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龙履新之后“路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5:18 《决策》杂志 | |||||||||
-本刊记者 张道刚 “能到安徽来工作,是我一生的幸运。安徽地处吴头楚尾,襟江带淮,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战略 地位十分重要。安徽以改革为先成为典范,也要以发展为上再创辉煌。”2004年12月16日,新任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 在上任的第一天,向6400万安徽人表述了他对安徽的最初印象。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位省委书记就职演说中的“官话”,然而,在接下来的短短4个月里,这位省委书记在江淮大地 搅动的一场思维风暴,令人刮目相看。同样,当我们梳理这位省委书记履新安徽之后4个月的“路线图”,就会掂量出上述几 句话的内涵和分量。 影响安徽深远的“十二字” 郭金龙履新安徽第二天,恰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皖视察。在此后的5天里,这位新任省委 书记陪同贾庆林先后来到芜湖、马鞍山、巢湖、合肥等地,深入到企业、乡镇、科研院所和城市社区进行调研。虽然此番调研 形式上是陪同领导视察,但这是郭金龙第一次“触摸”安徽。这次调研无疑加深了他对安徽的了解,以至后来他在多种场合发 出这样的感叹:“我看到的安徽比以前听到的要好得多。” 12月25日,安徽省委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这是当地媒体公开报道郭金龙履新安徽后主持的第一个会议。这 本是一个常规的务虚会议,但却透出一个关乎安徽发展战略的务实之策,那就是此后在安徽政治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二 字”号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对于此次会议,当地媒体是这样表述的: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市 区发展普遍加快。安徽上下要切实增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倍加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 的良好发展势头,抢抓机遇,奋力崛起。 显然,在这次会议上,“十二字”号召只是粗线条的描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随后,在安庆、铜陵、池州 等三市的调研中,一个影响安徽深远的“十二字”号召开始见诸当地的主流媒体,并在安徽引起强烈反响。 “我到安徽才10天时间。去年多次路过安庆,早就知道‘安庆是个大码头’,是个鱼米之乡,也知道安庆有着悠久 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充满乡土民情的地方,有着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但安庆有贫困山区,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桥通 车,增强了安庆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预见,安庆的发展前途无量。”12月26日,郭金龙在出席安庆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典 礼和听取安庆市领导汇报时说出上述一番话。这是郭金龙履新安徽后拉开全省调研序幕的第一站,后来,安庆许多官员动情地 说:“这位新书记不简单。” 12月27日-28日,郭金龙冒着纷飞的大雪,出席铜九铁路建设开工动员大会,并对铜陵、池州两市进行调研。 在这次调研中,他分析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2004年, 安徽实现了粮食增产100亿斤、财政增收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0美元,进入了多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 ”然而,他话锋一转又说道,“我们翘首向东,沿海地区日益发达;环顾周边,中部各省加速崛起;回首西望,西部开发普遍 提速。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全省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加快发展的进取意识,响应中央作 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决策、紧紧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好安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科技优势和综合生产能力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当地观察家认为,这是郭金龙第一次公开对“十二字”号召的完整表述。“抢抓”、“乘势”、“奋力”,一连串的 动词体现了安徽崛起的紧迫性。 在2005年1月下旬召开的安徽“两会”上,当郭金龙说到“振兴安徽,皖人有责;奋力崛起,从我做起”时,台 下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报以长久而热烈的掌声。“当时我都快要激动得流泪啊!”郭金龙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对那一 幕还记忆犹新。他进而分析,“奋力崛起”不仅是安徽人民对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响应,而且是说出了安徽6400万人民的 心里话;不仅中央的决策和全国的大环境对安徽崛起有利,而且安徽本身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内在的发展能力也是呼之欲出 。 短短几个月内,“奋力崛起”成为安徽上下的共识,成为安徽发展的最强音。从中可以看出,这“十二字”号召不仅 起到了凝心聚力和提升安徽对外形象的作用,也顺应了安徽人长期以来渴望崛起的诉求。 2005年3月29日,在安徽省委举办的专题研讨班上,郭金龙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这“十二字 ”内涵作出了最精辟的阐述。