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无锡小康指标体系增加居民生活感受主观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8:18 《小康》杂志

  本刊调研组/文

  究竟用什么来衡量“小康”?江苏省确立了一整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共分4大类18项25个单一指标。从衣食住行的家庭生活,到就业卫生教育治安等社会环境,再到宏观经济发展,并将全省13个市分为三个梯队,排定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时间表。

  无锡作为第一梯队中的主力,其榜样示范作用不言而喻,加上苏州带来的绝对压力,无锡上上下下都憋足了劲,力争今年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根据去年的情况分析,无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良好,25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按省定时间的时序进度情况好于其他城市。

  从目前流露出来的信息看,无锡的小康之梦似乎指日可待,众人也可享受小康带来的种种好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强在今年本刊举行的小康指数研讨会上指出,可持续性发展、和谐社会、主客观指标如何平衡?这是测量小康指数的关键。他认为,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在小康指数中有所体现,此外,一个社会的状态最终谁来评价?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培林则表示,中国这个地方是政府行政力量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指标体系只有纳入政府的规划里面,才可能实现。但是,中国的统计还是偏向经济统计,如果官方统计资料里面没有,想统计就太难了。关键是要提出来,能够把主观指标体现出来,尽管主观指标在全国抽样调查的成本很高。

  所谓主观指标,本刊将其看成是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考察,即社会提供人们生活的充分程度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成员对自身和自身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分析人士指出,从政府角度而言,容易急功近利求发展,多是从GDP入手,或招商引资,或加大产业投资;从老百姓而言,则是希望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的较劲心态与中央提倡的新名利观不一致。

  因此,本刊在小康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民间感受这一主观指标,正是由于有了民间感受的侧重点,本刊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中存在误区,以此提醒地方政府不要只顾GDP等一系列经济指标,避免政府自说自话,百姓无动于衷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客观指标只是反映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它究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效用,尚需人们评判,即通过个性、观念、文化特征等客观的东西予以转换,如果不把人们的观点考虑进去,就无法决定哪些事情对人们是有益的。

  具体而言,江苏省的小康指标体系中的客观指标部分占据大半江山,其中含有“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一项,是体系中唯一有关满意度的主观指标的测量,也是本刊认为远远不够的,必须适当增加主观指标比重。

  无锡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大代表表示,小康指标是动态的,既需要参照国际标准,也要有中国特色,各地方还能因地制宜地具备一些自身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小康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从官员角度出发,要有民间的科研机构,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做出客观的评价。

  在无锡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吴园一教授看来,仅仅按照江苏的这套小康体系,无锡实现起来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下一步的激励方向在哪里?是数量的增加还是内容的丰富?吴园一提出,应该用现代化指标来替代,让人性化的程度更高,和谐的方面,精神的要求更高,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

  “苏南作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满足了,应该考虑质的变化,对人的精神需求,对和谐人文环境需求这个指标我们可以加进去了。”吴园一说。

  吴园一进一步说明,数据化的东西要和百姓贴近,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放进去,增加百姓最能切身体会的内容。“减少GDP的权重,避免GDP决定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行指标体系结构的调整,才能体现和谐程度。”吴园一说。

  无锡,谁的小康梦?

  漫步在无锡街头,一股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宽阔的马路,奔跑的汽车,高耸的大楼,形形色色的广告牌,擦肩而过的时尚女郎⋯⋯

  这种感性的认识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上。根据无锡市的2004年工作总结,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同比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同口径增长4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4.1亿元,增长24.7%;城镇登记失业率3.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

  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04年无锡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良好,25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目标要求。此外,无锡市达到时序进度指标个数最多,好于其他城市。

  然而,诚如一名出租车的哥所说,以上只是官方数据,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你我他才是真正了解这些城市的人!“即使他们公布的数字再诱人,老百姓如果没有得到切实的好处,那么数据又有何意义呢?”

  饮食、居住、消费、平安满意度高

  本刊调研组在无锡街头进行了300人的小范围随机抽样,分别对无锡的饮食、居住、生态、生命、教育、消费、平安、信用、公共服务、快乐等十个方面的小康指数做出有限的测评。

  尽管从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讲,300人的样本不足以代表全体无锡市民,所得出的结论是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但相比无锡政府信奉的现有小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是对纯客观指标的某种修正和补充。至少,我们试图描述出一部分无锡市民对所在城市小康建设的主观感受情况。

  根据对这300名受访者的回答进行加权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无锡的饮食、居住、消费、平安这四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在生态、生命、教育和公共服务这四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其中,“饮食小康指数”分值最高,达到0.9321,“居住小康指数”为0.8846,“消费小康指数”为0.8935,“平安小康指数”为0.7966,在十个主观满意度衡量方面得分比较高。相比之下,“生态小康指数”为0.5847,“生命小康指数”为0.5528,“教育小康指数”最低,为0.4763。

