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加速前进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39 中国《新闻周刊》 |
“范围广,起点高,观念新。”简单九个字,可以诠释这一年来政府改革的新特点 本刊记者/孙亚菲 北京大学从事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周志忍教授,常把自己的一次切身经历,作为给学生授课时的“经典案例”:19 96年,刚从英国归国的他为把国际驾照换成国内驾照,开了 3次不同规格的介绍信,往返交管部门10余次,前后花费半个 多月时间。“在英国,办一本驾照只要5分钟。”周教授认为,这种行政效率上的巨大差异,暴露了中国政府体系在行政程序设 计上的巨大缺陷:无效益的审批关卡太多。 中央党校专事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王贵秀教授指出,行政审批制度,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滋生腐败 的温床,“造就”了大大小小一批权力“寻租者”。 资料显示,1997年至2002年8月,中国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5万元、挪用公款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案 7万余件;立案侦查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干部1万余人,其中司局级干部700多人,省部级干部21人。 周志忍说,由此可见,由行政审批制带来的社会成本相当沉重,且完全不必要。“因而,在行政审批制改革上,我们 的力度要加大,更大,再大!” 力度 全面变革正在进行。 到今年6月,国务院65个部门完成了对行政审批权的清理工作,共清理出4159项行政审批权,拟取消其中的1 8.4%,计767项。 各级地方政府的力度似乎更大。 重庆市把1106项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了50%以上。 北京早在1999年,就精简了1304项审批事项的41.7%。今年4月,政府又对余下的850项审批权进行 了“瘦身”,133项不适应世贸规则、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事项被取消。 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改革的会议开了三次,通知发出数十份,多位领导讲话,显示了中央对此项改革的重视程度。 理念 2002年,可能是法律专家最忙碌的一年。一大批法律法规被修改、制定或实施。 尤其在行政法领域,“动作”远远大于往年:《政府采购法》出台,《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起草,《行政 诉讼法》、《国家赔偿法》修改,《行政程序法》在酝酿中。 这些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不同于往年的特点,那就是:遵循WTO规则,在法制框架内约束自身行为。 “这不是政府要自缚手脚,而是加强自我约束,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学习尊重规则,在轨道上运行。”中央党 校侯少文教授如是说。 侯指出,制定的所有这些行政法律法规,都是为让政府的一些官员明白。政府的权力不是自己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张 ,必须在法律体系内运行。 而新的理念不但被引入,而且正在用诸实践,比如,听证会制度。 水电气涨价,地铁票价浮动,服务拆迁……从1998年深圳市法制局吃了听证会的“第一只螃蟹”以来,越来越多 的普通公民,在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了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 “走过场”、“没有实际效果”……尽管人们对听证会还有着种种不满之词,但没人能够否认它的意义。 “听证会让老百姓与政府之间开始了一场不见棋子的博弈——能成为对手,本身就是一大进步。”侯教授说。 突破 “5年前我还在家放牛。” 山东省章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办公室副主任吕永刚对于他从前职业的回答,让人惊异。1997年,他通过考试 ,成为山东首批41名“农民公务员”中的一位。 今年8月,1413名农村青年踏进县级机关公务员考试现场,与7万名“城里人”共同竞争2700个公务员岗位 。 中国城乡二元制的差别,正在从深层次被打破。 带有实质意义的突破不止一个。 人事部消息:今后,事业单位所有人员将完全脱离国家“襁褓”走向社会,实行全员招聘制。深圳正在试点:不久的 将来,人为划定的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别,将不再成为人们公平竞争的阻碍。 9月中旬,26名海外知名专家,走进了上海市经委、人事局、知识产权局等10余家政府机关。 他们是上海市政府“引智工程”引进的首批专家,将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参与到政府部门的高层决策中。 由扩大普通公务人员的选择面,到“借脑”增加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行政体制变革,在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 度上悄然发生着。 期待 “入世后新一轮政府改革,力度大,起点高,一些新的理念、行为、决策方式开始被运用。这些是以前改革都没有的 。”侯少文对中国政府部门目前的改革颇为肯定。 但他同时指出,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至今仍没得到解决。改革的阻力依旧强大,需要不断去面对、克服。 “具体说来有两点:一是市场发育成熟度不够,配套软硬件不完善,客观条件阻碍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 的主观认识。从公众到政府,对改革的认识都还不够,一些行为模式中,还带有过去思维意识的痕迹。” 但他乐观地预计,更有实质突破意义的行政体制改革,目前正在准备酝酿之中。 与之相反,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对行政改革的未来只表示“审慎乐观”。 “在政府职责尚未厘清、角色尚未定位准确的情况下,很难讲会有什么突破,会有哪个问题成为改革的分水岭。”他 认为,其实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突破”,因为目前还不具备突破的政治条件。譬如,没有更好整合、反映民意,且能够对官 员形成压力的机制。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真正转变的时间,还会很长。”他说。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