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2003年02月17日:惊恐广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2日20:26 中国《新闻周刊》

  2003.2.17专家:广东要检讨

  广东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在处理危机问题上,却比香港差很多

  沸沸扬扬的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事件,以当地政府2月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起点开始慢慢平息。标志之一,就是前几日市场上疯狂炒卖的白醋、板蓝根等药物价格已日趋恢复稳 定。

  此间有关人士已经开始检讨,称广东有关政府部门在处理这场危机的时候,表现迟缓:“还在年初的时候,广州好几家医院就发现医务人员因接触病人大面积感染,有关部门对此不但不予公布,反而专门发文封锁消息,以致手机短信、小道消息和网上谣言不胫而走,最终弄得全省人心惶惶。”

  有些文化传播方面的专家更表示,广东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几日之间即炒作到惊人的地步,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广东应尽快健全流行病情传播应对机制。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秘书长柯可教授说,这次非典型性肺炎事件中,在2月11日政府召开正人视听的新闻发布会之前,社会的主流舆论导向不明,人们用手机、电话、互联网等现在已基本普及且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将各种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消息向各地传播,不但在广东本地引发了恐慌,甚至广西、海南、江西、福建等地也不同程度掀起对抗病毒药物的抢购风,香港、澳门也有所波及。

  柯分析,造成这种恐慌情绪的原因有三:一为政府和当地主流媒体的缺位,在事件还处于萌芽时没有及时给予市民以权威、正确的导向;其次为别有用心的商贩借机炒作,以期牟取暴利;三是现在处于全球反恐时期,人们对病毒、毒气等闻声色变,一部分人甚至散布恐怖主义分子为乱、法轮功制造毒气等谣言,混乱视听,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柯教授呼吁广东应以此事件为借鉴,尽快健全流行病情传播的应对机制,在社会性流行病情有所反应时,政府和媒体应尽快将最新的、权威的新闻数据、典型病例、预防措施以及事件的最新发展事态通过主流舆论工具传播给大众,这样才能堵住各种传言侵占主流民间舆论的现象,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柯教授以2001年5月香港发现、处理禽流感为例,说明广东有关部门应对不及。他说,香港卫生、出入境部门一经发现、证实禽流感已入香港后,随即以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市民通告有关情况,并采取坚决措施:一面坚决捕杀可能感染上禽流感的120万只家禽,一面尽快清洁街市,查清病毒根源,并向市民详细开列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进而迅速形成整个城市对该种病毒的统一认识,相当程度上防止了社会的恐慌。

  他说,此次广东事件同样也可以折射出这样的道理,在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正是谣言四起、风声鹤唳最为严重的时期,从起初医院有医生、护士被感染乃至死亡,到后来被传为不治之症,死亡数十人不等,白醋和板蓝根等药物也迅速被抬高十倍乃至数十倍的价钱,人们仍趋之若鹜。2月11日,广东省卫生厅、广州市政府等有关单位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广东省发现“非典型肺炎”患者仅305例,其中59例治愈出院,仅5例死亡,正在广州住院治疗的有200多例病人,均得到有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一连数天压在广州市民头上的沉沉乌云随即告散,社会情势马上得到缓解。

  板蓝根治肺炎:驴唇不对马嘴

  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板蓝根颗粒的说明中,在功能与主治部分写道: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有关专家指出,板蓝根并不是非典型肺炎的对症药,对该病并也没有预防作用。

  2003.2.17谣言考验政府

  面对公共性的突发事件,政府的责任在于动员大家共同对付,而不是对有关信息的单方面过滤或垄断

  本刊记者/李径宇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去年12月中旬到现在,广东许多人谈“怪病”色变,对自己身体的些微变化都会产生神经质的敏感。

  2月11日,一位广州媒体工作者给本刊记者打来电话,说他这两天发高烧,于是怀疑自己也患上了所谓“非典型肺炎”,跑到医院诊断,并无大碍,却是虚惊一场。

  此间,有社会心理专家指出:事实尚未澄清之前,传闻而不是事实本身会造成社会不安心理,让人觉得危险似乎就在身边。

  面对公共危机及其谣言,政府有关部门该怎么办,媒体又该怎么办,专业人士各有看法。

  政府要讲实情

  背景:从2002年12月中旬起,“肺炎流行”的传言从广东河源市传开,迅速向中山、广州蔓延,继而覆盖深圳、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地区,接着,又向海南、广西、湖南、香港、澳门等地蔓延。传言所到之处,相关药价疯狂上涨。2月11日上午,广州市政府公开表态,强烈谴责利用谣言哄抬药价和制造混乱的行为。

  新闻周刊:您认为政府该如何对待“肺炎流行”的传言?