  另外,受访者在信用小康指数和快乐小康指数这两方面的得分适中,分别为0.6477和0.6359,说明无锡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此可见,无锡市政府在力争今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时,应对普通民众的主观满意度有所考虑,特别是在生态、生命、教育和公共服务这四个领域加贴近百姓的调研,寻找到引起低满意度的真正症结所在,并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进行适当调整。

  无锡残疾人小康水平高

  吴园一是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他目前正在参与一项关于无锡市残疾人小康的调查,目前调查已经得出一些初步结论,令他颇为满意。

  在这项调查中,吴园一和同事们在无锡选择了11个调查点,他们设计了自己的问卷,在无锡整体社会基础上,汇总了残疾人小康的目标值和实现值。显而易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残疾人和正常人生活的绝对指标存在很大差距,但也发现有意思的现象。

  “无锡的有些农村尽管比较穷,邻居和家庭的关系却比较和谐,残疾人的寿命也很长,心灵很宁静,精神质量比较好。”在吴园一访问的对象里,残疾人们被周边环境予以了相当多的关怀,“我问他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他们没有提任何要求。”

  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结论是,那些地方新产生的残疾人比较少,原有的残疾人都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但在新社会也生活得很好。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残疾人没有法律援助方面的需求,维权指标得分很高。因此吴园一认为,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力保最低生活保障线,地方政府想尽办法提供财政支持,完全是扶持性的,从而,残疾人尽管和正常人绝对质量不可比,但满意度比较高,也算是主观上的小康。

  据此吴园一十分重视小康体系的主观指标,在他看来,评价一个地方的生活质量,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包括残疾人在内也是如此,一个没有工业污染,社会治安比较好,生活很宁静,就能增加残疾人的满意度。“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谈不上社会的全面小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度正是反映了文明程度。”吴园一说。

  收入和居住问题受关注度最高

  在对1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受访者对市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陈先生(的哥):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了,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一家三口住在私房,面积有160多个平方,车子也是自己的,做得多就多拿一点,累了就少做点。老婆也在外面做临时工,自己赚点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市政府最好再增加点老百姓的收入吧!

  李先生,外来务工人员:我是前年刚到的无锡,老乡介绍我在工地上做一份活,其他的也不说什么,至少工资能够按时拿到,我觉得挺满意了。最好无锡的房价不要再涨了,我打算几年以后在郊区买一套房子。

  王小姐,国企干部:从个人角度而言,吃穿住行都基本没有问题。希望市政府在对待国企和私企态度上能一视同仁,不要造成人为的不公正。

  刘小姐,中学教师: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老师的待遇。此外,无锡公立教育的力量比较差,教学质量也欠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要提高。

  此外,受访者还对如何提高无锡的服务业水平,以及如何突破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表达了一定的关注度,希望引起无锡市有关部门的注意。

  测评指标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温饱问题  □    □    □    □     □

  食品安全  □    □    □    □     □

  饮食和营养结构  □    □    □    □     □

  人均居住面积  □    □    □    □     □

  社区关系  □    □    □    □     □

  物业服务  □    □    □    □     □

  环境污染治理  □    □    □    □     □  

    生态保护  □    □    □    □     □

  医疗服务  □    □    □    □     □

  疾病防治  □    □    □    □     □

  公共卫生监督  □    □    □    □     □

  健康教育  □    □    □    □     □

  就业状况  □    □    □    □     □

  消费环境  □    □    □    □     □

  诚信体系  □    □    □    □     □

  社会公正  □    □    □    □     □

  社会治安  □    □    □    □     □

  民主建设  □    □    □    □     □

  法制体系  □    □    □    □     □

  公共服务  □    □    □    □     □

  注:“不满意”(0—30分),“较不满意”(30—60分)“一般”(60—70分)“较满意”(70—85分)“满意”(85—100分)

  受访者关心议题排名

  议题关注指数

  增加可支配收入92%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88%

  劳动就业87%

  生态环境污染治理85%

  交通网络结构优化82%

  城市规划建设75%

  高等教育力量薄弱66%

  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2005年为民办以下十五件实事

  1.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年内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万人以上,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4万人以上。全面实施“农民知识化、现代化”教育培训计划,年内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其中,技能培训1.5万人以上。

  2.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市养老保险扩面1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8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扩面5万人以上。继续扩大全市各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年内新办企业一律纳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内各级政府财政补助人均总额不低于30元,个人缴费水平达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左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推行城市分类施保,年内提高特定低保群体的补助标准。扩大慈善超市覆盖面,年内全市新增各级慈善超市16个。

