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晚报:务工输出大省河南的感动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10:43 郑州晚报
郑州晚报:务工输出大省河南的感动力量

靳伟杰写一手漂亮的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郑州晚报:务工输出大省河南的感动力量

靳伟杰被授予深圳市治安勇士称号


郑州晚报:务工输出大省河南的感动力量

靳伟杰的各种证书


郑州晚报:务工输出大省河南的感动力量

靳伟杰的同事指认事故现场 晚报记者 尹海涛 张锡磊/图


  核心提示:3月18日,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当地主要媒体联合举办的“最具爱心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开评,在25位候选人中,河南人郭春园和靳伟杰分别占据了候选人前两位。事实上,这两位曾感动深圳的河南人的背后是公众开始对一个庞大的群体的关注,这个数量被广东劳动保障部门统计为40万以上的河南务工者,为深圳的加速发展立下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深圳河南人现象”在全国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无数优秀的河南人走出中原,用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频频感动异乡,他们使河南的形象越来越靓丽。

  柴际波的繁忙一日

  3月19日这天,柴际波忙坏了。

  早上6时,他便醒了,因为要招待从外地来深圳出差的朋友,他从深圳市龙华镇的家中赶往市内华联宾馆。他乘坐302路公交车的路上花了整整一个小时,于8时20分赶到了宾馆,见到了朋友。

  随后,他带着朋友在一条小吃街上寻找卖早点的饭店,用30分钟吃了一顿具有南方特色的早饭。

  9时20分,他把朋友送到公交车上,交代好下车的站点,让朋友先去办事,他则回到公司去上班,虽然是周六,公司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让他去处理。柴际波是河南新乡封丘县人,1998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深圳,先是在一家港资的电子科技公司上班,4年半后,他从业务员升到副总的位置,6年后,他从公司辞职,与一个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电子设计公司,他全权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管理,现在公司业务“一笔都是几十万上百万”。

  “老朋友好几年没见了,再说平时很少能来这里,怎么说也得尽点地主之宜吧。”柴际波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中不时还夹带着河南乡音。一到公司就开始处理日常事宜,要看一大堆文件,在休息的间隙,还要给远道而来的朋友发短信,了解他办事的进程。

  中午陪一个大客户吃饭,商谈一项合作项目。一直忙到下午6时,柴际波终于从公司的事务中抽身,他还要换乘两路公交车回到家中,与朋友约好了晚上到家中去吃饭。

  “我平时都是和上班族一样规律的去上下班,但是要招待朋友,还要不耽误工作,就只好时间赶紧一些了。”31岁的柴显得非常的成熟和干练,处理各种事情井井有条。

  虽然还没有买房买车,但是有着柴一半股份的公司现在运作状况良好,每年给政府缴纳的税都在“上百万以上”。这些事情并没有让柴感到自豪,“在深圳,我这样的公司规模只算是小儿科。”

  事实上,柴际波的情况确实并不算突出,深圳市一家民间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公司资本在千万以上的公司在深圳就有数千家之多。

  生活在深圳的河南人

  在公司没有事情的时侯,柴际波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去找老乡一起聚餐。

  “在刚来深圳的时侯,我们好几个同学朋友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在公司上班工资也不高,周末或者节假日都不敢出去,就待在家中一块玩。”柴际波说,那段时间他们每个人的工资都差不多,一千多点,要是随便出去玩,不花上几百块钱就回不来。“深圳的消费非常高,公交、吃饭都比老家高出许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记者在深圳乘坐公交,坐八站路的距离票价为4元,在小吃店“很小心”地吃一顿饭就花了79元。“因此,外出成了我们的奢望。”  

  在此种情况下,柴际波和他的河南老乡在深圳的常态便是,平时都紧张工作,到了周末的时候,就经常找一个地方聚在一块。“我们主要是喝酒,和在大学里一样,弄两个小菜,买那种劣质白酒,一喝就是半天一天。”柴喜欢把那种十几块钱的白酒称之为劣质白酒,话语中有一种调侃的味道,他认为这可以和大学毕业前的状态相提并论。  