  杭长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传言比疾病本身传播更快。传言猖狂,是因为权威的主流声音出现得太晚。

  我认为,当地政府应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告诉给公众,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免得大家胡乱猜测,搞得人人自危。事实上,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会有疾病传播现象发生,这没什么不正常,与政治也没关系。讲出事实来,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失误,比如,可能会让医护人员提高自护意识,他们就不会被感染,不会付出额外代价。

  政府要加强公信力建设

  背景:在传言甚嚣尘上时,2002年12月20日前后,河源市政府在学校、机关等单位大范围地进行了辟谣。

  新闻周刊:河源市政府出面辟谣后,谣言为什么还会更猛烈地向外传播?

  杨凤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按理,政府辟谣后,传言就不会四处传播。从这件事上,政府需要吸取教训,要切实尽快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时候,社会公众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往往会盲目从众,极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对于未知事物,人总有一些恐惧感。这时候,政府应该站出来告诉大家真相,告诉大家事情的最坏底线到底在哪里,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而不应该对事件的信息做人为的过滤,甚至修改信息。我们得承认,政府肯定不是万能的,所以,一些公共危机需要动员公众一起解决。对于基本的公共信息,政府绝不能单方面垄断,否则,会在公众间产生信任危机。

  目前的问题是,当地政府在尊重知情权的前提下,要想办法尽可能消除公众疑虑。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信力的建设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要有科学的政治评价标准

  背景:2003年2月初,传言袭击广州,而且有禽流感、鼠疫、炭疽的说法四处传播。在广州政府公布死亡人数前后,出现了许多种版本的可怕猜测。

  新闻周刊:为什么政府的声音总是慢半拍?

  杨凤春:即使最开放的政府也会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有保留的选择。可能确实要考虑到社会稳定。但也有一些政府部门本来就习惯于“神秘行政”,涉及到诸如公共安全等问题时,往往会首先考虑到自己的政治安全。比如说,突发事件中有人员伤亡,这很难说是政治责任,但假如因此而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那就可能会归罪于当地的某一级政府。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客观的政治评价标准,将政府责任细化,从而避免政府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时作出保守甚至愚蠢的决定,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

  政府应加强危机处理能力

  背景:2002年12月中旬,位于粤东北的河源市最早开始有“肺炎流传”说,并有几名医护人员被感染。2003年1月初,河源市政府辟谣。时隔一个月多后,广东一带医护人员感染者超过百人。

  新闻周刊:为什么最初的险情并没有起到警示作用?

  杨凤春:这个教训是惨痛的。同时也提醒我们,社会系统是相对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发生类似事件,政府稍有不慎,就会麻烦不断。所以,政府要加强自身危机处理能力。

  面对敏感话题媒体宜理智

  背景:1月17日,广东省中山市发生罗红霉素抢购风潮,有媒体采访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毫不犹豫地表示:中山市根本没有流行什么肺炎,广东省相关部门也表示,没收到关于中山市的疫情报告。

  新闻周刊:在事件刚发生时,政府不作明确解释,媒体该怎么样去引导读者?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报道事实真相和基本的社会问题,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的当然责任。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这是任何严肃媒体所具备的品质。

  媒介也不是万能的,不具有强制侦查的权力,所以报道过程中有误差是可以理解的,不管如何,它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报道有些事时,媒体也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从社会的利弊角度考虑一些问题。

  澄清事实真相对公众有用的话,理当义不容辞地去采访和披露,尽可能告知他们真相,包括现实的威胁,对此,政府也不应隐瞒。有许多真相就是媒介介入调查而做到众所周知的,比如南丹透水事件等。

  当然,从政府角度出发,可能有更重要的考虑,不便于扩散消息,为此,媒体理应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但是,也不排除某一级别的政府或干部,出于直接的利害关系考虑,故意隐瞒事实,对此,媒体有责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对社会敏感话题的报道,媒体应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同时,尽可能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好关系,尽可能多地逼近事实本身。

  不管如何,事实最终会真相大白。

  2003.2.17旅游:影响暂未显露

  广东的疫情危机对于旅游业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广州的疫情不但让本地市民惶恐,也给到这里作短暂旅行的人带来了恐慌情绪。但2月11日,广东官方宣布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并公布了疫情统计数字后,人们的恐慌情绪逐渐消退。

  广州各大旅行社12日的消息显示,虽然广东非典型肺炎疫情引人关注,但目前海内外的旅游团仍如约如常参加广州各大旅行社组织的广东游。

  得知广州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后,一些境外旅行社及外国游客纷纷通过电话、传真及电子邮箱方式询问情况,广州的各大旅行社相关工作人员,均以近日广州媒体的报道作出回应,效果良好。

