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事件谁该反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12:17 民主与法制时报 | ||||||||||||
泄密事件谁该反思 三个年青的中考命题教师未能守口如瓶,从而引发了衡阳中考泄密事件。如今虽已真相大白,但令人深思的东西不少。
衡阳中考的泄密,造成的直接损失是1.2万人重考,费用8万多元,而其中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十分可观。事实上,令人痛惜的并不仅仅是这种经济损失,3位优秀青年教师的人生变迁更令人痛心。那么面对保密制度,他们为何要铤而走险呢? 衡阳市外国语学校的宋老师在接受审讯时,道出了其“难言之隐”: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盲目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指标现象,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极力设法四处打听信息,寻找题源,为的是能让自己的学校能考出好成绩。 莫老师和王老师也同样“痛说”,是在同事“纠缠”之下,碍于情面而被迫放弃原则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学校和学生。 因此,对于这次泄密,除了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让命题老师集中休整之外,真正的原由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所分析的那样:问题的产生源自是该市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更是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机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衡阳虽然已在近年提出普及高中教育的口号,但市一中、市八中等省、市重点中学的招生指标仍相当紧俏,学生都以能进入重点学校为荣,而教师们的奖金则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且每年中考后,市教育局都会在内部对各校的成绩进行排名,这更助长了追求升学率的风气。 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杜绝这类大大小小试题泄密事件的根本所在。 木子 □本报湖南专稿/李铁军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