  这样的日子和状态,柴际波和他的朋友们坚持了一年多时间。“现在大家的情况都好转了,工资高了,有的还在这里买了房子。”“别人一问起我的家,我的第一反映是河南的。”虽然柴际波早已经把自己的户口迁到了深圳,并向记者展示了他新办的新版身份证,但是他也承认,无论别人什么时候问起他的家乡,他总会说是河南的。

  2003年10月新开业的一家饭店引起了深圳人的注意,这家叫“红太阳乡村食府”的特色饭店是一位河南人投资开办的。进入店中,首先听到的是热闹的河南豫剧,翻开菜谱映入眼帘的是焦作糟鱼、河南五香烧鸡、河南五香黄牛肉等,都是正宗地道的河南菜,也是店里的招牌菜。据说,这个饭店在深圳河南老乡中已小有名气,每天在这里聚餐、交友、娱乐的河南老乡食客骆驿不绝。为此,深圳市《晶报》以《河南人的家》为标题报道了这件事情。  

  “深圳的河南特色饭店不是太多,很多河南人都不得不适应了南方口味的菜肴。”在深圳市宝安区工作的孙小飞告诉记者,他是河南洛阳人,来深圳5年了,身边有很多老乡,因为缺少北方口味的饭店,他们的生活习惯慢慢都变了。

  河南人领跑深圳“爱心人物”

  3月18日,河南人再次引起了深圳人的注意。 为配合深圳市第二届“深圳关爱行动”,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举办了一次“最具爱心人物评选”,当日评选正式开始。《深圳特区报》为这次活动目的作出诠释时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人默默地为他人奉献着爱心,寻找我们身旁这些可敬的人,让他们的爱心成为我们城市的宝贵财富。”

  虽然评选结果还没有公布,但是河南人明显让深圳人感动了一回:在25位候选人中,河南的占据了两个位置,而且位居第一第二,这在被誉为移民城市的深圳,显然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这次评选中,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的第五代传人郭春园位居候选榜首,在评委会给他的描述中,人民首次完整地了解到一代名医的风范。他热爱医疗卫生事业,以62岁高龄,一年往返郑州 、深圳58趟,创建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为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郭春园是我国著名中医药骨科专家,2005年2月2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2岁。他从医60余年,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代名医的壮丽人生。他打破“传子不传外”的祖训,把祖传秘方、验方无偿献给国家;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正骨绝技,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正骨人才。令人感动的是,郭春园医德高尚,平等待人,关心群众疾苦。对于患者,不管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平等施治;为使贫困患者能得到自己的治疗,坚持把自己的专家挂号费标准从100元降为20元;无数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从不收受患者的红包。为救治病人和教学需要,他长期双手暴露在X光射线下为病人断骨复位,致使老年时左手食指发生癌变,并扩散到全身;他长年坚守临床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另一位让深圳人为之感动便是为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河南漯河人靳伟杰。

  评委会给她的推荐上说:“在靳老师身上,体现出这样的高尚情操:忠于职守,爱生如子,舍己救人。她不仅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深圳的骄傲。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精神和品格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年前,深圳的一些中小私企在招工时还曾公开打出“河南籍免谈”、“河南人不得入内”的木牌,首先在全国挑起对河南人的身份歧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很多深圳老板都喜欢河南人了。”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的河南籍李老师说。

  深圳背后的40万河南务工者

  2月16日下午,宜阳县寻村镇敲锣打鼓举行仪式,欢送150多名农民到深圳务工,并为给这批农民外出打工牵线搭桥的刘汉生披红戴花,表示感谢。春节前,该镇农民刘汉生从深圳回家后,在与镇村干部座谈时,他得知政府正在想方设法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便迅速与自己所在企业进行联系,通过电话商定了务工人员的工资、福利、作息时间等,组织了150多名农民报名前往。这样的场景在河南的农村并不鲜见。

