家马克思说过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很多人一面嘲弄这个世界,同时又高明地同它结盟,他们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利益是批评家的最大障碍,一旦跨越了这个障碍,批评家就将无所畏惧。”他真的能做到“六亲不认”吗?“呵呵,这有点夸张了。我最多也就是‘三亲不认’而已。我还是很看重友情的。这其实是我的弱点。我总是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方面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不至于伤害他人。但拿捏好分寸很难。这是我的一个很深的困惑,也是我最终选择孤独的原因。”

  他毫不指望自己的反对意见会成为主流意见。“今天,主流派的含义就是与你所批判的对象妥协。在中国,批评家和媒体有着完全不同的使命。尽管许多优秀媒体人在反抗他们的命运,但中国媒体文化的表扬使命是难以改变的,这是由所有制决定的。而我作为个人,也许有更多的说出真相的自由。我珍惜这样的自由。”只有短缺的东西才是珍贵的。自由从来就是中国这个超级市场里最罕见的货物,而且是唯一无法用货币购买的东西。在物质变得琳琅满目的时代,人们正在成为钱财和体制的双重奴隶。我想起一个被小资们用滥的词,叫什么“轻舞飞扬”,在“百度”上搜一下,居然有18万个结果,这个词虽然已经沦为一种恶俗,却多少传达了人们对自由飞扬的渴望。

  在一个社会问题成堆的语境里,独立的批判立场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共鸣。“这也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第一偶像的缘故。鲁迅的不屈的批判精神,鼓舞了大批愤怒的青年。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反抗效应’。但文化批评永远只能是一种建构性程序的开端,它必定要引向文化制度的重建,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切的核心。另一些朋友对我的话语方式更感兴趣,因为它在元语言建构上做了一些小小的实验。”

  在朱大可眼里,好的批评家不能只发表“酷评”,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原创性。“就我个人而言,我的预言有时并不准确”。比如朱大可以前提出的神学浪漫主义观点,认为不久会有一种终极关怀的东西降临于我们生活,这个一厢情愿的预言后来落空了;但几年前他提出的有关“情欲在尖叫”的预言,以后却得到了普遍的证实。

  朱大可对批评的力量没有信心。从说出真相到改变现状,这里有一个难以逾越的距离。比如一部遭到批评的不良图书,最终却会因为“争议”而变得畅销起来。甚至批评家会被怀疑与书作者唱双簧。“批评正在古怪地走向它的反面。”这就是所谓“后现代误读”现象,它的特征就是:公众不仅丧失了是非评判的标准,甚至丧失了对批评本身的评判力。这是一个从“信仰危机”退化到“信任危机”的年代,好与坏、善与恶的界限完全消失,人们的判断标准不是它的是非,而是它是不是足够好玩。这是批评家所面临的危机。批评家似乎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知己。他只能发出警告,但不可能更改现实。

  朱大可说:“我的原创性活动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在都市文化批评领域,开拓都市符号分析,对都市文化符码进行“细读”和“精神分析”,寻找其隐喻性语义;第二,在一般文化批评领域,展开对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变异现状的批判,寻找各种“文化口红”和“道德胭脂”;第三,在“广义流氓学”领域,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个庞大而隐形的流氓社会,拥有自己独有的精神特点和话语方式,并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第四,在历史-神话学领域,对历史传承的民间符号进行了精神分析。比如,我认为梁山伯对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的“恋情”存在着隐蔽的“同性恋”机制。这种对人们熟知的“常识性历史”所进行的阐释,意在还原中国传统文化,让历史对人的当前经验全面开放。你会看到,这些书写都已经大大超出了“酷评”的范围。批评的本义就是重新估量人类的全部经验。”

  知足常乐还是永不满足?朱大可觉得这恰恰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我会把前者当作最低纲领,而把后者当作最高纲领。”

  相关专题:新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