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06月09日:普京的彼得大帝梦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2日20:59 中国《新闻周刊》 |
圣彼得堡,这座俄罗斯名城,刚刚经历了其他城市所无法企及的荣耀。为了庆祝她的300岁诞辰,俄罗斯倾举国之力大大地操办了一场。 俄罗斯花了差不多5年时间筹备,投入15亿美元,对市内70多处设施和古迹进行自建城以来最大规模的“整容”。 而这场庆典已不再属于俄罗斯人自己,来自全球的4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圣彼得堡助兴,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被她吸引。 当地时间5月30日黄昏时分,圣彼得堡上空飘起一场雨,原定在广场举行的庆祝活动改在伊莎大教堂,站在这座教堂外的涅瓦河畔,一向表情冷峻的普京说,“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城市迈入了新的发展纪元。”而此刻,在遥远的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刚破晓——幅员辽阔、横跨11个时区,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6的俄罗斯,沉浸在对彼得大帝的追忆之中。 300年前,彼得大帝建造了圣彼得堡,为俄罗斯开辟了向西望的视野和走向强大的契机。这位俄罗斯强人当时说,“设若天假我以年,圣彼得堡将变成另一个阿姆斯特丹。”“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这是普京的承诺。二人多么相似的语气。 今日的盛典,能否成为普京、这个被期待成为彼得大帝继承者的人,带领俄罗斯回归欧洲、回归世界大国行列的新的里程碑? 当我们的报道面世的时刻,圣彼得堡的狂欢已渐行渐远,俄罗斯民族被撩拨起来的雄心将不得不回归冷酷的现实,重新面对如何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构建起一座可能的桥梁的难题 本刊记者/李楠 在过去的10多天里,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忙碌同时也最风光的人。 在圣彼得堡——他的家乡,普京走马灯似地周旋在各国元首之间,与他们会见、交谈、举杯、参观故迹、观看演出。借着纪念彼得大帝和他所建造的圣彼得堡的时机,普京导演了一出以他本人和俄罗斯为主角大戏。 然而,斥资15亿美元,为一座城市的诞辰举办庆祝活动,与普京一贯的务实作风迥异,显然,他的着眼点不在圣彼得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邢广程认为,普京举办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第一是为了昭示俄罗斯历史的辉煌,第二,想通过这次活动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开辟一个空间,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形象,第三,展示圣彼得堡和俄罗斯的形象,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发展。 圣彼得堡盛典,是俄国继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之后,第二次通过一个国内的活动召集到众多国家的元首。 在流光溢彩的演出背后,普京的潜台词是,相对于3年前那个民生凋敝的俄罗斯,如今的俄罗斯正逐步走出困境、恢复实力,他要像彼得大帝那样,带领俄罗斯重新融入西方世界。 把俄罗斯建设成一个“强国”,正是普京步入政坛以来树立起来的政治形象所在。 回归欧洲 51岁的普京,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冶金工人的家庭,1975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成长在彼得大帝建造的城市,普京一直将彼得大帝视为自己的偶像。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普京将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 在历史上,彼得大帝当政的年代是俄罗斯正式转向西方、“打开通往欧洲的窗户”的开始。重新融入欧洲也是普京上任后确定的既定政策。 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说,俄罗斯人一直以“最欧洲化的亚洲人”自傲,同时又深以“最亚洲化的欧洲人”自卑。普京选择回归欧洲一方面根源于自彼得大帝以来的欧洲情结,一方面是由于理性地认识到,如今的俄罗斯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能通过融入欧洲加强同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普京最终决定融入欧洲,是经过权衡以后的选择。在执政初期,普京奉行“欧亚并重”的外交原则,2000年7月,普京在访问中日朝三国时说,俄罗斯既是欧洲国家,也是亚洲国家。但“9·11”之后,普京修正了上述提法,2001年10月初他在访德时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是“欧亚大国”而是“欧洲大国”。 5月31日,在带领40多位国家元首参观曾被纳粹德国摧毁、如今重新修复的凯瑟琳宫琥珀厅时,普京说:“这个艺术圣殿已成为我们欧洲大家庭新关系的象征。”在凯瑟琳宫偏殿举行午宴上,普京再次强调:“就圣彼得堡的历史和文化而言,俄罗斯明显地成为欧洲不肯分割的部分。” 同一天,在康斯坦丁宫举行的俄罗斯-欧盟峰会上,普京在开幕词中呼吁打破欧洲国家间的边界,而这个“自由边界”欧洲也要包括俄罗斯。 俄罗斯媒体有分析指出,由于欧盟即将东扩到俄罗斯的大门口,俄担心会再次被挡在欧洲之外。普京总统可能甚至会寻求在欧盟的谈判桌上有一个特别的席位,就像北约——俄罗斯委员会那样的形式。 此前,普京曾说过,俄罗斯选择的道路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远东还是南方,始终是欧洲人,我们将努力留在我们地理和精神所归属的地方,如果有谁想把我们从这里排挤出去,我们将被逼寻求建立联盟,巩固自己的地位”。 强人政治的复苏 俄罗斯民族具有一种奇特的、内在矛盾的民族性。黄宗良教授将其概括为:忍耐、顺从、崇拜权威,但一旦被逼到墙角,也会拼命反抗,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极端。 