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史美伦 铁娘子变成小女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16:38 时代人物周报

  


  史美伦 铁娘子变成小女人

  本报记者 张春霞

  从公众视线“消失”了将近20天的史美伦在10月3日又回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一次,她
的身份是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香港子公司汇丰银行的非执行董事。

  汇丰银行虽然并未解释邀请史美伦加盟的原因,但业界猜测, 9月13日刚刚卸下担子的史美伦由于在中国证监会任副主席一职三年有余,在中国大陆,她的名声早就如同外号“铁娘子”一样远播,在香港舆论界,她被视为迄今为止惟一的“港人京官”而格外引人注目,而招纳名人加入董事会是汇丰的传统做法。前不久,曾传言香港前财长梁锦松将加入汇丰银行香港分行,传言到今天虽然还未变成现实,但汇丰控股早已把拥有勋爵头衔的邓莲如纳入麾下担任非执行董事,这些,足见其对“名人”的“追捧”。而以史美伦在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名气和人气,相信这一次汇丰的做法还是沿用了传统。

  对于史美伦来说,非执行董事不会担任具体职务,这正符合她离开中国证监会时为自己今后做的打算。正所谓“两情相悦”,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加盟汇丰,史美伦所走过的路,远不止“名人”两个字这么简单。

  “铁娘子”称号是能力的见证

  史美伦1949年出生于上海。两岁时,她和家人一起移居香港。她的工作经历一如她的成长一样,“南征北战”。

  那是1985年,在美国做律师工作两年的史美伦由于自己和丈夫的家均在香港,便把“小家”从美国搬回到了香港,同时进入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如果按照既定的轨道,史美伦会一直在律师这条路上走下去。但历史在1991年被改写。

  经有关人士力邀,1991年,史美伦开始了在香港证监会的工作生涯。没想到,这一去竟是10年。在这10年的工作中,史美伦的很多做法已成为经典的监管案例,而真正让史美伦脱颖而出的是著名的“怡和事件”。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老牌洋行怡和集团旗下有5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地位举足轻重,怡和要求豁免遵守香港的《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并威胁如果不获此优待,将撤离香港。1993年,时任香港证监会企业融资部高级总监的史美伦认为“这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明确表态不予怡和特殊地位。最终,怡和旗下公司撤离香港,改到新加坡上市。

  为此,史美伦面临巨大压力,但她并不畏惧:“只要是相同的问题,下次的处理方式还一样。”

  正是由于在这件事情上的强硬态度,让史美伦赢得了“铁娘子”的称号,使她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当时,香港各界对证监会有很多攻击,而我正是在证券市场这种并不太成熟的大背景下磨砺出来的。尽管有时要考虑执行时的实际情况,但监管的基本原则是不能随时改的。”史美伦对自己行为准则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90年代的香港股市从低谷升起,香港证监会参与了香港市场的专业化建设过程。史美伦觉得自己“看到香港证券市场整个发展过程,也从不同国籍的监管者背景、经验,学到了很多东西”。

  也正是有了香港证监会的经历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 基希望当时为香港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也因此成为首名任副部级官员的港人。

  史美伦在中国证监会是拥有实职的副主席,主要分管发行、上市方面的管理工作。而她的工作能力和原则性在中国证监会,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中国证监会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粗略统计一下就不难发现,在史美伦任职的2001年3月到2004年9月期间,证监会推出了公司治理准则、独立董事制度、收购管理办法、保荐制度等规章制度,曝光了亿安科技案、中科创业案、博时基金案、三九集团案、银广厦案等一批恶劣的违规案件。

  对内地证券市场并不陌生

  虽然两岁时就离开了内地,但史美伦对内地的情况并不生疏。

  在1983年成为律师之后,她曾任多家国际大型企业的法律顾问,因为客户业务也经常回国。作为律师,史美伦的主要领域是包括商业法、公司法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事宜。她曾参与过麦当劳、可口可乐、宝洁等多家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贸洽谈,特别是对北京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992年到1993年期间,中国证监会尚未成立时,史美伦就曾与国家体改委的有关人士合作,经常往返于京港之间,参与起草H股上市的条款和各种文件。

  对于中国证监会的这份工作,史美伦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很难得的机会,开拓了视野,交了很多朋友。证监会有些很好的专业人才,我认为社会上给他们的认可不够。”

  不仅如此,史美伦还给证监会的发展和壮大提出了建议。史美伦说,应该吸引不同的人士进入中国证监会,证监会和市场人士要有流动,这样才能保证监管层对市场的认识。

  对内地情况的熟悉并没有让她放弃监管原则。史美伦曾说,她所有的出发点是为了这个市场,没有其他的任何目的,没有其他的任何的手段。

  制度先行者的“下场”

  史美伦的就职被认为是监管时代的开始,有人形容她的到来为中国证券市场掀起了一场“监管风暴”。

  在证监会,史美伦一直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然而正是她要保护的这些中小投资者,却经常攻击她的监管思想,认为她的做法不符合国情。为此,部分投资者还以在她任职的3年半时间里,上交所股市从2245点的高位,不断狂跌,直达1300点的底线作为他们说法的佐证。

  “要不是她,我今天哪会这么惨?”在接受采访时,林先生似乎还气愤得心绪难平。按林先生的说法,他应该算是一位老股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就开始专职“炒股”,到如今已15年有余。“真不明白请她来做什么,看把我们整的,不仅我以前挣的那40多万差不多全赔进去了,就连老本现在也被套牢了,搞什么强势监管嘛,难道强势监管就是让我们不赚反而赔钱吗?”

  的确,就在证监会加强监管的同时,中国股市进入了低迷期,整个市场一片“凄风惨雨”,9成股民被套牢,券商几乎全部亏损,哀鸿声不绝于耳。

  难道股价下跌真与史美伦有关?史美伦有些无可奈何:“这未免也太高估了我的力量了吧?”

  不过,除了中小投资者,其他人可不这么想。市场人士刘先生就说,可以说,史美伦所做的一切对中国股市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她提倡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监管理念从来都是适用于各国股市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史美伦可能对中国股市当前的游戏规则还不甚了解。

  从踏入中国股市的那天起,中小投资者中的大多数就没打算要做长期投资,而是希望在短期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史美伦的做法刚好与他们的期望相反,史美伦所做的,是为着中国股市在未来有一个安全而又合理的环境。  

  证券界人士王伟的看法是,中国股市近两年来的走势与宏观经济不相吻合是不正常的,而市场调整很难说是因为监管力度过大,还是因为市场泡沫过大到了该破的时候。

  应该说,一个市场从不完善到完善,总要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开拓者,总是会牺牲很多,只不过,很不幸,史美伦就是这个付出代价的人。

  由于涉及争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到如今,史美伦没有说半句中国股市、股民的不是,更没有为自己的处境埋怨半句。反到表示,自己引以为憾的一件事是没有资源和时间去做投资者教育。一个如此懂得如何做人的人,难道不值得尊敬?

  现在,史美伦走了,轻轻地,离开了她为之努力工作了三年零七个月的地方,挥一挥手,却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