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药物 “洋药”挑战中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1:32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程丰余

  《本草纲目》的故乡如今有了越来越多的“洋药”,中国“金创药”与洋人“阿司匹林”之间的消炎效果大比拼,也 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997年从中国药科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黄小姐几经权衡,最后选择了在某知名跨国
制药公司工作。

  虽然最初从事的是与专业并不对口的市场推广工作,但她凭借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被派往公司总部学习一年,回国 后在公司驻华总部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与频繁跳槽的大学同学相比,黄小姐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很有信心。她认为,未来10年跨国公司将会更加注重研发, 中国将是一个巨大的研发市场。

  “洋药”来了

  入世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已经全面开放。虽然多年来通过引进外资,中国医药行业已做到了国内市 场国际化,但在国际市场上,除了医药原料和少数的中药,中国化学制药领域的产品少之又少,还远远谈不上参与国际市场的 竞争。而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却无时无刻不在琢磨深入中国医药行业的途径。

  就医药原料而言,中国具有相对优势,某些重点品种的原料药已经成为外资关注的热点。目前巴斯夫公司正在与中国 最大的VC生产企业——东北制药总厂,商谈收购VC生产线。罗氏集团与华源集团制药子公司——江山制药厂的谈判也在进 行之中。

  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决定了跨国医药企业必然要将自己的生产中心,起码是地区生产中心搬到中国,世界医药 20强企业已经全部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顾问俞观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医药企业已经 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建立合资企业1700多家。

  研发中心变迁

  随着生产中心的转移,跨国医药企业的科研开发中心也做出了相应的转移:罗氏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礼来在上海 浦东建设了实验大楼,北京诺华正向总部申请,准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而诺和诺德则将研发中心从亦庄迁到了中关村生命 科学园,新研发中心规模比原来的扩大了1倍多。

  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开展项目研究必然带来相应的产品开发技术,而这将带动研发链上的所有环节,如原始化合物的筛 选合成、药物结构修饰、临床控制以及病人标本的采集、病理分析、非临床实验规范等等。

  据了解,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里,绝大部分为华人,比如前面提到的黄小姐。在诺和诺德的新研发中心, 上至总监下至实验员都是中国人,其中还有相当比例是留学归国人员,这也为中国向“原研药”进发储备了人才。另外,设在 中国的研发中心的成果或是研制出的药品,一般会首先在中国上市,这对中国的患者来说也是福音。

  中国效益

  当然,在中国建立新药研发中心,跨国医药企业自身也获益匪浅,最明显的是低廉的研发成本。有数据表明,在中国 进行临床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名誉所长周海钧研究员指出,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会让临床试验中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并 且统计数据完善,从而极大加速试验进程。

  中国是一个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市场,诺和诺德全球首席科学官唐迈之博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的3—5年 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消费国。因此,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也是跨国制药企业不言 自明的想法,而这对国内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医药行业分析师李权胜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相关药品专利保护将越来越严格,国内医药工业企业面临着非常大 的压力。仿制之路已被堵死,只能自己研发。

  但新药研发通常要7—8年才能看到前景,而国内创业投资大多为短期投资,一般希望3—4年就能看见结果。在这 种情况下,除非国内医药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否则很难和“洋药”抗衡。

  中为洋用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指出,不少跨国医药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已出现了新的趋 势,其在筛选新药来源时,开始更多关注我国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

  因为这些中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验证明是有疗效的,这就使得以中药为研发对象的项目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 研发的项目失败率要低。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公司都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如中国治疗咽喉炎症的牛蒡子、六神丸等,为什么会有效?其中的什么成分对治疗有效?中国的中医对此从未加以研 究,但这种课题却引起了国外制药企业的关注,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并研制新的化学药品,已经提上这些企业的研发日程。

  当然,在注重研发专利药的同时,跨国药企并没有放弃对非专利药的研制生产。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先生说, 用药的费用问题,是全球将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那么如何能既保证患者药品的合理使用,又使得政府能够负担相应费用,更 让制药企业能够有恰当的回报呢?

  李振福认为,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专利过期后大量使用非专利药替代专利药品。使用非专利药,马上治疗成本就会 有大幅度降低。在美国,专利过期的药品,价格往往只占专利药的1/10。虽然很多公司在这方面存有争议,但李振福对此 深信不疑。他认为必须走这条路,否则医疗费用没办法得到控制。

  与诺华一样,辉瑞、罗氏、墨沙东等跨国药企在中国都各自经历了从懵懂到清晰的心路历程。每个公司虽然策略、方 法不尽相同,但都通过或快或慢、或早或晚的适应与调整,找到了最适合中国目前市场环境的发展道路。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