对俄罗斯政治有着深入研究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海庭说,在政治领域,俄罗斯这个民族崇尚强势人物,并一直为强势人物所支配。从彼得大帝、叶卡婕琳娜大帝一直到列宁、斯大林,这些领袖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说,当一个伟人消逝了,俄罗斯人总是期待着另一个伟人能够站出来带领他们。上个世纪末,绝大多数俄国人已经厌烦了叶利钦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病病殃殃的领导人,他们期待一位年富力强、有主见的人物来带领俄罗斯走出困境。当时,俄罗斯人的一个共识是:“俄罗斯再不能乱下去了。” 这时,“谜一样的”普京担当起了这个角色,在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困境的时候,普京一上台就对外展示出强势的形象,并以类似“救世主”的形象为俄罗斯人所接受。 借着此次纪念圣彼得堡300周年的时机,普京是否有意将借此将自己和彼得大帝并列起来,塑造自己的“强人”形象呢? 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的看法是否定的。他说,至少普京在表面上没有做这样的表示,而且俄罗斯已经不再处于依靠个人权威,普京的政绩是靠实务得来的。“俄罗斯人的退休金从普京上台时的每月400卢布,涨到了今天的1400卢布,这才是解释普京的民意支持率高达70~80%的原因。”盛世良说。 普京的总统任期将于明年届满。4月22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韦什尼亚科夫宣布了下届俄罗斯国家杜马和总统选举的日期。杜马选举定于今年12月14日举行,竞选活动从今年9月1日开始;俄罗斯总统大选定于明年3月14日进行,竞选活动从今年12月10日开始。 不可否认的是,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为普京提供了一个个人表演的舞台,通过这次活动,普京的支持率再度攀升,为他赢得下一届总统选举提供了保证。大部分俄罗斯人的看法是:普京很有能力,我们寄希望于他。 新总统的挣扎 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开始前的5月16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发表了今年的年度国情咨文。在咨文中,普京对俄罗斯经济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俄罗斯经济在近年的确有起色,在过去三年,俄罗斯经济增长了20%。 但他同时说,俄罗斯经济仍然是疲弱而且不稳定的,俄罗斯走向富强的步伐还不够快。 这是普京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以来第4次发表国情咨文。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车臣恐怖主义危险等问题,就像高悬在俄罗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威胁到俄罗斯的未来。 1999年8月,当在俄罗斯政坛上寂寂无名的普京被叶利钦任命为总理时,他很清楚,从叶利钦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 自1992年开始的“休克疗法”,没有给俄罗斯带来更多的生机,从实行通缩性财政政策引发的经济萧条到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带陷入了空前的动荡。卢布不断贬值,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工厂倒闭,物价飞涨,俄罗斯有些地方的失业率高达50%~60%,贫富差距拉大,除了一部分新兴财阀之外,大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陷入了凄惨的境地,人口的出生率降到全世界最低水平,种群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盲目实行“私有化”进程,一些大财阀肆意掠夺国家资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撰文说,叶利钦执政时期,寡头们全面操纵了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直接掠夺国库、银行谋取暴利。 特别是金融寡头勾结政府官员,将原来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窃为己有,导致了税收大幅减少财政赤字困难;操纵财政发行利率200%的债券,以高利贷形式直接掠夺国库资源;当财政陷入越来越深的危机时,又发明了所谓“抵押贷款私有化”,将储藏丰厚的大油田、矿山廉价抵押拍卖。 而备受指责的是,叶利钦政府为了保证寡头的利息收入,宁愿拖欠巨额的工资和养老金。 在谈及俄罗斯的这段改革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其称为“一种罪恶的资本主义”。普京显然认识到了当时的状况,他在发表于1999年12月30日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发出警告:“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它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 在同一篇文章中,普京宣告俄罗斯要结束叶利钦时期对西方的过度依赖,寻求独立的发展道路。 “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普京执政三年 2000年7月,刚刚就任4个月总统的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 出任俄罗斯总统后的半年时间内,他先后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和《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三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阐述了俄罗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确定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显示出一副“大国”和“强国”的姿态。 普京开始给俄罗斯,这个病入膏肓的患者进行手术。 