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迹象表明已经决意向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5:18 《决策》杂志 | |||||||||
-本刊记者 杨 敏 从2004年底开始,太多的迹象表明,安徽已经决意向东。 12月28日,履新安徽不足半个月的省委书记郭金龙来到长江南岸城市池州。这一天,铜九铁路在这里挥铲动工, 使得这座安徽唯一不通铁路的城市得以圆梦,同时合宁、合武
决意向东,意欲何为 近20年来,安徽发展方向如何定位一直没有明晰而坚定的决断。 安徽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吴克明告诉《决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安徽敏锐地抓住机遇,提出 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安徽又推出了“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而“东向战略”是在 深化安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全局牵动性的战略。 尽管这十几年,安徽曾经将目光投向了炽热的东部,但是,“东张西望”四个字却是对安徽最形象的概括。 安徽省政府参事、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傲兰认为导致安徽在发展取向上游移不定的因素很多,最早可以上溯到 1992年,那时,连云港到荷兰海港的欧亚大陆桥(陇海线)贯通,安徽曾对这条铁路线的带动作用寄予了过高希望,事实 上大陆桥在皖北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安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安徽又一度西望,强调东 引西连、承东启西,然而西部购买力小,市场狭窄,也不可能成为安徽借力发展的对象。 当前,中部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徽能不能走出“东张西望”的窠臼,找准经济发展方向,对安徽来说是一个至关 重要的命题。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程必定认为,中部六省经济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市场的互补性小于竞争性,加之不属于 同一个经济区,各省无法抱成一团。从现实情况看,六省没有等到中央支持中部发展的政策出台,就已经选择分兵突围。湖南 向南,主动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江西“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使得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左右逢源。这一次,安 徽选择了向东发展。 决意向东,意欲何为? 吴克明分析认为,安徽东向发展就是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6%人口创造了 全国约1/5的GDP,成为继珠三角之后中国又一个增长极。 对安徽来说,东部地区的带动效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吴克明说,“主要就是市场牵动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长三 角地区形成了完善的消费市场,具备成熟的服务业体系,是安徽货物进出国际市场的首选出口地,市场牵动效应是很显然的。 目前,在安徽居民消费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全面融入长三角,借梯登高,借力发展。 “东向发展也是安徽发挥综合优势的必然要求”,吴克明说,在交通条件上,长三角集中了安徽最近的出海口、最近 的经济圈、最密集的立体交通网络。在资源互补上,能发挥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产业互补上,实行配套制 造业、旅游协作等,都具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实施“东向战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安徽的这种综合优势。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博士认为,发展的能力就是战略选择的能力,个人如此,一个地方也是如此。江西经验 就是很好明证,孟建柱主政江西以来,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融入全球化,对接长珠闽”的总体战略 ,江西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其经验给安徽带来启示,安徽东向发展是个应然选择。 东向战略的四个维度 东向发展,安徽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什么是机遇?什么是挑战?只有拉直这四个问号,安徽向东的脚步才能 踏实而从容。而这四个分析的维度,恰恰与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战略决策领域的“SWOT分析”相契合。 安徽的优势是什么? “安徽的最大优势是区位优势。”王小广博士说,安徽处于东部之西、中部之东的独特区位,是中部其他省份无法比 拟的。“湖南、江西尽管与广东接壤,临近的是并不发达的粤北地区,安徽离长三角发达地区最接近。” 但是这样的区位特征既是可能的优势,也是现实的边缘。早前加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滁州,这几年经济发展未见起 色,滁州市市长缪学刚在接受《决策》采访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安徽是个西瓜,切开以后中间甜,周围却不甜。按道理 ,应该是向着太阳的那一面是最甜的,靠东部的地方应该最发达,但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安 徽的东部不见得发展就好。从这一点说,区位优势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优势不利用、不发挥也是枉然。” 如何让最靠近苏浙发达省份的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安徽省已着手在省界上做开放性的专题研究,破解“靠近太阳那边 却不甜”的尴尬。 那么,安徽的劣势又是什么呢? 2004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颇具深意。《雨润冷鲜肉难成巢湖人盘中餐》的一则消息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安 徽发展中的开放度问题。雨润集团,这个在安徽负气出走的民营企业在江苏快速崛起,本来就是安徽人心里的一处隐痛。雨润 转身回乡投资,收购了阜阳等地的肉联厂,没想到巢湖有关部门有意提高准入门槛,使得产品无法进入该地市场。仅仅这一件 小事就说明“开放”两个字对安徽来说依旧是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从观念上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是最难的,这也是安徽最大的劣势”,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韦伟认为,东部的发展,除 了有良好的工商传统之外,其中很重要的是人文因素。