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07月07日:卢武铉专访-清明的政治是时代的精神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2日21:14 中国《新闻周刊》 |
清明的 政治是时代的精神 --本刊专访韩国总统卢武铉 卢武铉的“实用主义外交”在美国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日本,却暴露了两国的分歧。那么,中国之行,卢武铉会取得什么结果呢? 本刊记者/李楠(发自汉城) 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坐落在汉城市中心的宗路区世宗路1号,依北岳山而建,距韩国王宫步行不到5分钟的路程,而青瓦台地基原是朝鲜时代景福宫的后院,当时主要用做科举考场和宴会场所。 这里不但是韩国的政治中心,也是韩国的旅游胜地,1998年青瓦台开始向韩国市民开放,普通市民百姓只需到青瓦台参观服务台领取免费参观券,凭身份证,便可进入青瓦台参观。 7月7日,韩国总统卢武铉从这里启程前往北京,开始他上任已来的第三次出访。在访华前夕,卢武铉总统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要获得双赢和国际社会 对东北亚更多的赞许”
新闻周刊:总统先生此次访华主要目的是什么? 卢武铉:今年年初,中国和韩国都成立了新一届政府。此次访华意义重大。主要目的是:第一,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韩中两国新的领导集体之间的友谊与相互信任关系,并就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两国期望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框架进行磋商;第二,尤其是就旨在和平解决北核问题和巩固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两国合作方案进行密切磋商;第三,商讨深化与发展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国民交流等各个领域具体合作的方案,并就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合作构想交换意见。 新闻周刊:韩国在中国有大量的投资,三星、LG、现代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知名的品牌。您怎样看待韩中经济合作的前景? 卢武铉:说到底,我对韩中经济合作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韩中两国建交11年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 韩中两国互为第三大贸易对象国,现在中国是韩国企业进行投资的首选地,也是韩国国民来访最多的国家。 韩中两国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成了如此紧密的关系有着多种原因。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历史,共享数千年灿烂的文化,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我认为,韩中两国合作关系今后必将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加速扩大对外的开放,并将承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两国合作的机会,今后两国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必将获得“双赢”的发展和赢得国际社会对东北亚更多的赞许。
“说服北韩以有诚意的态度 参与对话是最重要的”
新闻周刊:在东北亚的大格局下,中国和韩国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韩利益共通点何在?对于两国协调起来共同发展,您的建议是什么? 卢武铉:韩中两国在韩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繁荣等方面有着利益的共通点。韩中两国在互惠合作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更紧密地合作,必将对两国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新闻周刊:金大中制定的对朝鲜的温和的“阳光政策”一度受到质疑,那么,朝核问题是否会影响这一政策呢?您本人希望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如何发挥作用? 卢武铉:中国政府为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北核问题,过去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特别是今年4月份,中国努力促成了“北京三方会谈”。这是实现多边对话的良好开端。其后,中国又为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做出了许多努力。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没有韩半岛的和平,就没有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也就是说,实现韩半岛的和平、稳定和无核化是韩中两国的共同目标。 北韩必须放弃核武器计划,必须回到谋求和平与繁荣的行列之中来。当北韩放弃核武器计划,回到对话与开放的道路上来的时候,国际社会将会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援助和合作。 希望韩中两国今后为尽快解决北核问题而继续进行合作。 新闻周刊:在对待朝核问题上,中国和韩国强调通过对话解决,日本偏重于施加压力。