在经济领域,普京首先搁置了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制定的一系列私有化计划,特别是能源、通信等战略行业的私有化。他动用铁腕手段,狠狠打击了私有化中崛起的金融寡头,阻止他们勾结腐败官员掠夺社会财富,将巨额掠夺资金转移到海外。 这个行动在他当选总统后不到两个月就开始了。昔日叱咤政坛商界的寡头们,因此纷纷受到俄罗斯检察机关的调查和传讯。第一号大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第二大寡头古辛斯基,均逃亡海外。 这成为促成俄罗斯经济明显好转的重要原因。 此外,普京对以前的经济体制做了大规模调整——“让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使俄罗斯经济成为“可控制的市场经济”。 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复兴经济的积极政策,诸如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推行积极的工业政策、实行合理的经济结构政策、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取缔影子经济、推行现代化的农业政策、成立联邦出口支持署、通过俄罗斯反倾销法、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实现同世界经济的接轨等。 此外,普京还花大力气理顺国内各种政治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指出,“国家及其体制和机构,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着强大权力的国家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 叶利钦执政期间,俄国上层权力机关争斗不止,导致中央权力削弱,政令不通。联邦政府政令的影响力,往往只限于首都莫斯科周边的地区;苏联解体后遗症的影响以及改革失误引发的离心力,民族分立和地方分离思潮蔓延;许多地方领导人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变成个人的“封地”,公然违抗总统和中央的指令。 事实上,除车臣民族极端势力公开与联邦中央武装对抗外,一些联邦主体也几近半独立状态。 在横向上,普京缓和各党派关系,模糊中右党派之间的界线,联合左翼的俄共,结束了叶利钦时期总统和杜马之间关系紧张的局面。 纵向上,普京致力于加强中央的权力,主要措施包括:按地区管理原则建立7大联邦区;改革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制成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的法律;建立国务委员会。 其中以第一项最为重要,普京将俄联邦89个联邦主体划分为7大行政区,向每个区派出直接对总统负责的全权代表,负责在联邦区内组织实施总统确定的内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定期向总统报告联邦区国家安全问题、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 对内的这一系列强硬措施使俄罗斯国内大局稳定。 被普京改变的俄罗斯 在普京接掌政权大刀阔斧改革下,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已经明显好转。1999年当年,俄罗斯GDP即实行转轨以来最显著的增长,达到3.3%。在接下来的3年里,俄罗斯的经济继续稳步增长。2000年,俄罗斯的GDP增长达到7.6%,创下近年之最;2001年,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影响,俄罗斯GDP增幅降至5.5%;2002年的GDP增长则为4.1%,在西方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这一成绩显得相当不错。 2002年7月31日,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索科林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居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199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但索科林同时透露,俄罗斯退休者的生活指标仍然要低于1998年危机前的水平,2002年6月俄罗斯的失业者人数比1998年8月下降了30%。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远低于1989年的水平。 进入2003年,一系列已经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仍然可提升俄罗斯的信心指数。 4月15日,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第一季度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4%,是最近三年中增长幅度最大的; 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5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字,今年4月俄罗斯联邦外汇储备从517.9亿美元增加至561.11亿美元,净增43.21亿美元。 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给了俄罗斯当局信心,去年10月,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曾宣称,俄罗斯将不会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相应地,国际信用等级局 “标准普尔”去年8月已将俄罗斯在外汇和当地货币方面的长期主体责任等级由“B+”提高到“B-”; 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4月18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3月份俄罗斯的失业者总数为597.5万人,失业率比2月份下降了2.2%。但是,与去年年底相比,俄罗斯的失业者总数却上升了2.7%,正式登记的失业者增加了10.1%。 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北京大学的关海庭教授评论说,不应该过分夸大普京的作用。