江浙人的经济冲动大于他的政治冲动,而安徽人的政治冲动大于经济冲 动。他认为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只有在市场经济中不断解放思想,才能破除小农经济、官场经济、诸侯经济滋生的土壤。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实是安徽实施东向战略必须破除的瓶颈因素。吴克明说,安徽尤其需要去除思想观念中那些不 适应市场的东西,如小农意识、封闭意识、保守意识。 今天的安徽正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有更新观念才不会又一次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那么,今天的安徽有哪些发 展机遇呢? 从外部环境看,近两年制约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土地、能源瓶颈恰恰为安徽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2003年以来,浙 江遭遇“成长的烦恼”,受制于能源荒,2003年浙江GDP就少增加了100亿元。去年,浙江北上“谋煤”,甚至远赴 内蒙试图建立“能源飞地”,江苏、上海发展也同样不能回避能源问题。“晋煤保全国、皖煤保华东”,安徽正在全力打造淮 南火电三峡,在淮北启动盐化、煤化一体化工程,充足的能源供应将吸引长三角地区的部分产业选择安徽。 尽管安徽有资源优势,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依旧可能而不必然出现。区域经济零和博弈的态势正成为安徽东向发展最 大的威胁和挑战。 如今,尽管市场作用模糊了行政边界,使得“圈”内经济一体化诉求加剧,但就长三角15个城市来看,经济竞争早 已风生水起。2003年,上海率先推出降低商务成本的特区计划———“173计划”,试图将国外投资截留在青浦、嘉山 和松江三个郊县而不外溢。江苏、浙江迅速作出回应,江苏就以“跨江联动”带动苏中、苏北发展,去年9月更推出了“三城 九镇”战略,在苏皖边界重点布子吸纳投资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只有快速反应,充分发掘潜力与优势,化解劣势与威 胁,才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在东向发展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东向发展之三大热点 安徽东向发展,交通东连、投资东引、产业东接是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其中基础设施的对接又是推进东向发展的前 提。 韦伟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指出,从安徽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以来,之所以成效不大,原因就在于过于强调 长江黄金水道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安徽东向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沿江城市跨江通道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突破江河、山脉的阻隔,在航运式微的今天,通道建设、大桥经济成为众多城市,特别是沿江临海 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兴奋点。长三角地区已经有10条高速直射上海,江西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打通东向、南向通道 。 而安徽交通是什么样的特点呢?安徽尽管铁路的密度在华东处于首位,但缺乏一条真正横贯中心地带的东西向铁路通 道。就以合肥为例,到南京坐汽车2小时,乘火车却需4小时;皖东城市滁州,距离南京最近至今还没有一条快速通道;而沿 江城市芜湖通往苏锡常等苏南地区也需北上借道南京。 “向东敞开大门,这不仅是一个号召,而且是一个行动。”郭金龙明确指出了安徽基础设施必须进一步对接长三角。 4月25日,中国第一条城际快速铁路———合宁铁路实验段工程在距离合肥不远的肥东店埠动工。两年之后,合肥 到南京只需45分钟,到上海也仅需3小时。铁道部长刘志军对合肥市长郭万清说,“一旦合宁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合肥不是 长三角也是长三角。” “十一五”期间,安徽还将修建南北两条沿江高速作为重要的东向通道,而长江上又会增加4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到 那时800里皖江上将有7座大桥。 一条撇开南京,从芜湖到江苏高淳、溧阳,直插苏南,打通长三角和上海的快速通道正呼之欲出。 水路上,芜太运河的动工,将大大缩短了皖江城市通海里程。 不仅沿江地区的东向通道建设加速,2010年,皖北地区也将受惠于京沪铁路,滁州、蚌埠、宿州等城市进入国家 快速铁路通道。 “路桥运动”将终结安徽交通密而不畅,缺少东西贯通大动脉历史。基础设施的对接使得安徽与东部越来越近。地理 上的接近只给安徽进一步融入东部提供一种可能。实施东向战略,“路桥运动”仅仅是开始。 在加快与长三角地区交通对接的同时,安徽在投资东引上也在大做文章。今年一季度发展数据显示,省外到位的资金 中,80%来自长三角地区,表明安徽省确实是承接“长三角”资本外溢、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带,前3个月安徽引进省外资金 投资额最大的10个项目中,80%是能源和交通项目,展示了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除了交通东连、投资东引,如何解决好安徽产业与长三角对接问题甚为关键。至于在产业对接中安徽扮演什么样的角 色,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专家认为,安徽企业要向浙江学,从小做起,从拾遗补缺做起,在产业分工中做好长三角地区的 配角。朱少春则强调安徽企业要强调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一味期待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否则只能把自己 固定在低端上,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一个MP3的知识产权是40美元,制造环节只有2美元,人家把高 端占住了,安徽配角意识再强也只能拿到那2美元。如果这样,安徽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只会拉大,不会缩小。” 其实,还有一个比MP3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可以支持“安徽不能固守低端”的结论。那个在8年前,由8个人在破旧 厂房里起步的“野孩子”奇瑞,发展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开设合资企业的国产汽车品牌,他的成长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一个石破 天惊的奇迹。奇瑞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安徽在产业对接中是否一定要扮演人家的配角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