  广东省最大的旅行社“国旅假期”称:广东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后,国旅假期的入境游团队无一取消,都按预定行程如期造访广州。从今年2月8日至20日,“国旅假期”接待的外国人旅游团队累计将达到三百多个,较去年同期上升了一成以上。这些旅游团队分别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日本和韩国等,除了部分广州一天游、过境中转游客外,六成以上的外国游客将在广州住宿一至四晚。

  广东知名旅行社“广之旅”说,该社连日来如常接待海内外旅游团,尚无旅游团退团或中止行程的情况发生。近日接待了来自欧美、日本和韩国的游客近两百人。

  广东著名旅行社“广东中旅”也表示,该社业务受疫情影响不大,海内外游客基本如常到广东旅游。

  不过,也有一些到广州旅游的外地游客,要求旅行社每餐饭都为游客提供些食用醋杀菌防病,有的游客则服用板蓝根和维生素C等药物防病。

  “广东中旅”人士表示,广东发生疫情后,该社接待到广东的海内外旅游团队时,更加注重为游客选择安全卫生的住宿和餐饮地点。

  有学者认为,至于此次事件对广东旅游业的负面影响还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春季预防呼吸道传

  染病七招

  ●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

  ●可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少去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

  ●与病人接触需注意个人防护;

  ●有病及时就诊;

  ●保持个人卫生;

  ●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增加户外活动,提高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2003.2.17惊恐广东

  

  怪病让广东惊恐万分,惶恐情绪同时也波及到中国其他地方

  本刊记者/岳分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河源市本来是个宁静的小市,但从去年12月15日开始,变得让人恐怖。

  这一天,紫金县的黄可初和郭杜程先后住进了河源市人民医院。他们咳嗽、发烧,肺部有阴影,医生怀疑感染了不明细菌。

  随后,两名患者分别转入深圳福田医院和广州陆军总医院。两人转院后,曾经接诊过他们的5名医务人员先后出现与患者相同的症状。于是,传言随之诞生:河源遭遇一种不明病毒袭击,已有1人死于此症。

  进入2003年,河源人惊恐地在各大药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没有人知道要买什么药,于是大家跟风抢购一些抗病毒药品。

  河源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月8日,卫生部门说,“河源出现未明病毒”的传言纯属谣传,只是由于近期粤北地区天气寒冷,感冒、肺炎患者有所增加。

  但是,此时的病毒已经现身在270公里外的中山市。中山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黄正岩说,从1月2日起,他们科先后收了12个“不明原因性肺炎”病人,其中有3个因为呼吸衰竭用了呼吸机。

  1月16日开始,中山重演了河源抢购药物的一幕。中山市最大的药品连锁店“中继大药房”负责人说,16日开始,前来药店购买罗红霉素的市民便开始增多,17日达到高峰,其属下的8个连锁店有一半出现罗红霉素脱销的局面。

  2月,病毒和传言一起进入广州。在手机的屏幕上,关于奇怪病毒的大量信息迅速传播。2月5日,在北京工作的张小雨收到了广州同学的求助:“给我多寄点板蓝根来,我们这里闹怪病,脱销。”

  这种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怪病传入广州,把本应充满节日喜庆气息的广州城搅得人心惶惶。

  2月8日开始,市民排队抢购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冲剂等抗病毒药物以及食用醋、医用口罩的风潮迅速席卷广州。这座城市大部分药店、超市、杂货店、药厂、医药公司此类商品几度脱销。福今路附近的一家小小超市在一个上午就卖出10大箱板蓝根和10大箱白醋。买不到药,五花茶、夏桑菊之类普通的保健品也成为心急如焚的市民抢购的对象。广州奇星药厂库存的1500箱板蓝根两天内全部销售一空,相当于其平时一个月的销量。为来应付来自全省各地医药公司的订货,工厂连夜加班加点赶制,并在各家定货商之间按比例分配。尽管如此,本地药厂还是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少药店、企业团体开始连夜转向全国各地紧急调运,邻近广东的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海南成为热门之选。

  抗病毒药物和药用食品价格飞涨。板蓝根冲剂由原来的每盒六七元涨至20多元,有的甚至卖到40元;抗病毒口服液每盒原来只卖10元,现在涨至20多元,有的甚至达100多元;食用醋平日只卖两三元一瓶,现在也涨至每瓶12元以上,一些地方甚至涨至每瓶上百元。与此同时,市面上开始出现假冒板蓝根、兑水工业醋等假冒伪劣药材及药用食物。2月11日下午,广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在中药批发市场查获假冒板蓝根中草药三吨多,假冒板蓝根冲剂9箱。