在协调解决朝核问题上,您认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有效合作? 卢武铉:在今年6月举行的韩日首脑会谈中,韩日两国重申了和平解决北核问题的原则,并决定为此进行紧密的合作。在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方面两国立场是一致的。 我认为,为了和平解决北核问题,说服北韩以有诚意的态度参与对话是最重要的。应该通过协商与合作,促使北韩清楚地认识到:当其放弃核武器计划的时候,它的对外关系将会得以改善,同时,它将会获得国际社会提供的一揽子援助。 “不能被历史羁绊住而影响了未来” 新闻周刊:在您本人领导下,韩国在南北关系中会持什么样的姿态?您希望得到怎样的回应? 卢武铉:南北关系在2000年南北首脑会谈之后继续向前发展,不过最近因北核问题而面临着困难。当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了北核问题的时候,南北关系必将更上一层楼。 韩国政府将继续推进南北对话和交流合作,继续向北韩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推动南北关系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北韩也应该在解决核问题方面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新闻周刊:在访问日本期间,您提出要超越历史问题,但我们知道韩国民间对韩日历史问题的关注程度是非常高的。您将如何平衡外交需要和民众感情之间的关系? 卢武铉:我认为不能被历史羁绊住而影响了未来。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忘掉历史。我们要正视历史。 韩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要通过协商来解决,要继续面向未来的合作。 日本要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理解并尊重周边国家国民的感情。上个月访问日本时,我曾向日本的领导人强调,日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周边国家的信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同时,我还提议韩日两国朝着东北亚和平与繁荣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开展面向未来的合作。 我相信两国将在为实现这种前景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加深相互的信任,同时克服历史问题。 新闻周刊:在您之前的几位韩国总统,在上任前都曾或长或短地有过在美国生活的经历,而不久前您对美国的访问是您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您能否告诉我们,卢武铉时代的韩美关系,将呈现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卢武铉:韩美两国关系将一如既往。 我将根据相互尊重和互惠原则发展了更全面的、更具活力的韩美伙伴关系。 首先,将根据在韩美首脑会谈中同布什总统达成的共识,为和平解决北韩核问题而加强两国间的合作。同时在各个领域将韩美关系发展为更加全面的伙伴关系。 我将努力使韩美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这不仅会对韩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也对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 建立一个清明的政治”
新闻周刊:韩国民众寄望您建立一个清明的政治。您是否有信心达到目的?如果有阻力来自何方? 卢武铉:韩国政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执政党和在野党在刚刚过去的大选中所花费的竞选资金比以往少得多。而且竞选也比较透明。 清明的政治是时代的精神,也是韩国国民强烈的要求。短期内也许还会有困难曲折,但如果我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结出丰硕的成果。 新闻周刊:您介意评价一下您的前任金大中先生吗?他为韩国留下了什么? 卢武铉:对金大中总统最终的评价将由历史来做。 不过,历史上第一次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政权平稳交接,成功克服金融危机,努力积极推进信息化,南北首脑会谈,以及加强南北和解合作等都是国内外公认的业绩。 我认为新政府的使命就是: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正确的,克服错误的。
卢武铉简历 1946年9月1日,卢武铉出生于韩国南部城市金海郡的典型农民家庭 1966年毕业于釜山商贸高等学校 1977年任大田地区法院法官 1978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 1988年当选韩国议员 2000年8月~2001年3月任职韩国海洋水产部部长 2002年12月19日,卢武铉当选为韩国第16届总统 2003年2月25日正式就职 平民总统卢武铉 6月2日,是卢武铉就任韩国总统100天。 上任伊始,卢遇到了3个最为紧张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二是朝鲜核问题;三是SK集团问题。 通过访美,卢武铉稳定和发展了韩美友好合作关系,并且再次确认了“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原则。卢在应对SK集团等问题时,也迅速采取了措施,稳定了金融市场。 在卢武铉政府执政100天,一项由韩国《朝鲜日报》社与韩国总统学研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以155名各领域博士以上级专家为对象,就卢武铉政府的初期政策方向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卢武铉政府在6个领域中的统一、经济、劳动、社会、媒体政策等5个领域趋于进步,而外交安全领域趋于保守。 在卢武铉政府最突出的十大政策决定方面,专家们分析7个政策为进步,3个为保守。其中94%的专家们认为,破坏序列人事制度等检察机关的改革属于进步,呈最大的进步倾向。 另外,房地产政策、处理货物联合会罢工等劳动政策、保留韩国电力民营化、新采访指南等媒体政策、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系统(NEIS)等也均被分析为具有进步倾向。 保守倾向政策均出现在统一和外交安全领域,其中92.7%的被调查者认为,向伊拉克派兵是属于保守倾向的政策。此外,韩美首脑会谈等韩美关系、在对朝鲜汇款事件上实施特检制,也被分析为保守政策。
