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晚报:拔苗助长式博士培养内幕披露(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07:40 郑州晚报 | ||||||||
博士生导师王立东接受记者采访时批驳博士生培养中出现的弊端。晚报记者 王梓/图 博士生导师王立东修改自己在两会上关于医学博士生培养提出的议案。晚报记者 王梓 图 核心提示: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立东教授大声疾呼,“拔苗助长”式博士培养已走到了危险边缘言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王教授列举了近年来博士生质量下降、导师学风道德滑坡以及博士点申报内幕等种种医学界的怪现象,痛陈国内众多高校“拔苗助长”式博士培养制度弊端,并将对种种怪现象的意见和建议递交今年“两会”提案,呼唤高等教育相关领域改革,迅速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和医学界众多人士的普遍关注。
3月23日晚,王立东教授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室里接受了《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的专访。王教授表示,目前,医学博士培养制度中培养质量标准、培养经费、招生制度等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一定程度的博士培养质量下降、学术浮躁和学风道德滑坡,给学术界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已经到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纠正的地步,同时笑称学术界是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自己也并非一些媒体所塑造的“勇揭圈内黑幕”的“斗士”,提出问题与建议的角度完全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的。 我不是什么斗士 郑州晚报:看到关于您的几篇报道都说您是勇揭圈内黑幕的斗士。 王立东:不是这个样子。我其实以一个医学教育者的身份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关注的也是在教育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在“两会”上进行提案,不是针对哪个人,哪个单位,也完全是替国家提建议、想办法这个角度来的。媒体报道中有一些“黑幕”、“揭黑”的字眼,实际上把这个内容尖锐化了,好像这里面真有什么特别乌七八糟的东西,学术界是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我也不是什么斗士,我们谈的实际就是一个医学高等人才教育和培养制度的问题。 郑州晚报:您从事医学研究与教育几年了? 王立东:1994年从美国新泽西Rutgers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回来,就一直在大学里面从事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开始带博士和硕士生。 郑州晚报:您什么时间开始关注博士生培养制度以及培养质量标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呼吁的? 王立东:1999年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开始就一直关注这个问题。这几天我正在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培养制度创新》,谈的也是这些问题。 郑州晚报:与您的医学博士身份相比,您所呼吁的问题跟自己的“本职”有关吗? 王立东:当然有关系。我本身就带学生,我提的这些教育革新的问题如果能够尽快实现,本身就是受益者,我与很多高校里面搞研究的教授都交流过,几乎没有人不对我提的这些问题不感同身受。并且,我还是医药卫生界的政协委员,国家把你请到北京去,对医学教育提意见想办法,这是你的责任。 被论文牵着走的学术浮躁 郑州晚报:您认为现阶段我国博士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王立东: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远系统的工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而现在高校和学术界却是一个浮躁的大环境。现在流行对各个高校进行排名,标准很大程度上要靠各个高校发表的SCI杂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高校靠什么来完成这些论文?只有压在一线的教授和研究生身上,因为他们所处的领域最前沿、最尖端。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时间的检验,就比如肿瘤研究,它不是你领上几个博士生,在实验室里做三年就能做出一个很大成果的,一个博士生上学时间就只有3年,他们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方法之后,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那么一点点进步就已经不错了,而你要规定他毕业之前要发表多少篇SCI论文,这就非常不现实。由此引起了很多问题,比如论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千方百计发表“关系论文”,由此还导致道德滑坡和腐败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导师与学生争名次师生反目的情况。 郑州晚报:看来您对论文标准意见很大,但2002年您的学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媒体报道您非常高兴。 王立东:当然很高兴。学生能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是对成绩的肯定。我的意见并非是要否定掉这个发表SCI论文的制度,这个制度不错,主要是它缺乏可操作性。博士在校时间不过三年,除去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答辩准备的时间,能坐下来搞研究就是两年,两年的时间可能在一个领域刚够入门,你这时怎么要求他马上出成果?所以我一直建议就是加快培养制度创新,例如缩短硕士学时,延长博士的时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条件来搞深入的研究。 郑州晚报: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王立东:除了刚才所说的入学时间限制问题,我国博士培养制度几乎是从一而终制:一被录取,学生就跟着这个老师,老师也把这个学生一带到底,基本保证毕业。我认为,这种缺乏淘汰的制度很不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老师发现这个学生资质不行怎么办?学生发现老师没有能力或者方向不是自己兴趣所在怎么办?这时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回头的可能,这样教下来的学生质量怎么会不受影响?还有刚才说到的高校排名引起的一个问题,一些学校为了增加博士学位点,申报时把其它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权威人士通过一些途径“招揽”过来,凑足了资本后就获得了学位点,从而使本校拥有了确定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自主权,事实上也就是使一些不具备指导博士生能力的教授成了博导,势必影响学生质量。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