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我走入李昌钰的无人地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17:03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王寅
11月29日,“凯蒂”号游轮抵达贵池,乘客都下了船,坐车去游览黄山。我留在空空如也的游轮上,躺在床上看 《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和从网上搜集的李昌钰资料。江水拍
从知道李昌钰的那一天起,我就有了采访神探的念头,有些问题在心里已经搁了好多年。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不无 惊讶地发现李昌钰非但经常回国,而且还频频接受记者的采访,但访谈的内容并不精彩,套话、重复的话甚多。我在美国的一 位小说家朋友和李昌钰有过多次采访和接触,他的结论是,神探所能提供的不会比书上的东西更多。这些信息让我倍感压力。 在面对接触了太多记者的李昌钰,第一个问题该问什么,如何让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兴奋起来,抖出猛料来,实在颇费 思量。不知不觉中,白纸上涂满了字迹,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走到游轮顶层的甲板上,长江上空视野开阔,舒展飘荡的浮云 肆意变化着各种造型,岸边的芦苇在落日余晖中就像透明的羽毛。但是,我的提问在哪里呢? 从上海到重庆,游轮在长江上航行整整八天。虽然在船上有很多机会观察李昌钰,比如会看见他在朋友结婚周年庆的 时候,握着话筒高歌一曲《Lovemetender》;他也每每不厌其烦地应同行游客的要求摆好姿势合影。但长时间采 访的机会并不容易,我原来要了两个半天的采访时间,上船后才发现随行的记者并不少,而谁也不会白白放走采访李昌钰的机 会。此行前来度假的李昌钰不可能把时间全部分割给记者,尽管他为人极其和善,对记者的采访有求必应,但他一般不会给太 多的时间,即使是CCTV,也只给半个小时。李昌钰不会拒绝记者,采访完了也必定会赠送每一个采访者一枚李博士的警徽 ,但他也不会给你太多机会。如果聊得不好,也许半小时不到,他就会很果断地说:差不多了。 经过努力,见缝插针,终于觅得了两次采访时间。第一次采访是第二天利用午餐前短暂的空隙,在船上的咖啡厅进行 的。当我和李昌钰面对面的时候,第一个问题脱口而出,这也是萦绕心头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一部有关您的纪录片中,有一 个镜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您放着各种奖杯和奖状的柜子上,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物件,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应该是一 尊关羽像。为什么您会把关羽像放在这样显要的位置上?”以往的观察此时得到了回报,李昌钰的笑容中流露着赞许:“关羽 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有人常常问我:你的偶像是什么?我说,每个人都是我的偶像,但是关羽为人忠正,在历史上 的角色非常重要。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对关羽非常崇敬。关羽一直是一个很公正的历史人物,他有主持公正的 意思。” 这是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良好开端,但这样的问题远远不是决定性的,机会随时都有,同时也稍纵即逝。李昌钰在采 访中说:破案要有四个支柱,现场、物证、人证、运气,破案还要靠运气。这是几乎每次采访他都会说的话。我不假思索地问 道:“如果我们把这四点按照百分比来分配的话,运气可以占多少?” 李昌钰回答道:“运气有的时候占很大的百分比。运气要自己去追求。”他很快就举了一个说明运气重要性的案例— —李昌钰敏锐地发现了死者手中紧握的旅馆钥匙,并以此作为线索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罪犯。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在提问之前,我就知道会有很好的效果。这是《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一书中十分不起眼的一句话 :“我喜爱侦查案件,手上还有八百多宗从中古时期到现代的刑事案件有待处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电脑上玩挖地雷游戏,找出一点,就打开了后面的一大片开阔地,进入的是一个还没有记者踏进去 的无人地带。 我进一步缩小范围:“在您印象当中,像这样最后破了案的冷案,从案发到破案,间隔时间最长的有多久?” 李昌钰说道:“30年。” 接下来的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就像挖井,这时候只需要最后一镐:“这个30年的案子是怎样的一个案子?” 李昌钰开始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这是被采访者最好的状态,打井完成了最后一下,清水汩汩而出,这时候,我所要 做的只是打开录音机就行了。 一个问题,带出了好几个案子,其中有30年的冷案、比利小子、耶稣的裹尸布、圣母玛丽亚的血等等。其中的不少 案子还是一个月前刚刚破解的,也是李昌钰第一次向媒体披露,正所谓新鲜热炒。这样的采访真是享受! 第二次采访是在船主的套房里,那是全船景观最好的房间,我给李昌钰留下的是可以把江面一览无余的位置。 在叙述的时候,李昌钰说话很慢、很轻,他的表情、语音语调、肢体语言都表明他处于一个舒展、自然、松弛的状态 。我采访过很多老人,他们进入这种放松的状态之后,沉浸在回忆之中,采访变得近似自言自语,这是最好的时候。采访之前 可以准备背景资料,但却准备不了现场的即兴提问和与被采访对象的互动。好的采访,应该是可以忽略记者,让读者感觉不到 记者存在的采访,就像好的照片不会让人感觉到照相机的存在一样。 “3·19”枪击案是每个记者都会向李昌钰提问的重点问题。以李昌钰应付记者的经验,他很容易就用“太极拳” 对付过去了。所以在提出这样极其敏感问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怎么问,什么时候问,在上船之前我和编辑商量,决定避开 正面提问“3·19”,重点落在办案的“压力”两个字上面。效果果然不错:“你明明知道前面是火炕,你的前后左右都在 向前推着,你要想回头,是不可能的;你要想从旁边绕过去,也绕不过去,只有跳下去算了。成败就是一句话。” 采访结束当晚,被朋友拉去酒吧下军棋。被正和人聊天的李昌钰撞见,李昌钰打了一个招呼,转身离去。想到神探一 天只睡四个小时的工作劲头,我不禁为自己的放纵和怠惰而甚感羞愧。登上顶层甲板,一座大桥赫然横过头顶,一列火车隆隆 作响驶过铁路桥,金属磨擦撞击的声音铿锵有力。在疾风的吹送下,“凯蒂”号与急速流淌着的河流行进在看不见的黑暗中。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