韩国经济“铁三角”之谜
在位于汉江之畔的韩国首都汉城街头,带有红色SK标志的加油站和电信营业厅随处可见,其繁忙的营业景象使人很难想象。 然而,今年3月,正是它们所属的韩国第三大财团SK集团,由于谎报了约13亿美元的利润而被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调查;6月,SK集团总裁崔泰源被宣布判处监禁3年。 这一丑闻突出暴露了韩国企业集团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控股家族侵犯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对此,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韩国对大财团的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 本刊记者/高善文 李楠(发自汉城) 汉江是一条孕育奇迹的河流。自西向东,汉江静静地流过汉城,没有一丝波澜。躺在汉江怀抱里的汉城,是一座年GDP高达3500亿美元的城市,占了整个韩国GDP总量的70%,比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GDP总和还要多。三星、现代、LG等世界知名的大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 在过去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韩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发达制造业的现代工业国家——1962年实行第一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至1994年,韩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的增长,人均GNP从87美元增至10548美元,一举创造了“汉江奇迹”。1996年,韩国被经合组织(OECD)——这个发达国家的俱乐部接纳为第26个成员国。 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亚洲各国,包括韩国经济。1998年,韩国GDP缩水6.7个百分点。然而,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迅速进行了经济改革,最早走出了危机的影响。 1999和2000年(仅仅在危机过后的一到两年),韩国经济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9%和9.3%,经济恢复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2001年,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韩国经济的增长率仍然达到了3%。2002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6.3%。“汉江奇迹”再次显现。 汉江上有很多座连接南北两岸的大桥,在汉城采访期间,记者多次乘车从桥上经过。在途中,我们不断寻求的答案是:韩国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了在如此短时间内的经济跨越式发展?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这个国家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而这种危机之后的复苏是否能够持续,抑或只是短暂的繁荣? “老婆孩子留下,其他都换掉” 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时,金大中刚刚当选为韩国总统。这位临危受命的总统在正式就任前的候任期间,已经和他的助手们制定了改革韩国企业的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敦促大财团明晰核心业务,即“大集团瘦身”计划。 6月26日,记者进入现代汽车集团总部采访。接受采访的是现代汽车国际关系部的董事级总经理。在会议室内稍做等候后,一个头发灰白的西方人走了进来,热情地伸出手,用英语自我介绍说:“我的名字叫盖达克。” 盖达克的出现多少让记者感到一点意外:众所周知,韩国大企业的高层中很少有外国人。“金融危机之后,韩国企业付钱比较多。”当记者表达了这个小小的意外之后,盖达克用这样一句有点不着边际的玩笑作答。 奥雷斯·盖达克是加拿大人,6个月前才全职到现代汽车上班,此前他曾在现代汽车担任顾问。盖达克详细介绍了现代汽车集团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过程。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已有不少韩国大财团开始收缩业务范围,但现代集团却继续扩张,先后兼并起亚汽车、韩亚能源,购买LG半导体60%的股份。然而2000年以后,战线过长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集团不得不停止快速扩张,和其他大财团一样进行瘦身。 据盖达克介绍,现代在瘦身计划里,一下子就削减掉了1/3的子公司。“瘦身后的现代汽车已经和现代集团完全脱离”,盖达克说,它现在是一个专注于汽车生产的集团,下属的各个子公司都是和汽车制造有关。 