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F1有多远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09:48 外滩画报 |
鞠靖/文 大陆的记者更愿意在车队生活区里采访,期望着可以碰到某一位著名车手,做一些花边新闻的采访,拍一张照或者要 一个签名。 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F1中国大奖赛,尽管人们可以在电视机前看现场直播,但是,更 多的人愿意和这个世界上最昂 贵的运动来个“零距离”。作为一名得到国际汽联正式许可报道F1的记者,我可以比观众距离F1更近。 第一次走进围场,当我推开英美本田车队生活区的玻璃门时,迎面正看到在车手积分排名第三的简森·巴顿。这个习 惯于一本正经对着镜头摆POSE的帅小伙,现在正穿着T恤,拿着一瓶矿泉水,靠在一张椅子上,看着天花板发呆,一只拖 鞋吊在脚趾上。 法拉利车队的生活区是另外一番景象。保卫严密的大舒马赫可没那么容易撞到,倒是蒙特泽莫罗的小脸和托德的大头 在不经意间出现了,这两位法拉利的一号、二号人物坐在一起,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新闻中心的门口,郁知非一身休闲装走过来。他戴着一副太阳镜,拎着一个纸袋,松松垮垮的样子,以为别人认不出 他,可是他的身材特别是他的肚子出卖了他。 在对媒体开放的时候,我走进了法拉利车队的维修区。在这里,除了那几辆火红的赛车、一个装满饮料的冰箱、一堆 堆轮胎之外,其他的东西就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几台用于检测赛车的电脑上,显示的曲线、数字不知所云;一个个硕大的箱 子里,奇形怪状的工具不明用途;一个个工作人员忙来忙去,无论是坐在电脑前的还是围站在赛车前的,不知道他们脑子里在 想什么。 上海国际赛车场为文字记者准备了一个庞大的新闻中心。除了休息区、电信区之外,新闻中心设有528个座位。靠 近门口的一排,是专门放置国际汽联、大赛组委会和车队官方新闻资料的,并且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内容。 靠近主看台一侧是一面玻璃幕墙,这里是最为抢手的座位,因为窗下就是发车区。在远离主看台的那一侧,也是玻璃 幕墙,两边相距估计有100米的距离,主看台前的赛道就从新闻中心下放穿过。以F1赛车的速度,我们只能选择一侧观赛 。 老实说,这种视野已经比所有的观众要好了。主看台的座位是票价最高的,据说在黑市上已经炒过了万元。但是,由 于主看台前面是一条直道,这里是整个比赛中车速最快的部分,这就意味着,主看台的观众们所能得到的,除了赛车在眼前几 秒钟的疾驰外,就是难以忍受的巨大噪音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不知道他们来看F1究竟是为了看什么,也许,F1有时候 就像“皇帝的新装”。 在新闻中心,要想看到比赛的全过程,就只有抬起头,看面前天花板上吊着的电视。电视是4台一组,其中两台用于 直播,另外两台分别用于公布成绩和显示技术参数。后者是普通观众所无法看到的。 不过,十分可惜的是,我看不懂那些技术参数,尽管我知道那十分重要。 纸上谈兵,我可以为你很清楚地说出F1赛车的花费、F1比赛的规则,甚至还可以像模像样地给你直播一下F1的 比赛实况,分析一下各位车手、各支车队的前景。 但是,在没有亲身接触的情况下,我很难为你描述一辆赛车调校、维修的过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法拉利和舒马赫屡次在落后中扳回,靠的就是维修区里的神奇工作,这才是F1赛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和法新社一位记者 聊天的时候,他再三强调对于维修区的关注和报道,强调对于赛道的研究。而我根本没有办法和他对话,这真是令人遗憾。 我的大陆同行们并不是都这么看待我的遗憾。在大多数的时候,新闻中心里的老外占了多数,即使是黄皮肤的,我仔 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多是韩国、日本人。他们勤快地走来走去,就是为了不停地去看看有没有新来的新闻资料。大陆的记者更愿 意在车队生活区里采访,期望着可以碰到某一位著名车手,做一些花边新闻的采访,拍一张照或者要一个签名。坐在我旁边的 是一位远从四川而来的文字记者,3天时间里,我只见过他一次。 和其他运动不一样的是,在中国,F1更多地被看作商业和娱乐的新闻。商业利益和娱乐目的是促使人们报道F1的 直接动机。 我的一位同行兼朋友远从南京而来,专为了自费看F1。他负责他所在报纸的体育部,但是他完全是以私人身份而来 的。他告诉我,他们的读者并不需要那么多技术方面专业的东西,他们只关心娱乐,而这依靠互联网和电视直播就可以满足。 我不是一个娱乐记者,我也不是一个专业记者,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我离F1还很远。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上期“记者观察”作者赵北方头像有误,特此向作者致歉。)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