他从战略全局、宏观政策、已有基础、现实条件等四个方面,对安徽所处的机遇和优势做出了睿 智的判断与分析,得出安徽到了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并提出了“奋力崛起”的目标,那就是要使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 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安徽实现这个目标才称得上真正崛起。 “东向战略”的来龙去脉 安徽经济发展方向如何定位?这一直是皖人所关注和探索的话题。郭金龙履新安徽后,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在开完安徽“两会”后,2005年2月2日,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专程赶赴江苏省 委、省政府拜访学习。江苏是郭金龙的家乡,对这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发展历程,他最熟悉不过。 在江苏省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郭金龙深情地说,安徽和江苏山水相连,人缘相亲,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互利合作前景 广阔。安徽的市场和资源可以为江苏提供“近水楼台”,安徽承东启西、传南接北的特殊区位也可以为江苏提供对外辐射、西 向扩张的便捷通道。江苏发展开放型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经验和优势是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的宝贵财富,江苏沿江 临海、位于改革发展前沿的有利条件也为安徽提供了“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重要平台。 其实,此次江苏之行,名为拜访学习,实为谋求两省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正如郭金龙所说:“我们这次来访,除 了拜年、感谢之外,就是要表达寻求合作的愿望和借力发展的决心,主动呼应长三角的战略协作,以更加积极、务实的姿态推 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安徽党政代表团“江苏之行”是“东向战略”的前奏。 3月18日,从全国“两会”回来后的第四天,省委书记郭金龙与省长王金山一同来到安徽的“东大门”滁州市调研 。地处皖东的滁州是安徽毗邻江苏的最前沿,省委书记和省长此番调研非同寻常。在此后4天时间里,他们考察的重点路线都 是紧邻江苏的县乡。果不其然,随后公开讲话中的“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将此次调研的真实意图尽显无 遗。后来郭金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安徽省今年将在与江苏、浙江的交界线上做一个专题的开放性的研究。通过调研,用 “经济东向”这个概念,按照客观的经济流向,主动承接上海、江苏、浙江乃至山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对安徽的经济辐射 。 接着,3月23日,郭金龙又赶往皖江的“龙头”城市芜湖市调研。 在芜湖调研时,郭金龙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的优势,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是安徽崛起的主轴线。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推进与长三角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积极承接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 的产业转移,积极开拓长三角大市场,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土地、科技、人力和农产品等资源支撑,在融入长三 角中加快发展、富裕人民。 对于东向发展的突破口,他认为,安徽沿江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沿江城市群要率先发展 ,在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 3月29日,在安徽省委举办的一个专题研讨班上,郭金龙同样对安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以及如何 实施东向发展,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经济东向发展讲的就是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因此,充分发挥安徽纵深腹地的区 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和市场优势,是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的潜力所在、特色所在、价值所 在。他特别提到要把800里皖江沿江城市群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从此后的黄山、安庆两市的调研中同样可以看出,“东向发展”一直是他调研的重点,也体现了这位安徽高层决策者 的良苦用心。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安徽地跨江淮流域,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突出沿江城市群,会不会冷落了其他地区? 郭金龙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是这样表述的: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安徽来说,最好的、条件 最成熟的是她的沿江城市群。然后,就是合肥要发挥它省会城市、特别是科技创新城市的优势,提供一些资源支撑。对于淮北 和安徽北部来说,就是发挥资源优势,输出更多的资源。对于皖南,实际上是围绕中国最富裕的一块土地把她的旅游业做大的 问题。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从“奋力崛起”到“东向发展”,一个省委书记履新之后4个月的“路线 图”,折射出一个日渐清晰的安徽发展战略“思路图”,由此可见,这位省委书记谋的是顺应时代的大势。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