他的理由是,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俄罗斯已经跌到谷底了,没法再下滑了,社会各界都有要重新走上发展道理的愿望。 “普京确实非常有能力,但是,他也赶上了一个好的机遇。” 关海庭说。 石油成就不了的大国梦 虽然目前俄罗斯经济形势向好,但是对于这种走势是否会在未来持续,分析人士表示担忧。 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强教授说,俄罗斯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出口,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否将坚持限产保价策略,维持油价不变,有待观察,这有可能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那么俄罗斯的经济必将遭受沉重打击。 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大国,石油储量丰富,其探明储量居于非欧佩克国家首位。有分析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俄国经济连续数年呈两位数的负增长,GDP总量萎缩了55%而没有导致经济崩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出卖石油等矿产资源换回大量外汇而得以支撑。 2000年俄国经济猛增7.6%,主要得益于国际石油价格高居不下,石油价格暴涨使其出口额增长40%,出口总额支撑了俄罗斯当年GDP的40%以上。 9·11之后,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升温,巴以冲突加剧,形势逼迫美国这个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和进口大国开辟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以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输出的依赖。这给俄罗斯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俄国加大了石油开采力度,2002年初,俄罗斯的日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沙特,跃居世界第一位。 据俄罗斯能源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02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到3.7693亿吨,比2001年增产9%,创下过去10年内的最高纪录。 俄罗斯各石油公司借机大发其财,不但为俄罗斯创造了比前一年多50亿美元的税收,而且其利润也增加了70亿美元左右。另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一份统计,能源行业工人的月工资为15094卢布,这是俄工人平均月工资4694卢布的3倍多。 但是,美国在伊拉克军事行动的结束,给俄国的经济前景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美国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可能导致“限产保价”机制的失效。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伊拉克战后的亲美政权将石油产量提高一倍的话,将导致世界原油价格每桶下滑10美元。 据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称,如果国际市场上每桶石油价格下跌6美元,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将下降一半。而如果油价跌到每桶13美元以下,俄罗斯所有石油公司都将亏损,俄罗斯经济面临崩溃危险。 分析人士曾指出,在国际石油市场和对伊石油贸易上的利益尤关,是俄罗斯此番坚定地和德法站在一起,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产业结构不均衡、过分依赖石油出口给俄罗斯经济埋下的隐患,俄罗斯经济中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不容低估。俄罗斯背负着沉重的外债负担,2002年,俄罗斯在偿还外债本息上共计花费了140亿美元,其中本金68亿美元,利息72亿美元。相比2001年,俄罗斯负担的外债减少了9%,但债务总额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 虽然普京上任以来致力于提高工人工资和退休金水平,但俄罗斯在转轨时期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依然得不到明显改观。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字,俄罗斯全国32%的现金收入为占人口总数10%的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所有,而占人口总数10%的最贫穷的人只拥有全部现金收入的2.3%。 此外,俄罗斯还面临着国家机制不健全、私有产权保护不足,财政紧张,生产性投资不足等问题。车臣恐怖主义也像幽灵一样盘绕在俄罗斯的上空。这些问题能否在未来得到妥善解决,将决定性地影响俄罗斯的经济走向。 昭示着大国梦想的圣彼得堡庆典的辉煌转眼成为过去。对于普京而已,如何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才是关键所在。
在东西方间徘徊的双头鹰
双头鹰是俄罗斯的标志,正如这个标志所表明的,俄罗斯一直在东西方之间徘徊,亨廷顿将她称为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本刊记者/李楠 在俄罗斯发展的早期,这个国家便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公元990年前后,基辅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将东正教定为国教。但是,蒙古人于13世纪上半叶开始,对俄罗斯近250年的统治也给这个国家烙上了深刻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印痕。 当时,退身于森林深处的莫斯科公国被迫向蒙古人进贡,俄罗斯人与西方的联系中断了。这一时期正是西方时间经历宗教变革、文艺复兴和海上扩张的阶段。 