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17:18 瞭望东方周刊 | ||||||||
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称为科学上的文化人 11月20日,“分形之父” 波努瓦·曼德勃罗度过了80岁生日,这是国际科学界的一件大事。 对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可能确实没有听说过曼德勃罗,但可能听说过《曼德勃罗集
如果连海岸线图也不知道,那么,就记住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过的一句话吧:“今后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称为科学上的文化人。” 1924年,曼德勃罗出生于波兰华沙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位成衣批发商,母亲给人看牙。由于战乱的影响,他的学业时断时续,他声称自己从未认真学习过字母,只背过5以下的乘法表。 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选择了流浪生活,“拎着一些破旧而过时的书籍,以他自己的方式学习着,自我猜测着许多事情,做任何事均不采取理性或者半理性的方式”。 虽然,他将自己称为“知识的流浪汉”,但是,他最后在分形几何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近代的数学和物理常常被说成是“冷酷无情”、“枯燥乏味”,因为其研究领域局限于研究物质的理想状态,规则的点、线、面是科学家眼里理想的研究对象。 然而,自然界里形状并不全是理想状态,例如云彩不是球体,山岭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周,树皮并不光滑,闪电更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传统的几何面对这些奇形怪状的物体时往往有心无力,曼德勃罗觉得除了光滑的欧氏几何以及其他标准几何以外,应该还有一种“不光滑”的几何,这种几何更适于描写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为了给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那些极不规则、破碎不堪、不光滑、不可微的东西命名,1975年夏天,一个寂静的夜晚,曼德勃罗在翻阅拉丁词典时受到启示,创造了一个词:fractal,中国人称之为“分形”,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 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被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曼德勃罗的奇思妙想一直被主流科学家认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它既不能证明什么东西,也不能创造什么东西。然而,分形却在多种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分形的引入,一些学科焕发了新的活力。 在经济学领域,人们用分形来分析股票价格;在生物学领域,人们用分形来分析细胞生长;在物理学领域,人们用分形来分析湍流和临界现象…… 甚至,就连孩子们的T恤衫和街边的海报上,也画满了分形图案。曼德勃罗看了特别开心,“科学不是被人保存在牛津剑桥或是常春藤学校里的,科学是给大众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喜欢分形图案往往出于审美的角度。分形图案一般都具有自相似性,就是说如果将分形的局部放大,并进行观察,将发现精细的结构,如果再放大,会再度出现更精细的结构……层出不穷,呈现出具有震撼力的美感。许多精美的分形图案被悬挂在美术殿堂,令人心旷神怡,分形图案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曼德勃罗认为,一切的复杂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自我复制,而主导它的规则,可能是极为简单的,所以他漫游到他可以触及的各个领域去印证他的理论。 四处出击的他,曾经不被他所涉足的所有领域接纳,即便是在数学家中间他也是被遗忘的,直到他的怪诞想法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几何,他所提供的技术和语言成为混沌科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到了晚年,他获得的荣誉和头衔不可计数。别人称他为“分形之父”,他却称自己为“知识流浪汉”。 回顾一生,曼德勃罗觉得,他的生活经历就像他刻画的那个变幻莫测的海岸线一样曲折,虽然80岁了,还有好多好多工作可以做,他还可以继续流浪。(文/于达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