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 外商独资正“时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1:32 新世纪周刊 | ||||||||
撰文/文妍 UPS与中外运分家给中国物流业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外资巨头将甩开国内企业独享巨大利润。 商务信函、零部件还有产成品,在UPS、FedEx、TNT、DHL等国际物流业巨头眼中,中
自2005年1月1日起,根据入世协议,中国将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班轮运输、船舶代理及速递服务等方面进 一步放开。包括公路货物运输、货物租赁、一般货物的批发、零售及其物流配送,出入境汽车运输公司等,并将取消在地域、 股权等方面对外资的限制,其中不少行业允许外资设立独资公司。 全面跻身上述业务,且帮助中国的厂家管理日益复杂的供应链、从而为他们节约时间和金钱,对于UPS、FedE x、TNT、DHL而言,那才是更大的发展机会。 外资步伐明显提速 物流业在发达国家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入世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拉动了国内物流市场需求的猛增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看来,中国入世三年来,外资物流巨头的进入,未对中国物流业形成制约或垄断 ,而是一种推动,是共赢。 有关部门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市场将保持20%的增长速度。显然,外资对于这种趋势期待已久。事实证明, 他们第一时间按照中国的开放承诺,加速了对中国市场的拓展。 2004年11月17日,联邦快递在上海成立中国业务分区总部。这是继获得12班新增中美间货运航班后,该公 司在中国的又一重大举措。 联邦快递2005年财政年度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出口货量增幅达52%,这也成为公司成功将该 季度国际优先快递服务(IP)收入提高25%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之联邦快递,UPS“单打独斗”意图明显。其中方合作伙伴外运发展(600270)日前公告称,UPS将向 其支付1亿美元以获得中方为其在国内代理快递业务的直接管理权。外运发展及中外运目前是UPS在中国的代理机构,为其 提供中国境内的递送服务并收取费用。 UPS同时对外表示,根据协议,UPS将从2005年1月开始获得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和青岛5城市的快递 业务直接控制权;到2005年底,将获得在另外18个城市独立开展快递业务的权利。为此,UPS在中国员工总数将达1 700人。 三足鼎立格局 “外资全面进入给中国稚嫩的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是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雅生的直接感受, 作为一个立足于发展专业现代物流的企业,他们欢迎这种冲击。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宝供物流集团董事长刘武预言,未来3至5年内,中国物流市场将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其中,外资 或合资物流企业、民营新锐物流企业和转型的大型国有储运公司将分别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既有跨国物流公司,也有中小物流公司。但跨国物流公司,特别是世界排名前20名的公 司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据丁俊发透露,荷兰TNT公司到2010年在华分支机构将从目前的25家增至100家,为中国1000个城市 提供物流、快递和直邮服务。员工增至3万人,仓库面积增至325万平方米,将组建拥有2500辆车的运输车队。 而美国联邦快递、UPS、DHL等,近期也都在中国有大动作;世界著名的物流装备生产厂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如德国西门子、林德,日本丰田产业、大宇重工,瑞典沃尔沃,美国巴特勒等。 香港特区则利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实施,物流企业纷纷赴内地发展,目前已在上海 申报的独资物流企业有60家,28家已获商务部批准。 对比鲜明的是,商务部的信息显示,目前中国以“物流”命名的企业有73万多家,但除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外 ,绝大多数还是单纯的运输公司。其中“一人一车”式的企业为数不少。这种散兵游勇的行业状况,导致了中国物流业成本长 期居高不下。 目前,中国物流业成本约占GDP比重的21%,而在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仅为10%,物流成本降低1至2个百分点 ,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将在2000亿元左右。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物流业距离专业化的“现代物流”尚存较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合资还是独资? 进入中国必须实行本土化战略。的确,UPS、FedEx、TNT、DHL等国外物流巨头们为了进入中国市场, 开始都选择了合资这条道路。在美世管理顾问中国区总裁柯保罗博士看来,外国物流企业希望中国合作伙伴能够在整体上帮助 其更为快速地进入中国市场。 因为中方合作伙伴具有的与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网络能力、客户关系资源、企业人才等优势,都是外国物流公司 短期难企及的。但长时间的中外合资合作,已使得外资初步克服水土不服症。 丁俊发分析称,外资将向控股、独资方向发展。他指出,由于以往受法规限制,外方与中方合资多数出于无奈。 瑞士Kuehne&Nagel公司正是通过合资到独资这条途径确立了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通过CEPA,Ku ehne&Nagel已获得在2005年底全面开放前建立全资子公司的许可,并在2004年4月获得了中国交通部的甲 级许可,该项许可很快可用于其在中国各地的代表处。 这种趋势也彰显出UPS与中外运分家的关键意义:不只在于UPS获得在中国“自行其是”的权利,更重要的一点 是,既然UPS能用1亿美元买到“自由身”,那么其他与中外运有代理业务的国际快递巨头,自然也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 的未来谋取更大的利益。 UPS的举动,无疑给中国快递行业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外资快递业巨头将甩开国内企业独享快递业的巨大利润。 “这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刺。”作为TNT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肯·迈高言下颇有未尽之意,也许在他 眼里,竞争还未真正开始。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