在俄罗斯人终于在15世纪后期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时,俄罗斯显示出的是截然不同于欧洲的文明:没有生机勃勃的商业,也没有足以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工业和科学。天主教的堡垒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后,东正教的俄罗斯陷入了自我得意的封闭之中,把不被异教徒污染当作既定的目标,而忽视了正在改变欧洲其余地区的伟大变革。 对西方封闭的俄罗斯一直坚持着向东方扩张领土。历史学家B·H·萨姆纳说:“在这个俄国历史上,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是疆界,是关于控制一个奔放不羁的国家的自然资源的斗争的主题。” 在摆脱了蒙古人以后,俄罗斯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一直推进到太平洋,直至被正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遏制住她扩张的脚步。 在历史上,彼得大帝当政的年代是俄罗斯真正转头向西方、融入欧洲文化的开始。1689年,当俄罗斯人在东方的尼布楚受阻时,彼得大帝刚刚当政7年。他决定,暂时搁置对东方的关注,转头向西。象征着俄罗斯的雄鹰从此长出了凝视着西方的第二只脑袋。 事实上,彼得大帝的先人已经开始吸取来自西方的文明,和其他落后国家一样,俄罗斯对西方的学习也是从军事技术开始的。16世纪中期,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就曾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写信,提议建立军事联盟甚至联姻。17世纪期间,俄罗斯雇佣了许多外国军官来训练他们的军队,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先就是在那个时期来到俄罗斯的。 但彼得大帝做得比他的前人更彻底,他大大加快了俄罗斯西方化的进程。25岁时,他亲自化装成普通人去欧洲旅行,直接学习外国的制度和惯例。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巨大的干劲颁布了3000多条法令,以西方的方式改革行政机关和军队,引起成千上万的外国专家,派出大量青年到欧洲学习,建立起各式新型学校。 1703年,彼得大帝通过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涅瓦河口的土地,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城市作为“通向欧洲的窗户”,将其命名为圣彼得堡。1712年,彼得大帝顶着各方的压力,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如同莫斯科代表着旧俄罗斯一样,圣彼得堡标志着新俄罗斯的诞生。 彼得大帝的继承者叶卡婕琳娜大帝进一步推进了西化。在她统治期间,俄罗斯上流社会已经开始放弃了民族传统,将法语作为母语来学习。叶卡婕琳娜大帝还完成了俄罗斯向南方的扩张,夺得了黑海的出海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俄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次变革的影响可以和彼得大帝所做的事相提并论。 但是,俄罗斯的西化过程从来没有彻底,曾经在俄罗斯学习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关海庭教授说,圣彼得堡是西方化的城市,而莫斯科仍然是东方式的。彼得大帝也只是在圣彼得堡才被尊重和怀念,在莫斯科根本看不到他的雕像。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革命再次切断了俄罗斯和西方的联系。黄宗良教授说,列宁还懂得在某些方面借鉴西方,而斯大林完全切断和西方之间的通道。 如今的俄罗斯在经历叶利钦对西方的“一边倒”之后,面临着一个对西方对欧洲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普京上台不久,就下定决心承袭彼得大帝对西方的思维,重新回归欧洲。俄罗斯政府这次耗费巨资整修这个俄罗斯最欧化的城市,就是要透过此间的建筑、艺术、文化向全世界展现俄罗斯欧洲风格的一面。
雅科夫列夫:淹没在庆典光芒中的市长
在圣彼得堡300周年的庆典光芒中,被称为“圣彼得堡儿子”的普京,格外耀眼,而圣彼得堡的公仆,则淹没在光芒中 圣彼得堡的主人——市长雅科夫列夫已经完全被普京的光芒淹没。 3年前,普京决定为圣彼得堡300岁生日举行一个盛大的庆典,并由其本人担任庆典委员会主席。今年5月23日—6月1日,十天的庆典活动如期而至,全球44个国家元首,陆续云集圣彼得堡,频繁的双边会晤,还有独联体首脑非正式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使普京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心,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评论说:圣彼得堡,“圣普京堡”? 1996年,普京离开圣彼得堡副市长的位置,东去莫斯科加入叶利钦的团队时,他的同事,同为副市长的雅科夫列夫升任圣彼得堡市市长——准确地说,其实正是因为雅科夫列夫在竞选中当选,而造成了普京的恩师、前市长索布恰克落选,以及普京随后的离去(当年,普京离开克格勃后,便回圣彼得堡投奔恩师索布恰克)。 2000年,雅科夫列夫连任圣彼得堡市市长,同年,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 雅科夫列夫的第二任市长任期不久就要结束,有消息传,他会出任俄罗斯驻华大使一职。在庆典活动开始前,本刊特约记者,凤凰卫视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卢宇光,在圣彼得堡对这名市长进行了专访。 一场准备了5年的庆典 卢宇光:对于圣彼得堡的300周年纪念活动,有媒体报导说政府投入了巨资,那么付出和得到的是否成正比? 雅科夫列夫:这项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5年,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由俄联邦总统普京直接领导的国家委员会,我是这个委员会的副主席。委员会专门负责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的筹备工作,我们又制定了联邦计划、城市地方计划。以前由地方部门自己负责的一些措施,现在是统一管理。 仅在圣彼得堡城市中就有600多个项目。