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振兴中的黑龙江专题 > 正文

黑龙江少数民族踩着现代节奏舞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4:23 东北网
黑龙江少数民族踩着现代节奏舞蹈

少数民族欢歌载舞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东北网讯  2004年10月,生活在乌苏里江畔街津口的赫哲人敲锣打鼓,这里又有18栋36套居民住宅建成了。加上前两年盖的47栋140套房屋,黑龙江同江市 “赫哲新区”正式落成。盖这些房子每户居民只需要拿1万元,其余4.8万元都由国家补助。小区的广场、路灯和自来水等配套设施也同时交付使用。至此,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

    打鱼人也会种庄稼了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之滨的这片沃土,正是我国著名的赫哲乡。今天,总人口4600多的赫哲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同江市和饶河县。滔滔大界江,勾勒出两岸长达几百公里的国境线;悠悠母亲河,滋养着赫哲人山水为伴、渔猎为生的民族史。

  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三江之滨这曲老歌开始显得有些单调。多年单一渔业带来的过度捕捞,加之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江水产资源开始萎缩,赫哲渔民生产收入逐渐下降。1994年,同江市两个赫哲族渔业村人均收入不及所在乡平均水平的一半,近1/2的赫哲渔民生活陷入贫困。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六小”民族之一,他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下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帮助赫乡摆脱单一渔业经济的束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谋求多元化发展新路,被列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许多世代撒网把舵的赫哲人开始弃船上岸,躬耕农田,传唱千年的赫哲渔歌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变奏。

  66岁的赫哲族老人尤金玉,网了一辈子鱼,晚年开始学习耕种稼穑,老两口现在种着七八十亩土地,喂了一百多只鹅。今年又参加了乡里办的网箱养鱼试验班,老人说,养好了,一箱就能收入四五千元,跟过去风里来雨里去的自然捕捞相比,强上了天。

  郁郁葱葱的街津山,桦叶沙沙,云影霭霭,古朴的原木小屋依山错落,赫哲民俗文化村已有模有样。赫哲族乡长尤兵兴奋地指点着说:“政府投资建好基础,村民自愿入股经营,夏天搞水上游、森林游,冬季换成滑雪、狩猎,别看这旮旯里的寻常山水,每天招引来300多游客呢!有不少人家也靠打民族风情旅游的招牌致富。”

  赫哲人爱吃的“塔拉哈”、“刹生鱼”成了赫哲酒家的招牌菜;历史上赫哲人居住的简易木刻楞、撮罗子成了游客消夏的别墅;划船到江中体验渔民生活,成了赫哲风情游的独具特色的项目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游客来赫哲乡旅游的越来越多。街津口搞旅游的人家户均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有一家“渔家女饭店”最红火,一年赚五六万没问题。

  2004年,街津口赫哲乡人均收入2700多元,比佳木斯市全市农民的水平高出9%。如今,赫哲族人家的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和住房砖瓦化率都达到了90%以上。

  乡里最气派的建筑并不是赫哲族人住的一排排新房子,而是街津口乡中心学校。校园有近万平方米,新建的砖瓦房校舍,实验室、图书室和保健室等教学设施齐备,学校还购置了电脑,在学生中开设了微机教学课。

  尤金玉老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但他和记者谈起教育却是一脸骄傲:“我岁数大了,没多少文化。可我的后人有出息了,9个孙儿中最小的都已经上小学了,两个大孙子正在外地读大学。”各级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向赫哲族教育投资的力度,赫哲族已成为我国第一个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民族。

    骑马上山 鄂伦春风情游

  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位外国学者考察大小兴安岭丛林深处的鄂伦春族之后,下结论说:这个民族几十年后消亡!然而,21世纪的现实打破了他的说法,鄂伦春人正生机勃勃地迈入新时代。

  小兴安岭北麓清清的库尔滨河,缓缓流过新兴鄂伦春族乡。六七年前,开始有游客来库尔滨河漂流。现在,这里结合鄂伦春民族风情搞起了旅游业。漂流之后,品尝手把肉、鱼汤面片、山野菜和老山芹菜饺子等特色风味,选购桦树皮工艺品,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已经成了鄂伦春乡旅游业的特色。

  42岁的莫文军,虽说今年8月才开始起步搞旅游业,却是鄂伦春族中的第一个。买机器船和橡皮筏子、盖小木屋,投入2万元。没想到开张才两个多月,不仅把全部投资收回来了,还净赚万把块钱。这些日子天渐渐冷起来,莫文军一边忙点农活,一边琢磨着明年怎样再扩大规模发展旅游业。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别说城里人,农民出门游山玩水的也越来越多。鄂伦春人就喜欢在农闲时候开小四轮拖拉机,载着家人朋友去库尔滨河,洗衣、游泳、烧烤、唱歌跳舞。明年乡里计划把通往河畔的机耕土路改造成沙石路,在新兴交汇的逊克至伊春、嘉荫至逊克的省级公路也将在两年后修成水泥路。莫文军知道城里人吃肉鸡吃腻了,他就想在河边办个小养鸡厂,多养些本地土鸡供应自己的餐馆。

  鄂伦春人种地的年代很短,而在新兴乡包括汉族在内的几百户人家中,最大的种植户竟然是鄂伦春族的莫雪芬。其实当初分口粮地的时候,她家也就40多亩。十多年前她家就开荒。说到开荒的那几年,日子过得非常苦。五六年前开始承包别人和周围农场的地,每亩交100元。去年,她家打了13.5万公斤大豆,收入27万元。她家有两台康拜因,3台可以带翻地机、播种机和清耙机的拖拉机。最多的时候,她家要雇60多人。

  离黑龙江不过4公里,就是莫雪芬的家。院子里刚收回来的大豆堆得小山似的。她的丈夫、汉族人马臣说,打算明年整修房子,也许要去县城买楼。几年前,他买过一辆北京吉普车,后来卖了,如今骑摩托车。他们家和大多数鄂伦春族人家一样,有两个孩子。本来按照民族政策,鄂伦春族可以生3个孩子,但村里没有一户想生。

  57岁的郭宝林把重现当年山林生活景观这件事看得很重。他利用呼玛河特有的生态环境,创办了“鄂伦春风情园”,里边有两个用帆布搭建的“撮罗子”、两条桦树皮船,还有两匹马和弓箭等等。

  “这大概就是我们以前生活的环境,让大家来看看也了解一下我们的过去。”郭宝林说。

  郭宝林翻身上马,身手还算敏捷。他背着弓,催促着马向前奔跑。只一会儿就消失在呼玛河岸边的丛林里。10几分钟后,他从相反的方向回来了。“这马也不行了,我们年轻时骑的都是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矮马,最适合在林子中穿梭,跑得才快呢!后来开发大兴安岭,我们把马都捐出去拉木头了,现在矮马几乎绝种了。”

  在幅员辽阔的黑龙江大地上,还有满、蒙、朝鲜、达斡尔、锡伯族、鄂温克、克尔克孜等44个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他们同赫哲、鄂伦春族兄弟一样,和着祖国现代化的脚步,在这片黑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幸福地生活着。(邵月明)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