同时,1998年,因为危机的原因,现代汽车还裁减了25%的员工,但1999年公司基本摆脱危机的影响,员工数量又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 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另外两大财团LG和三星也经历了类似的改革。LG电子的品牌推广部高级经理朴翔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韩国政府为了防止财团的盲目扩张,规定:集团要想保持对子公司的控制,必须持有子公司30%以上的股份,否则就要出售全部股份,和子公司脱离关系。而危机前相同比例只需要5%。 因此,LG集团被迫缩减了子公司的规模,从原来的60多个减为40个。 现在看来,对于LG电子而言,金融危机更是机遇——危机期间LG电子的销售业绩反而要比平时好。“遭遇危机的时候,人们都希望把自己手里的钱换成能够保值的东西,于是LG就成了抢手货。”朴翔培说。 LG的瘦身计划,还使他们在困难时期对公众有所贡献——他们把液晶显示器产业50%的股份卖给了菲利浦,将出售所得的16亿美元外汇用于支持政府以支持汇率稳定。 三星集团也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正面作用更大。接受采访的三星集团企业构造调整本部郑元祚常务说,三星从1993年开始了一场“老婆孩子留下,其他都换掉”的“新经营”变革。金融危机过后,他们更是卖掉了许多与主营业务关系不密切的子公司。 根据三星提供的资料,1997年,三星的负债率为350%,基本上和其他大财团处于同样的水平线上;危机过后,三星转向着力发展电子和金融业务。目前负债率已经降低到了68%。 集中力量经营3~5个大的产业部门,采取产业交换的方式放弃弱势产业,这是许多韩国大企业集团的转型方向。 到目前,现代集团原有63个公司,危机后减少到了30个以下。三星集团将原有的65个公司减少到40个,确定电子、机械、新材料、航空信息通讯作为核心产业。LG、现代、三星等5大集团在成品油、化工、半导体、铁路机车、飞机、造船等重要产业之间都进行了置换。 不能当世界一流,就要灭亡 但仅仅裁减是不够的。 这些在全世界都算庞然大物的集团,仍然被大家族控制——这是韩国企业除了“超大”以外的另一个特色。 外界很难了解他们的运作方式,即使是银行和投资者也无法了解他们的经营真相。由于这些缺陷,那些实际控制者们往往更加劲追求扩大规模,而不是增加盈利,结果造成负债率过高、经营范围庞杂和盈利能力更低的恶性循环。 现代汽车国际关系部的董事级总经理盖达克说,金融危机发生后,现代汽车反思了他们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 他们是这样做的——重新构造了董事会,在现有8名成员的新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到了4名;使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持有该公司45%的股份。 盖达克毫不掩饰地把苛刻的海外投资者大量持有现代汽车的股票视为公司透明度建设成就的标志。 事实上,这同样是政府敦促的结果。金融危机后颁布的《公司治理的良好行为准则》要求:大公司将外部董事的比例提高到1/2。外部董事一般由大学教授或者退休专家担任,代表公共利益监督公司运营。 这个办法显然提高了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并加强了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为了保护小股东权益,政府还通过立法降低了参与企业治理最小股份的要求。金融危机颁布的《证券交易法》规定:只要持有0.01%的股份的股东就能提出派生诉讼;拥有0.5%股权的股东就可要求撤换董事、破产清算、提出直接诉讼;拥有1%股份的股东可要求召集股东大会。 看起来,大集团不仅要承受外部董事的眼光,还要面临无数小股东的监督。 政府使“大集团变成透明人”的措施还包括:强制他们采用全球化的会计标准,要求排名前30位的大企业财团必须提交包括其子公司在内的联合财务报表,包括财团内部交易、相互持股以及交叉担保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不过,有些东西在韩国企业并没有什么改变——公司总裁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星会长李健熙,曾率领三星高层访问美国,期间他带高层成员参观了美国的商店,在那里三星的产品被摆在最角落,上面落满灰尘,根本无人问津。以此事件为契机,李健熙推动董事会痛下决心改变经营方式,以世界市场为着眼点,以产品质量为生命线来重组三星的管理模式。 他在给三星员工的信中这样写到:“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不仅二流、三流保不住,甚至要最后走向灭亡。” 政府选拔出的市场优胜者 韩国许多学者认为,在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银行和企业密切合作,为韩国经济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学家们形象地将三者的密切关系称为“铁三角”,这鼎立的三足互相作用,成就了“汉江奇迹”,但是,这个三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韩国的金融危机。 韩国的经济起飞是从朴正熙执政的年代开始的。“铁三角”的形成也发源于这一时期。 20世纪60年代,军人出身的朴正熙通过政变上台。韩国人对朴正熙的感情非常矛盾,一方面讨厌他政治上独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感激他为韩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据韩国银行货币政策司的金济铉课长介绍,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境地,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朴正熙政府采取了出口导向的政策,大力鼓励出口企业,鼓励策略就主要来自银行。 