另有19个项目向总统直接负责,这都是些大型项目,比如城市大型建筑,建筑物周边的林地,包括修缮部分重要的古建筑,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 通过这些工程,我们事实上对城市进行一次了总体修复、装饰,我们已完成了对剧院、博物馆、宫殿群等原貌的修复工作,你现在可亲眼看到美丽、生动、充满活力的广场艺术。宫殿广场、海滨长滩、河岸广场等工程都即将竣工。交通也在整顿,新的立交桥已经建成。 卢宇光:您是否可以计算出来,工程量有多大? 雅科夫列夫:5月23日是一个大型节日音乐会,作为本次庆典活动的开幕礼,活动将在近年才建成的体育馆举行的,这座体育馆在欧洲也是很有名的。五月末几天的活动内容尤其重要,届时44个国家的领导人将来到圣彼得堡,讨论欧洲的问题,其中有八国领导人、独联体国家领导人、上海六国组织领导人等等,对此我们已做好充分的准备。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圣彼得堡皇家花园里的旧居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这在世界上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各国领袖将参加重修后的开放揭幕礼。他们还将出席圣彼得堡“小剧院”的一场音乐会,参观这里最具盛名的古迹、观赏在涅瓦河上举办的一个节日晚会,他们将被赠送这次庆典活动中只有贵宾才有的纪念品。 当有人问我,您会参加哪些活动、如何参与时,我就开玩笑地回答说,每天都有80多个不同形式的活动,我将尽可能参加。 下一任驻华大使? 卢宇光:您的第二个任期即将届满,有消息说您卸任后,将出任俄联邦驻中国的大使? 雅科夫列夫:中国准备接受我这样的大使吗?(笑) 我在这届任期的时候,常有记者对我说起国外大使的生活如何如何,说得简直是天花乱坠,说我应该在哪工作最合适。但是,在卸任之前,我更多会想要在这个位子上把工作做好。 卢宇光:可您确实面临选择,我们知道,俄罗斯联邦有关法律规定,地方行政长官连任不得超两个任期,每个任期四到五年。 雅科夫列夫:是的,这意味着我马上就要结束我的第二个市长任期了。我不再参加下一届市长的选举。因为我在跟我的各国同行及这里的同仁们探讨之后,为自己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如果我们要走民主发展的道路,那么规则对谁都是一样的。 卢宇光:有人说您和普京总统的关系不好,而且这次您没有出席早些时候在这里举行的俄德法三国领导人的会晤。 雅科夫列夫:我已多次回答过记者这个问题,我与普京总统是正常的工作关系。就在这间办公室,我们共同工作了多年, 我们一起参加由圣彼得堡市长主持召开的工作例会、讲座等。至于说到我为什么没有出席俄德法三国领导人在圣彼得堡的会晤,实际情况是,我那些天正忙着处理和这次会晤直接有关的工作。那几天,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都在这里,这样我就需要接待、陪同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 卢宇光:那么您对本届普京政府的得与失有什么评价呢? 雅科夫列夫:是的,经济在增长,这不需要太多的数据佐证,比如说圣彼得堡,去年各项主要经济指针都有增长,其中加工工业增长最多,达131% ,这比俄联邦全国的指针都高出好多个百分点。 圣彼得堡现在预备每年都给劳动者加薪。我们正准备建议各企业及其工会组织,准备今后几年继续加大劳动者工资提高的幅度。 在出生率方面,我知道中国是奉行计划生育的,但生育率对俄罗斯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的人力资源储备。去年圣彼得堡的婴儿出生率就很高,多了许多新生婴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今天的圣彼得堡之稳定。 最重要的是,人们对未来要做什么,现在都有共识。 圣彼得堡同时享有盛名与信誉 卢宇光:中国的上海与圣彼得堡是友好城市,上海已成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上海的经济发展对圣彼得堡有没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雅科夫列夫:你知道,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差不多一直在谈论中国,可以说上海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与十几年前相比,上海的变化太大了。现在仅在浦东就有250多万人居住和工作,重要的并不是吸引了多少外资,上缴了多少税收,而是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一些很有竞争力的大型工厂。所以,当我们在上海时,我们认真研究了上海的经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上海是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将这一切建成的。 近年来,两个城市互访的代表团每年都在增加,这可不是简单地去对方城市做客,而是想知道这样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说,不久前我们这里出现了中国商馆、上海商馆并不是偶然的,上海这次积极参加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活动也不是偶然的。 上海方面为此给我们送了许多精美的中国礼品,到时候你会看到,这些礼品有多漂亮。(上海为纪念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向其赠送了一座中国园林。) 卢宇光:在中俄两国的贸易发展过程中,俄方的逆差正逐步缩小,中国对俄罗斯的重工业产品和军用品感兴趣,据媒体报道,为此两国有关部门在订货问题上有争拗。 雅科夫列夫:我想说的是,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大订户,不仅在订购军舰方面,在订购建设水电站、核电站所需设备方面也是如此。俄罗斯这类产品也享有盛名。 我记得中国以前人常说前苏联的东西用很耐用,是的,我们的产品有这种传统。 许多中国人都喜欢圣彼得堡,他们来到这里之后,总要参观一下阿芙乐尔巡洋舰,总要参观一下革命领袖列宁的办公室,我相信,圣彼得堡同时享有盛名与信誉。 卢宇光:听说您曾当过兵,做过工程师,又从圣彼得堡的副市长走上市长的职位,对您来说,哪段经历最难忘? 雅科夫列夫:对我来说,哪一段时光都是不能忘记的,每每回忆起来, 我总是感到很快乐 。 的确,我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成为建筑行业的主管,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步,我都是满意和快乐的。 当然,我现在更多的工作是坐在这把椅子上,管理圣彼得堡这样一个如此生机勃勃的城市,这是圣彼得堡市民给我的最大荣誉。
