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离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27 中国《新闻周刊》 |
假期还没到,胡邓就已经感受到了远方亚伯力滑雪中心的召唤了。从1997年开始,他每年的元旦、春节都是在那 里度过的。 离家12年,胡邓只两次回家过年。在北京和新疆之间走个来回,光火车上就要花去七天,和在家呆的天数基本持平 的现实,让他觉得有必要想法子“逃避”回家。大一的寒假,他以回湖北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为由开了不回家过年的先例。 现在已为人师表的胡邓认为“习惯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在他不断的“培养”下,父母就已经非常习惯于儿子不回家 过春节了。他们和另外三个儿女在外的家庭结成了对子。每年过节的时候,八位父母就轮流做东,凑在一起打牌、唠嗑,一样 地其乐融融。 作为独子的胡邓,这种“离经叛道”的行径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是“不孝”。对此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孝敬父母并 不在乎这几天,更重要的是与父母日常情感的往来”。胡邓说他每周末必要给父母去电话,平时也是随时与父母保持联络。虽 然过年回不了家,但是每两年他或是回新疆或是将父母接来北京团聚。 就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胡邓父亲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胡邓通过电话向父亲汇报最近他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得了学校评 比的一等奖、北京市的一等奖,现在正在申报国家二等奖,为此他已经领到了学校发的五百元奖金……听他们“爷儿俩”的口 气感觉更像是“哥儿俩”。直到放下听筒,双方都没有谈起过节的事,显然是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看来,胡爸爸、胡妈妈真 的被他“培养”出来了。 胡邓说,“以前人们对节日的期盼值那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现代文明发展之后,这种期望值低了 ,围绕春节产生的各种民俗文化也没得到很好的保留,因此现在春节本身的意义已经非常淡了。 于是,不回家的日子,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金钱都用在了旅游上。到另一类人群居住的地方去,他总能寻找到一个 完全不同的、原汁原味的年。比如福建土楼里的“客家年”、五台山上的除夕夜…… 1996年除夕,学哲学出身的胡邓与住持盘腿坐在火炕上,伴着寺院的钟声、山中的风声悟禅论道。一夜长谈,使 住持认定他是个有佛缘的人。于是,临走前,胡邓受到了那年的第一份礼物:一本居士证。凭着这张证书,他可以在任何时候 的任何一个中国寺院中讨到一碗热粥。对于不信佛法的人来说,这可是一个殊为可贵的“礼遇”。 这么多年下来,胡邓几乎走遍了所有中国他所向往的地方。当他在地图上越来越难找到“诱人”的去处的时候,滑雪 又使他着了迷。于是,在速度与难度双重刺激下的激情澎湃中“辞旧迎新”,成了他1997年以后的固定节目。 胡邓颇为自得的是,当初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认为这个人太不可思议了。可是现在,这些人都反过来羡慕他过年可以 不回家了。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