当时高通货膨胀,市场利率高达24%,但是,韩国中央银行以5%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贷款以8%的利率贷给出口企业,并根据企业提供的单据,来监督商业银行不得将贷款挪作他用。 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只好在出口企业中选择贷款对象,并对贷款损失承担最终责任,商业银行的贷款自然而然就流向了经营业绩比较好的出口企业。金济铉估计,在20世纪60年时,这种优惠信贷占到了出口部门资金来源的一半以上。 直到目前,韩国银行仍沿用上述方式为出口部门提供一定低息贷款。金介绍说,2003年,韩国中央银行用于这部分贷款的总额为9兆6000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750亿元)。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安忠荣博士,将这种政府干预政策归纳为“挑选市场优胜者进行扶持”。 “我认为这种干预不会扭曲或代替市场力量,反而强化了市场的选择行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干预模式。”安说。 韩国产业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金道薰博士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那个时代的韩国政府虽然直接干预经济,但是严格按照市场要求去做的,政府的干预并没有扭曲市场规则。当记者问到某些企业会不会因为同政府的“特别关系”获得特别照顾时,他考虑了一下说,这种可能性尽管存在,回头来看似乎并不严重,“否则韩国的出口就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再说民间这方面的传闻也很少”。 进一步强化的“铁三角”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韩国政府对企业扶持的主张并没有改变,但调整了方向——从一般性地扶植出口企业,到有针对性地扶持大企业集团,特别是重化工、汽车制造业,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政府协助安排信贷。 据韩国银行货币政策司的金济铉课长介绍,在1970年代,总统朴正熙曾经亲自主持召开企业银行联席会议,他本人坐在中间,一边是企业家,一边是银行家,如果有企业提出需要贷款,朴正熙就当场点名让某家银行提供贷款。 这样,以扶持大企业的发展为契机,政府、大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铁三角”关系更加强化。 韩国产业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金道薰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这些产业的起步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一般的民间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实力,所以韩国政府只能在当时的大企业中选择部分企业进行支持。 政府选择扶持大企业的过程是这样的:一、政府组织了包括民间学者、企业家、银行家等在内的独立的评估委员会来进行候选企业的遴选,选择过程比较透明,依靠政企勾结来左右决策并不容易;二、政府为保证适当的竞争,在特定行业中通常都选择几家企业同时扶持;三、政府为防止个别大企业发展出现严重的垄断现象,抑制竞争,在具体的行业摆布中,常限制最大的几家企业集团不能参与竞争。 一些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依然是个阴影。金道薰说:韩国国有电信向私有企业出售时,SK集团的总裁同当时的总统卢泰愚是儿女亲家。论实力,SK排名在第6,当时,政府限制前5家企业集团不能参与竞争,结果SK集团最终胜出。 有韩国民间学者推测说,为什么限制的是前5家企业而不是前10家,这中间的“关系”可能发挥了一定影响力,但这种猜测没有实际证据。 但是韩国的大企业并不愿意承认政府因素在它们成长途中的分量。 三星集团企业构造调整本部郑元祚常务告诉记者,在整个三星集团中,只有三星重工被列入过政府规划资助项目,而这部分业务只占整个集团较小的一部分。三星的几项主要业务,比如电子、半导体的发展从来没有享受过政策优惠,完全是靠三星独立做起来的。至少对于三星来说,它的成长同产业政策关系不大。 LG电子公司的品牌推广部高级经理朴翔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在政府发展经济的某些计划中,LG是因为符合相关政策标准而被选中并受到支持,但这并不是因为LG利用“关系”获得了政府关照。 现代汽车公共关系部经理张正奎的态度似乎比较坦率,他表示现代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的确得到过政府的帮助。 “铁三角”造成了金融危机? 强化了的“铁三角”,同后来的金融危机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安忠荣博士对此分析说,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很容易,融资成本相对低廉,大财团盲目地向银行贷款增加负债以扩张规模。另外,韩国在金融危机前的若干年高速发展,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无名乐观的气氛当中,只看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银行也普遍相信“大马不死”,认为大企业出了问题,政府一定会救助,况且部分贷款是在政府干预下发放的,所以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审查。 韩国部分企业集团规模的超大一度被形容为,“从土豆片到芯片全都生产”。但根据安忠荣所做的一项研究,1997年,韩国制造企业的赢利率仅仅为-0.3%,而同期美国制造企业的赢利率是8.3%,日本的数字是3.4%。 