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马祖光 生命的激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17:27 央视《东方时空》 | |||||||||
![]() ![]() 东方之子:马祖光 央视《东方时空》播出最新节目《东方之子:马祖光-生命的激光》,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一年多来,一首由学生创作的歌曲《你是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为传唱:“你是光,你的生命就是一片光,不会熄灭,不会索取,永远善良;你是光,你的名字就是一片光,给予事业,给予艰难,温暖寒窗。”同学们深情歌颂的是一位已经去世一年的老
解说:2004年6月15日,一束肉眼看不见的激光被牢牢定格显示在这台小小的示波器上。它正是马祖光院士领导的课题组8年来梦寐以求的毛细管放电X光激光。X光激光是目前世界激光领域公认最有应用前景但最难获得的激光之一,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获得这种激光的国家。2004年7月15日,是马祖光院士因心脏病突发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日子,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把这束来之不易的激光献给他们永远的导师。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大家都很激动,令我们想起马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在这个时候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马老师。 马祖光的同事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赵有蓬: 马老师当年提出做这个放电就想紧跟着世界前沿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马老师给我们定的方向,是我们课题获得成功的前提 马祖光的同事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赵有蓬: 在整体情况下还是在马老师一个很大指导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没有这个,可能我们根本不会想到搞这个事情,如果搞,没有后期马老师的指导,至少要推迟十年八年都不迟。 解说:这间潮湿阴冷的地下室就是当年马祖光创办激光专业时最早的实验室,在哈工大工作的53年里,马祖光一共创办物理、核物理和激光光电子三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是在国家最需要时艰难创办的。而激光专业更是耗尽了他后半生全部的心血。1971年,刚从牛棚里放出已经43岁的马祖光接受了创办我国的第一批激光专业的重任。30多年来,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马祖光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学术队伍,在国防光电子应用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甚至世界首次做出的创新科研成果,在哈工大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 很难有人相信做出这些骄人业绩的起点竟是一穷二白和起步比国际整整晚10年。 解说:与马祖光共同工作了30多年同事王雨三教授回忆说,他们第一台示波器就是从学校废品仓库拣来的,他至今仍记得他们一同步行去几公里外的废品收购站拉蒸馏水瓶子的情景。 马祖光的同事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雨三: 我们拉着一个手推车,马老师非要驾辕不可,拉车里面是最累的,我们当时他年龄比我们大,他43岁,我33岁,来回都是马老师驾辕,天下着雪,脸上出着汗,就这样拉车。后来我们知道马老师有心脏病,在60年代就有,我们想起这件事很后悔。 解说:除了自已动手建造实验室,马祖光做的更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带领大家看书、啃资料,如饥似渴汲收一切与激光学科有关的新知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黑龙江省图书馆外文资料室里经常只有马祖光一个人在废寝忘食地摘抄国外激光文献资料。追随马祖光40多年的王骐教授回忆说:那10年是他们看书最多的10年。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马老师提出不要求多,一学期看懂一本书。马老师为什么这么逼我们,他认为我们基础理论要想做出国际上先进的理论,这个基础差得挺多,所以他逼着我们打这个基础。 解说:这是马老师的书房,有人评价马老师的一生是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实验,他去世前不久,还让秘书复印了十几本最新外文书籍计划仔细阅读。马老师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深深影响他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马老师在科学上非常严肃,非常严格 马祖光的同事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月珠: 很严,一丝不苟。我们稍微模棱两可的东西不敢先跟他说,都考虑都想到了,再跟他讨论。 马祖光的秘书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鞠有伦: 马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强调这一点,做科学不要写“大约”两个字。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陈德应: 我们一个博士生在做毛细管放电X光激光研究过程当中,当他论文交给马老师审查的时候,发现其中数据拿不准,他立刻跟学生一起做实验 解说:在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三十年来还一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马老师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在成果署名时一定是让年轻人的名字放在第一位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一方面他在这个问题确实让,荣誉上。另外一个很重要原因,他用这个东西逼我们看书,逼我们做,你第一作者就要对这个事情负责任。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陈德应: 只要对学科有利,他就会去做。 马祖光的秘书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鞠有伦: 他经常说一句话,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解说:2001年,因为在国防光电子应用与发展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73岁的马祖光当选中科院院士。他比以前更忙了,这时他的心脏病已经非常严重,一到晚上12点后就心衰喘不上气,但生性乐观的马祖光竟一直用看书学习的方式来和疾病作抗争。就在去世前一周,他还超负荷地参加全糸所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为修改新的教学大纲和学科发展规划而忙碌。 马祖光的秘书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鞠有伦: 到最后马老师工作一般都是晚上两三点才休息。 马祖光的同事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雨三: 其实好多事是他在病床上他想起来,记下来,然后跟我们讨论的。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他的思想就是这样,我只要能行,就是为专业发展多干事情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陈德应: 他想工作的时候,大家是劝他也是劝不住的 马祖光的学生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王骐: 我们总觉得他应该再活好多年的,实际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最后赢得了专业! 解说:这是马祖光和老伴简陋而温暖的家。这台老式录音机里放出的歌声是马祖光留给老伴最珍贵的记忆。自从1997年老伴不幸瘫痪在床,身患心脏病的丈夫一直毫无怨言地照顾老伴。有时工作太忙,丈夫分不开身,特地录下这些自己的歌声来安慰病床上寂寞的妻子。我们讲述了这么多马老师的点点滴滴,但也许可能只有这乐观爽朗的歌声才会让我们如此真切地记住这样一位伟大而平凡的知识分子----马祖光。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