特列宁:一次重要的外交成果
“弱而不衰”的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终于从旁观者进入到“主角” 本刊记者/陈晓萍 □王德录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外交成果。”莫斯科卡内基基金会副主任,俄罗斯享有国际声誉的外交专家特列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对普京主持的圣彼得堡盛典如上评价。 俄罗斯欧洲化,别无选择 在普京去年和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均提到政府现行的外交政策优先次序——独联体为首,其次是欧洲,再者是美国。 建立“统一的大欧洲”是欧盟多年来的梦想,而“回归欧洲”则是俄独立后社会的主流心态。因此,大力提升俄欧关系,将其定位为俄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这是普京日渐明晰的外交思路。 5月31日,普京与欧盟14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将于明年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会晤,普京一直希望解决俄罗斯公民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来往,建立统一的经济区。 欧盟一直是俄罗斯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俄进口额的35%和吸引外资的60%来自欧盟国家,欧盟在俄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约为40%,大大超过与美国和日本贸易的总和(俄对美贸易只占5%)。 但由于俄欧关系的发展受俄美、欧美关系的制约,再加上俄欧双方在价值观、心理等因素的差异,双方难以发展成为真正的盟友。负责欧盟外交事务的欧盟委员彭定康,在其《欧盟与俄罗斯》一文中甚至说:“欧盟和俄罗斯是欧洲的两大对手”。 新闻周刊:去年俄罗斯与北约建立了20国机制,下一步俄罗斯会加入欧盟吗? 特列宁:欧盟不仅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也是影响俄罗斯国内政策的制定和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俄罗斯与欧盟将切实的建立中期发展目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统一的人道主义援助空间。至于俄罗斯将成为欧盟一员,我本人尚未看到这个发展动向。 新闻周刊:为什么? 特列宁:因为俄罗斯加入欧盟将意味欧洲一体化将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而欧盟国家还没有做好接收俄罗斯成为其成员国的准备。最重要的是,我想,俄罗斯不会因加入欧盟而使自己的主权受到某些程度的限制。 新闻周刊:哪些限制? 特列宁:如果加入欧盟,必须执行统一的外交、防御、安全政策,即使俄罗斯加入欧盟,达到这种一致性至少需15年。俄罗斯与欧盟的确存在着共同利益,在未来可能建立联邦似的联合体,但俄罗斯加入欧盟是根本不会发生的事。俄罗斯不会加入欧盟。 新闻周刊:北约处在美国的控制下,欧盟则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需要与欧洲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特列宁:事实上,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本身——取决于欧盟一体化道路能走多远;欧洲国家是否能确立统一的对外政策、防御体系和安全政策;欧盟各国家是否能建立起与政治实体相对应的经济力量。 至于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我认为,俄欧关系的紧密度,将远远超过俄罗斯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关系。 新闻周刊:欧洲一体化对俄罗斯的内政会产生什么影响? 特列宁:它将给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原因很简单,为了与欧洲各国关系正常化,俄罗斯必须去适应欧洲,即欧洲化。 这是俄罗斯自己的选择,而且除此之外,俄罗斯也没有别的选择。 俄罗斯没有从美国那得到实惠 在叶利钦时代,俄国曾有一段短暂的无条件倒向西方的时期。但随着1992年,35岁的总理盖达尔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的失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挤压及其衰败之后的民族失落感,在俄国蔓延着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随后,叶利钦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并不友好。 普京上台后,其外交政策,被评价为务实与灵活。但俄罗斯长期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政策与在伊拉克战争前的表现,在分析家看来,普京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俄罗斯希望借助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复苏经济。现在,俄罗斯人已经意识到过高地估计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当波兰宣布亲西方的立场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立即减免了其50%的外债,而对俄罗斯,西方却继续让它每年偿还150~180亿美元的外债。 去年5月,普京与布什签署的《关于削减战斗进攻武器的条约》,实际上,布什是最大的赢家,根据新条约,美国不但可以根据需要将削减的核武器部分储存起来,而且还可以利用部分弹头作试验,发展新武器。 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较劲,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利用伊拉克石油的权利,还险些丧失了伊拉克偿还80亿美元债务的希望(联合国讨论1483号决议时,在俄的坚持下,“石油换粮食”计划期限,从4个月延长到6个月,使俄罗斯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与伊拉克的合同,不至于损失太大)。 