  相比之下,河南省商水县劳动局干部张先生就显得有些“烦心”。 今年春节后刚上班,局长召集全局的干部开会,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任务——要求每个干部在半月内联系10名外出打工人员。按照局长的说法,这是一项“政治任务”,目的是满足深圳方面的劳务需求。而与这个事情相关联的是,今年“珠三角”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深圳市的民工缺口为40万。虽然张先生最终没有完成这个“政治任务”,但是,这个事情透露出了深圳和河南的劳动部门非同一般的关系。“商丘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到深圳的就有好几万,因此,我们劳动部门也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张先生说。

  广东劳动保障部门曾公布的一个数据是,在深圳的河南人数量在40万以上。一个事实是,几乎每年,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外宣办、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都会举行表彰和奖励在粤豫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活动,而在深圳的典型占了很大的比例。

  2004年,河南省方面推出的表彰主题是开展“心系河南、增辉中原”活动。在包括深圳在内的豫籍在务工人员中开展“为广东做贡献,为河南添光彩”活动,评选表彰外出务工人员“十佳”、“五十优”,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中原正气,促进了河南对粤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 深圳市官方代表在一次表彰大会上公开表示,多年来,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为深圳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务工输出大省的感动力量

  2月20日,一位河南人的遗体告别仪式让宁波全城感动。连续三天,每晚都有近百位残疾人为这位平凡的河南人守灵,追悼会上,近千名残疾人前来送别。 他叫王延勤,一位17岁离开河南在外工作多年的党员干部,常年从事帮残助残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十年如一日,以无私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与残疾人事业,生前为宁波市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他去世后,《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先后用6个整版报道了他的事迹,向宁波人民介绍这位感动全城的河南人,2月24日遗体火化时,宁波市600多名残疾人在风雨中为他送行。

  22天过去了,河南名医郭春园的音容笑貌依然印在深圳人的记忆里。自2月26日郭春园去世后,很多深圳市民自发赶到郭春园在深圳的小屋中寄托哀思,缅怀他在身患重病后仍然坚持为患者治病,缅怀他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而在晚年却将13个祖传秘方无偿捐给国家,缅怀他历尽艰辛为深圳创办了的骨伤科医院,为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所作出的贡献。2月28日,这位河南的医生逝世后的第三天,深圳市委市政府便下发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向“一心为民的好医生”郭春园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在全市开展学习他的光荣事迹。

  近一段以来,全国不少媒体都在传播着一个河南人的名字,传播着一个河南农民到温州打工期间为救他人生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2月20日下午,在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路过此处的河南商丘籍打工青年李学生飞身救出一个穿越铁道的男童;当他再次冲上铁道救另一个女童时,被飞驰的火车迎面撞飞,不幸牺牲,他的举动不仅感动了温州,感动了全中国。

  ……

  “中原大地自古多侠士,气贯长虹而今缅英魂。”这是温州各界悼念李学生时的一副挽联。这副挽联为近期河南外出务工人员的行为做了一个准确的诠释,这个诠释基于这样一个事实:1300多万河南外出务工人员,为事业勤勤恳恳,为工作任劳任怨,平淡之处见精神,危难时刻显身手。

  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大河网”上,把这些河南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代表制作成了一个专题,在这个专题的留言板上,很多读者写下了感言。其中一位署名“我为河南人骄傲”的网友说:“在这些中原儿女的优秀代表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优秀品德,更是浸润在9700万中原儿女血脉中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不仅是中原外出务工人员的榜样,更是亿万普通劳动者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书写了三个辉煌的大字:河南人!”

  据河南省劳动部门的统计,2004年河南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1300万,其中省外输出600余万人,被很多传媒称之为劳务输出第一大省。(郑州晚报特派深圳记者 尹海涛 张锡磊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