另一份材料显示:到1997年底,韩国28家最大的财团的总负债为1775.7亿美元,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449%。危机发生前,很多企业从海外资本市场的借贷甚至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债主主要是各大银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市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投资亚洲市场唯恐避之不及,在此背景下,韩国企业无法在海外市场继续筹资,已经举借的到期债务又无法延期,为此它们被迫向国内银行贷款,用以购买外汇偿还债务。 急剧增加的外汇购买需求导致汇率爆跌,形成国际收支危机,并迫使韩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企业负债率如此之高的条件下,资金链的断裂和汇率的快速下跌给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再加上韩国大企业的许多投资项目盈利能力本来就很低,银行体系由此出现大量坏账,汇率危机和银行危机交互作用下,韩国经济经受了一场严峻的风暴。 尚未完成的改革 危机过后,韩国政府对企业部门改革的同时,也对金融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力破“铁三角”困局。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安忠荣博士,不但对韩国经济了解颇深,对中国也非常熟悉——在他的办公室,展示着一幅他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吴仪的合影。 安忠荣认为,现在的韩国已经过渡到了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从对市场的干预中退出了,企业和金融机构自主地在市场中承担完全的经营风险。 他说,韩国人以前相信“大马不死”的理论,但现在情况变了,即使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政府不会再出面干预,韩国政府听任原第二大财团大宇的倒闭,是他对政府充满信心的主要理由。 其次,即使政府愿意干预,金融机构也会出于对业绩负责的考虑不再贷款。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宏观经济室主任曹琮和博士,为此提供了具体证据,他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比例下降,大量的资金贷给中下企业和开展消费性信贷业务。 作为改革金融体系的第一步,韩国首先修改了《金融行业重组法》,先后成立了处理金融坏账的机构——金融监管委员会和韩国资产管理公司。 截至2002年6月,共有617家金融机构被关闭或被兼并。商业银行的数量从1997年的26家下降到15家。 大规模的重组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赢利能力大大改善,按照国际清算银行标准衡量的资本充足率超过10%,不良贷款比重从1997年的13%下降到3%。 在政府和银行的压力下,大企业被迫调整自身的财务结构。现代汽车国际关系部的董事级总经理盖达克讲,现代汽车改变了以前排斥外部投资者的心态。2000年9月,现代汽车引入了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现代汽车超过10%的股份。 现代汽车目前拥有12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这使得它可以不再依赖银行贷款来进行扩张。去年,现代汽车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建造了一座年产30万台汽车的制造厂,这笔费用完全由公司自己出资。同时,现代的负债率大大降低,从危机前超过300%的水平降到了现在的110%左右,显著改善了公司现金流。 对于韩国经济在危机后的调整,安忠荣博士的评价极高,他认为韩国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往的“铁三角”模式,政府已经放弃了以往干预经济的做法,市场力量可以自由运作,他认为,即使现在仍然存在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其程度和以往相比,下降了90%以上。 然而,对于政府干预现象是否真的基本消失了,“铁三角”是否真的不存在了,其他学者的估计似乎没有这么乐观。韩国银行的金济铉课长认为,和1960年代相比,政府干预确实减少了,但其程度也许在一半或略多的样子。 这就是说,现在政府明显地干预经济的做法基本上没有了,但政府通过其他的手段,乃至个人关系干预银行贷款、或者企业经营的现象仍然是存在的。 前不久,韩国商业银行发放了数百万张信用卡,为了扩大内需,政府也通过减免消费税等措施来鼓励消费。到2002年,韩国的消费性信用贷款已经占到了银行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由于开拓这些新的金融业务时经验不足,消费性信贷业务产生了很多坏账,成为目前金融领域的突出新问题。 在韩国,记者了解到,由于法律对违约债务人处罚很严厉,有些付不起信用卡透支金额的年轻女性跑到汉城的红灯区去从事色情业。曹琮和博士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尽早研究解决,否则可能积累下来引发更大的问题。 此外,韩国在改革大财团的治理结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尽管韩国大企业的董事会增加了独立董事的人数,但董事会对经营的实际控制作用有多大仍然需要观察。 现代汽车国际关系部董事级总经理盖达克在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时一再强调,“我们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这是现代汽车成功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的是公司总裁,而不是董事会。 