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灭活疫苗首次与人体共度的210个日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04:38 新京报 | ||||||||||
志愿者兰万里在接受注射(5月22日下午拍摄)。当时还是在校大学生的兰万里按顺序是第二位接受注射的志愿者,后来得知第一位接受注射的是安慰剂,实际上兰万里成为接受SARS疫苗的第一人。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I期临床试验课题组负责人讲述疫苗首次与人体共度的210个日夜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魏铭言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赵亢 对话动机 12月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SARS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圆满结束。经对36人的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SARS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国家。
2004年5月22日,第一批4名志愿者接种SARS疫苗(或安慰剂),第一位受试者小梁在接种前一刻紧张的握紧林江涛的手,一手都是冷汗。 昨晚7时30分,林江涛教授代表他所带领的课题组,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新京报》独家专访,讲述SARS灭活疫苗首次与人体共度的210个日夜。 名词解释 SARS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疫苗的一个类型,顾名思义是将病毒杀灭后制备的疫苗。具体说来,是科学家通过化学、物理或简单加热的方法使病毒失去在宿主体内生长复制的能力,但仍保留了病毒的免疫原性,接种人体后能产生对此病毒的抵抗力。 SARS灭活疫苗是将SARS病毒毒种接种于细胞培养后,对收获的SARS病毒用化学试剂灭活、纯化制成。 一个中午决定接受任务 很多医院担心失败而推辞了。但我一口答应了。设计临床研究方案历时两个月,几易其稿。 新京报(以下简称新):林教授,我知道2003年SARS肆虐北京时您是最早冲到一线救治病人,几乎是最后一个休息。那么这次SARS疫苗的任务,您也是主动请缨承担Ⅰ期临床的研究吗? 林江涛(以下简称林):不能算是主动请缨,但的确是整个SARS灭活疫苗研究项目的承担者———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找到我跟我谈的第一次,我就答应下来的。后来我也了解到,我们并不是他们找的第一家(医院),之前他们找过一些医院的呼吸科,但似乎大家怕疫苗在接种中出现失败给医院带来影响而推辞了。 新:那您怎么就一口答应了呢?难道您没有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 林:我当时只是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一直都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彻底战胜SARS,当时我只想到我要去做这件事,于是就一口答应下来。 新:还记得那个“一口答应”具体是在什么时间吗? 林:一个中午,今年3月中旬。就在一个中午我和科兴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协定。紧接着我们就开始设计临床研究的方案,一直到5月中旬确定接种时间是5月22日,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确定方案。 新:我想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定是很谨慎的吧? 林:是慎之又慎。这毕竟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课题。 整个临床研究方案经过多个部门的讨论和审定,光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就进行了三次修改,我们还拿着这个方案亲自去日内瓦汇报。 志愿者根本不用我动员 一些志愿者开始报名时,公开招募并没有开始,很多志愿者就向他认为可能被研究者知道的地方报名,有的写信给市政府信箱报名。 新:听说第一批接种SARS灭活疫苗的4个受试者中有一位是您带的一名研究生的男友,另一个是您孩子的家教,还有来自化工大学的兰万里,似乎都离您特别近。他们是通过您对SARS疫苗的宣传和动员才来做志愿者吗? 林:不是这样,志愿者根本不需要我动员。他们非常积极。有的志愿者报名早在我与SARS疫苗接触之前。 甚至当时的公开招募并没有开始,很多志愿者就向他认为可能被研究者知道的地方报名,有人写信给市政府信箱报名。其中一位从河北赶来的退休老干部,已经70多岁了,虽然他肯定不符合研究方案中21-40岁这个年龄规定,但这位老先生让我感动。 新:最后的36名志愿者是怎样筛选出来的呢? 林:我们制定了很多临床研究的标准,首先要是健康人,其次是年龄。基本可以这样说,最后选出的是最合适的36位。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