  一时间,广州城变得“醋味十足”,家家户户煲醋成风,住宅楼、商店、酒家、公司、企业、公共场所,随处可闻到煲醋的香味。“板蓝根”则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朋友见面、短信聊天,一开口“今天你喝了板蓝根没有”之类的话语多过新年的问候。火车站、公交车上、路边、商店里,戴口罩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连值勤的武警战士也不例外。

  即使没戴口罩的人,也小心翼翼地捂住鼻子。普通人谈病色变,对医院更是敬而远之:他们早被告诫,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因为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染。

  而在医院里医护人员,也比往常增加了不少防护措施。有的医院以前只带两层口罩的医生,这次全部换上了厚厚的7层口罩。一位护士说,她的口罩有12层。在外地人则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询问广州的疫情,前几日,有人甚至关心中国与巴西的那场足球赛是否已经取消。

  对这种疾病的恐怖并非没有道理:是什么引起发病到目前还不清楚。

  广东省疾控中心和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对40个样本进行了检验,其中只有10份有腺病毒抗体,但分离不出任何病毒,包括流感、禽流感病毒。

  而从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2月9日,广东先后发现数百例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例首先在佛山市禅城区发现,并在包括广州、中山、江门、河源、深圳共6个市出现。其中广州共有226例、中山28例、佛山19例、江门15例、河源11例、深圳6例。更为可怕的是,已经有5个病人死亡,治愈的却只有59人。死亡者当中,最小的是广州市一名10岁男童,最大的是佛山一名59岁的男性。

  尽管专家已经否认这是炭疽病毒,但类似的说法仍然存在。对于死亡者的数字,更是被放大数百倍。

  2月11日,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部门相继出面辟谣,医学专家称:这种病属“非典型肺炎”,病因不明,病毒性感染可能性较大,但可以排除炭疽、鼠疫、禽流感的可能性。并称,广东有能力控制这种疾病。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说,非典型肺炎的特点就是由很多种微生物引起,很难找到病原体。在美国也只能找到不到50%的病原体,所以现在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找到病原体。如果查出,将是一个重大的科研成果。 

  不过他给市民吃下了定心丸:即使找不到病原体,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现在医生已有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已可以控制和治好该病。

  美国的事例也给人以安慰。美国每年有560万人患各种非典型肺炎,其中13%的人要住院治疗,死亡率为5%。

  在政府的强力工作下,广东的怪病恐怖已经渐渐减弱。但是,担心和恐慌又在广东相邻的省份找到了土壤。在海南,人们开始大量购买板蓝根一类的药物,白醋的价格也在猛涨。

  关于怪病的传言已经进入江西、湖南、福建、澳门,甚至北京。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赵胜君小姐从2月10日起,按照公司的安排,和所有同事一起定时服用板蓝根冲剂。北京西城区甘家口附近的一家药店,相关药物销量开始增加。“有人买了寄给南方的亲戚朋友,有人自己喝。”店员说。

  报道说,病毒已经随着曾在广东度假的人进入香港。两人已经入院,其中一位是78岁的老翁,另一人为40岁的女性。

  专家预计,虽然政府出面澄清事实,但是总有些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依然惶惶然吃药求平安。

  注重养身的广州人认为即使疫情真的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但进行必要的预防工作,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一段时间内,人们谈论板蓝根、抗病毒、非典型性肺炎的偏好,估计也将持续下去,并滋生出许多新的聊资。

  典型肺炎(即常见肺炎)

  通常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症状比较典型,有发烧、胸痛、咳嗽、咳脓痰,血常规化验白细胞通常会增高。这种常见性肺炎,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传染性的。

  非典型肺炎

  (此次广东地区出现的肺炎)

  是指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军团菌等引起的肺炎。多半表现都是干咳,症状相对典型肺炎来说不典型。具有相当强的传染性。最初的症状多半是头痛,或者是全身乏力酸痛。经及时治疗,绝大多数的病人都可以治愈。

  炭疽

  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的人畜共患急性烈性传染病,典型临床症状为特异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纵隔及肺部肠道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可伴有败血症。发病率并不高但有较高的死亡率。这种细菌可以在牛、羊、骆驼和羚羊等多种反刍动物体内找到。

  炭疽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皮肤型、呼吸型和胃肠道型。

  皮肤性炭疽热是这种细菌感染中的最常见形式,危险性也最小,如果不经治疗,死亡率大约是25%,经治疗则更低。呼吸型和胃肠道型潜伏期后发作,几乎不治。

  呼吸型更常见更危险,潜伏期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十天,主要症状表现为流感症状,如持续高烧、不断咳嗽、体虚无力、胸口疼痛等。随后,病毒很快就会发作,肺部功能受到破坏,严重缺氧,患者可能会突然休克,脑部也有可能感染病毒,最终不治身亡。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