三星集团接受采访的人士也重点强调总裁李健熙的作用。在问到三星公司是李健熙说了算,还是董事会说了算时,他们只是回答说:李健熙总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补充说,“激励总裁努力工作的机制并非金钱,因为李健熙总裁已经有很多钱,有你想不到多的钱,对他来说成就感应该是最重要的。” 其次,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仍然需要加强。现在韩国有一些民间团体专门负责收集大公司侵犯小股东权益的案例,并推动政府进行处罚和纠正。要是根据这些民间团体的说法,政府在受理投诉和加强监管的执法中还是不够积极的。 更重要的是,依靠非盈利性的民间团体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是否是一种有效和可以维持的方式,是很有疑问的。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发展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改善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似乎是更常见的做法,而韩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是这些原因,韩国财团的股票价格以经营业绩而论,和国际同行相比被明显低估,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筹资成本要明显高于竞争对手。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企业筹集成本较高,长期内无疑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在未来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竞争明显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也许可能转向更多地依靠银行体系来融资,由于大财团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这种情况下大财团影响政府,并依靠政府干预来筹资的可能性无疑是存在的。 到那时,“铁三角”是否复活,仍然是个未知之数。 “三星们”的中国克隆计划
铁三角关系的改变及企业瘦身,使韩国商业模式的企业由大变强。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球化始终伴随其中 本刊记者/刘英丽 “我们的未来不能只囿于韩半岛之内。东北亚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2月25日,卢武铉总统就职时明确地告诉他的国民。 这无疑成为再次催动韩企西进中国的号角。 中韩1992年建交之后,一批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率先进入中国市场,被业内人士称为“韩企西进”。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企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试图创造“第二个成长的春天。” 眼下,位于北京长安街中央商务区的LG中国总部大楼“北京塔”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预计2005年竣工。这座高40层的双塔式大楼与LG汉城总部外形相仿,LG电子(中国)总裁卢庸岳称之为LG的“第二总部”。 无独有偶,现代汽车总裁郑梦九说:“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现代进入世界汽车五强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三星中国总部李亨道会长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表示,“我们要在中国建立第二个三星集团。” 两年来,韩国企业已经不满足只把中国经营成最大的“制造中心”,不经意间,一个由制造中心、研发中心以及管理运营中心组成的系统已经初现端倪,不妨称之为韩企“新西进”。 制造业加码 1992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三星、LG等韩企基本采用这样一个模式:在韩国搞研发,把研发成果拿到中国生产,然后将大部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三星中国总部李亨道会长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在我们进入中国的初期阶段,更为看重中国在制造能力方面的优势,主要把中国当成生产基地。”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潜力,都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因素,据此,韩企毫不犹豫地投资设厂。 但1998年之后,韩国企业看中国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他们重新审视中国作为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韩企将放弃制造业,相反,他们在不断给制造链条加码。如今,韩企在华投资中,制造业比重还是最高。 2002年LG电子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LG电子(中国)公司总裁卢庸岳自豪地对本刊说,“我们没有把一分钱拿回韩国,全部用于在中国进行工厂扩建以及投资建立新工厂上。” 就在最近,三星在中国刚刚完成了几个项目的建设。据李亨道介绍,三星不排除将来投资中国西部的可能。 与家电行业相比,现代快速驶入北京的时间还不长。