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方文化的胎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23:26 城市快报 |
马宇彤 古往今来,天津都是块出名人、育名角的宝地。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写过一副对联,早年间,这副对联一直挂在鼓楼之上,上联是“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下联是“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可见,天津的内涵一直是有音有形的。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文化,长久酿制,几经积淀,民风烘烤,民俗蒸煮,最后脱坯定格,就成了这座城市的魂和脉,就成了这座城市的名和印,有节律地跳动着,有标志地飘扬着,有痕迹地刻画着,这才有了那些界内约定俗成的论断:北京唱,天津红;要想红遍天,先过天津关。 为什么? 因为天津人懂行,听得清门道,看得出破绽,这种慧眼可非一日之功,非久经熏染,无法参透。而欲熏染,必有热力,必有香气,这就要仰仗天津卫的兼容、杂糅和多元。你看她,高天热风,南北交陈,中西合璧,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喜性的杨柳青年画,俏皮的泥人张彩塑,招摇的风筝魏风筝;才能玉成那么多的歌唱家、曲艺家、书画家。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是表现在博物馆里的,那么,天津版图上新近崛起的一只“白天鹅”把这种内涵铺陈到了极致,这个造型前卫的建筑满“腹”经纶,15万件各类藏品静静地讲述着渤海明珠的昨天。 天津博物馆是个缩影,在她身后,还有近百个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这些都在印证着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虚此号,她们,像一颗颗经年凝成的琥珀,包裹着文化的光泽,并且时时地照射着成就她的城市。 (28版) 身在天津最福分 马宇彤 “生活在天津,是一辈子的福分!”曾经听过一位在敬老院颐养天年的百岁老人说过这样的话,在那满脸菊花般皱纹的映衬下,这番表白丝毫没有做作之情,完全是一种人生历练后的流露。 据统计,天津目前享受政府补贴的百岁以上老人共有300多位,这些世纪辉煌的见证者们,用他们平静如水的心态,用他们达观向善的慈祥,让历史告诉未来,盛世兴人瑞,家好亲情长。 天津是个从皮到瓤都热都暖的城市,从清代开始,牛痘局、育婴堂、广仁堂这些或官或民的机构就致力于扶危助困,只是受着种种局限,还停留在少数人积德行善的初衷上,形不成规模和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天津才出现了正规的社会福利事业。 近十年来,天津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实力的增强,也壮大了福利事业,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残有所助,9个市级国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分别收容、收养着“三无”和自费托养入院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以及流浪乞讨人员,让他们同样享受着暖人的阳光。 在这方面,天津不光坚守传统,还创造模式。国办福利事业单位突破了原有封闭式办院模式,逐步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由福利型向福利经营型转变。 可别小看这个过渡,它是自身造血、良性循环、源头活水、以善养善的一个标志,正是有了如此强大的保证,才有了托养、助养、家庭寄养、临终关怀、慈善医疗、家庭病床、老年大学、志愿者服务基地、康复训练基地、心理行为矫治中心等等各式各样的服务形式和项目,才有了中国第一批儿童村和全国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的精神病院的相继诞生。 能够让弱者也同样感到幸福的城市,必定是个令人留恋的城市。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