而外界对中国的评价是“经验老道”,由于中国在这一轮外交较量上的游刃有余,使其在伊拉克问题上能够全身而退。 新闻周刊:俄罗斯科学院政治学术委员会主席奥多尔·布尔拉茨基建议,俄罗斯应采取与美国结盟为中心的外交政策,这与普京政府现行的外交政策优先有所不同,你认为普京调整吗? 特列宁:我不那样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程度的问题。俄罗斯必须意识到,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相对俄与中国、欧盟、日本的关系更具独特性。与这个大国的关系的制定,影响影响着其他对外政策的制定。 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会更亲近,合作也会更广泛,比如在经济、文化领域,因为对俄罗斯来说,欧洲是自己的邻国。 新闻周刊:俄罗斯与美国在能源和安全领域是否存在冲突? 特列宁:这种冲突即使在现在也存在。例如朝鲜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但两国努力造成一种印象,即俄美关系一切正常。 新闻周刊:俄罗斯因抵制美国攻打伊拉克,并没有带来好处,这是否是普京务实外交的一个失利? 特列宁:我认为,俄罗斯的对伊政策从总体上说是错误的。 依我看,俄罗斯的做法,既导致了俄罗斯在伊拉克利益的丧失,又导致了与美国关系的紧张局面。幸运的是,美国并未针对俄罗斯采取惩罚性的措施。这对俄罗斯的外交及俄罗斯政府是一个教训。俄罗斯外交部门错误的分析了国际局势,即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对俄来说,采取类似于北京的对伊政策对自己也会有利得多。 新闻周刊:在伊拉克问题上,俄罗斯采取什么政策为好? 特列宁:俄罗斯应起协调人的作用,促使美伊间达成妥协。至于俄罗斯所犯的错误,首先在对战争的分析上, 即在多大程度上会发生战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阻止战争。俄罗斯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是,俄罗斯认为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会比实际严重;第三个错误是,战争是在反美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俄罗斯比别的国家更希望在反美浪潮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闻周刊:您曾撰文指出,俄罗斯缺乏明确战略和整体一贯的政策,这在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上有何体现? 特列宁:这一点在其对外关系中有所表现。目前看来,只是普京和他的外交部很走运。他们犯了很多的错误,但这些错误尚未给俄罗斯对外关系带来严重后果。 在最近几个月里,普京会学到一些外交经验,当前俄罗斯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的立场,表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如在朝鲜和伊朗的和问题上。 俄中两国合作大于冲突 在普京去年和今年的两次国情咨文中,谈及外交政策时,并没有提及中国。普京曾经说过,俄罗斯正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对我国来说,特别要紧的是善于找到盟友并成为他国的可靠盟友。” 那么,中国是俄罗斯的盟友吗? 新闻周刊:俄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吗? 特列宁:中俄关系发展得很好。俄成为胡锦涛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个出访的国家,俄方非常注重这一点。两国间一系列能源文件的签署,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比如说,通往大庆的石油管道的修建等。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即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中,没有十分确切地规定俄中关系,对于解决俄罗斯国内问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指的是,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能源的开发问题上,俄缺乏正式的立场。上述两各地区的开发,将吸引中、日、韩、美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参与投资。在与西方国家关系中,俄罗斯或多或少的犯了一些错误,但在东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新闻周刊:在中亚问题上,俄罗斯与中国有冲突吗? 特列宁: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针对中亚地区问题的。俄罗斯的政论人士认为,中国参与中亚事务,将抑制美国势力在这一地区的增长。我个人认为,并不排除俄中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冲突。但目前,中国外交官员以及其所奉行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极为谨慎的,俄中之间的利益冲突并非不可避免的,对两国来说,其合作空间更为广阔。 新闻周刊:中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特列宁:俄中之间当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例如边境问题,它虽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仍在等待解决方案。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能源的开发问题上,俄罗斯政府方面缺乏正式的立场。 另外,俄中在互信方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两国的政治交往还缺乏坦诚。因为,俄罗斯人还不清楚,发展起来的中国,对他们到底会有一些怎样的影响? 对于远东和贝加尔湖地区的俄罗斯人来说,更多的了解一些中国,比持有中国威胁论的想法要有益得多。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