2002年10月16日,韩国现代与北京汽车合资,去年12月23日,第一辆索纳塔下线,令消费者高兴与放心的是,拿到手里的汽车与韩国街头索纳塔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除了根据规定做了20多处细节变动外(例如,考虑到路面问题把底盘架高1厘米),北京现代索纳塔所有的零配件都与韩国货“完全一样”。 不过,北京现代已经有了到年底国产化率达到47%的目标。这就意味着要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培养一批北京现代在中国的供应商,这还不包括已经追随韩国现代来到北京郊区的33家韩国零配件供应商。 西移研发中心 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管理运营中心、制造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等是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的主要环节。韩企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韩企在三年前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甚至包括韩国最大的企业三星。 三星已于2000年在北京成立了三星通信研究所,如今有100多名研究人员在位于北京理工大学的办公楼里工作。2003年,三星又在苏州和杭州设立了半导体研发中心。 LG电子总裁卢庸岳的一句话经常被提起,“要成为成功的中国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外国企业。”为使韩企更像中国企业。LG精心打造了由制造、研发以及经营管理一体的产业链。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企业在2003年将普遍扩大在中国的研究开发投资。 报告说,2003年韩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平均为381亿韩元,比去年增加18%,其中大企业平均为602亿韩元,占销售额的3.48%,中小企业平均为32亿韩元,占销售额的2.27%。 LG电子卢庸岳豪情壮志:“我们的研发中心不仅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研究开发,同时也进行适合全球市场的产品研究开发,使中国的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研发中心。” 刚进入中国市场的现代汽车的长远规划有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建立生产线,直接在中国制造汽车。 研发中心的西移证明,韩企已经调整了投资中国战略。 中国已经成为韩企的“制造中心”,如今研发中心西进才有可能实现投资业务的横向一体化。这样的考虑正是韩企转变战略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建第二总部 有趣的是,三星、LG都提到要把中国建成公司的“第二总部”。 李亨道会长认为,三星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如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新考虑中国对于三星的意义,“计划在中国建立第二个三星集团”。 这个意义远远超过三星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三星最大的海外投资地,第二是把中国建设成海外事业基地,进而在中国建立第二个三星集团。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三星、LG还在不断加大投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逐步进入金融领域,加强制造业链条中的营销、物流、研发、售后服务等环节,使得整个投资项目系统化。 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电子领域、高技术领域,金融在三星已经占有重要比重。据了解,三星火灾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正在开展部分财险业务;三星生命(主要经营寿险业务)、三星证券也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三星将加快进入中国的金融领域。 同时,尽管现代汽车去年刚进入中国,却在体验“极速之旅”,努力缩短现代汽车在华投资系统化的时间。 现代汽车的会长郑梦九几乎是在北京“飚车”。2003年6月17日,2万辆索纳塔下线售出;现在北京现代正在为年底的5万辆产销计划奔走;在2004年要达到产销10万辆~15万辆。 当本刊记者赶到北京现代进行采访时,北京现代本部长(相当于销售总监)李昶浩正在顺义基地参加公司半年销售总结会,接受采访之后,他又匆匆赶去参加公司销售部门的“庆功宴”——北京现代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完成产能2万辆的预定目标,售出20500辆索纳塔。 即便如此,已经在短短9个月中几乎跑遍中国各地的三星集团会长李健熙还认为,“相对与今年轿车190万辆(北京现代自己的推算值)的需求量,销量5万辆实在不算多。” 一方面把中国当成最大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把中国建成生产基地,由中国直接出口汽车,这是现代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三星、LG,还是后起之秀现代汽车,都已经把中国看成企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并视为企业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第二总部”的提法就不足为奇了。 韩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国市场,并发动了新一轮的“西进”之旅。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