  3.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年内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50万平方米,新增竣工面积4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征地拆迁安置房施工面积2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0万平方米。完成老新村综合整治60万平方米,实施平改坡面积15万平方米。通过租金减免、补贴、实物配租等方式,为人均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提供廉租房600户以上。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争创1个部级、3个省级、11个市级优秀物业管理小区。

  4.继续实施水环境整治。加强太湖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水体生态修复,落实长效管理,改善水源地环境。年内建成投运滨湖新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仙蠡桥和江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5.推进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年内完成广塘联圩等13条河道和城区62条小河浜的配套截污、综合整治任务,促进市区河道水质全面好转。完成城区供水管网改造30公里,改善城区供水条件。

  6.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在主城区内开工建设3个较大规模的社会停车场。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0条以上,新增、更新公交车150辆,新增公交站棚100个。加强全市公路路牌、指示牌整治工作,重点确保城市出入口、国省干道、县乡道路交叉口的路牌和指示牌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完成翠云新村路、广丰新村路等道路大中修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

  7.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年内力争全市有2/3的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市场供应安全、充裕,年内完成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10家。 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年内新建天然气汽车加气站5座,新增天然气用户6万户以上。完成邮政信报箱改造5万户以上。

  8.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年内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新增城市绿地6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年内完成山体坡面绿化40万平方米,平整复垦矿区土地5000亩。完成垃圾中转站改造21座,建成投用工业固废安全填埋场。深度推进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郊结合部环境的明显改善。全面实行建筑工地运输车辆封闭运输,杜绝道路抛洒现象。

  9.继续推进农村实事。年内全市农村以镇为单位的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新建、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9万座,普及率达85%以上。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50公里以上。全市通公路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5%以上。

  10.深入开展“平安无锡”创建。提高科技防范在全市城乡的覆盖率,年内完成城区老居民村技防改造60万平方米,农村“技防镇”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实施无锡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大防控”体系,确保全市公众安全感认可度达到90%以上。

  11.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完善三级“12315”消费者维权联动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大幅增加对商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批次。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提高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率,90%以上的大中型农贸市场开辟无公害农副产品专销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年内建成全市企业信用查询平台,逐步启动企业信用联合征信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12.深入开展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年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50件以上,建成达到省定标准的法律援助中心5个,提供法律咨询1万人次以上。为10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资助40名聋童、脑瘫儿童施行手术和康复训练。巩固精神病人监护率,为市区4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服药。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年内为40名残疾孤儿手术康复。

  13.提高市民健康保障水平。年内建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中心和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提高医诊水平,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系统,强化防治措施,各类传染病得到有力控制。年内新建全民健身工程3个,全民健身点80个以上。

  14.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年内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和重点职校就读的新生数达到全市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80%左右。完成市北高中、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新校区建设,启动辅仁高中新校区改扩建工程。着力办好无锡国际学校,为外商子女就学提供优良环境。年内在锡常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15.完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和开放一批历史人文景观,对未成年人及特定对象按相关办法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年内开通无锡至周边城市旅游专线10条,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窗口5个,设置旅游信息服务终端25台。

  小康无锡:民间感受VS政府心态

  向南或向北,这只是象征性字符,与和谐小康结合起来看,就是:在乎政府功利心态还是在乎来自民间的真实感受?

  “你觉得自己小康了吗?”面对有些冒昧和一言难尽的问题,大多数受访的无锡人还是愿意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自己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抱以知足的微笑;有的对此予以否认,并列举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还有的摇摇头,表示说不清楚。

  2005年4月的某个下午,阳光明媚,本刊“和谐城市”调研组的成员站在无锡街头,感受到迎面扑来的繁华气息。就是这一年,无锡市政府提出力争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必须按照“确保实现小康”的标准去做,该目标比江苏省的要求提前了一年,与苏州目标持平。

  根据2004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通报情况,大多数指标达标或达进度,江苏人正快步跑进小康,而无锡和苏州更是成为了无庸置疑的领跑者。伴随2004年底两座城市的高层领导换位,这对“老冤家”在“苏南老大”的新一轮争夺战中孰优孰劣尚不得而知,但彼此间早已是知根知底,暗中较劲。

  就在官员们忙于相互攀比小康体系的25个指标时,本刊调研组试图倾听无锡民间的感受,探访普通民众的心灵路程,勾勒出无锡小康进程的另一轮廓。

  抹不去的阴影

  与无锡市官员谈论小康,每当提到苏州的名字,官员们总会下意识地敏感起来,一种不服的姿态溢于言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在许多无锡人那里,恨不得能改成“上有天堂,下有无锡”。

  的确,或许在大多数旁人眼里,无锡还是排在苏州的后面,“苏南第二”的阴影令无锡人耿耿于怀。但事实上,正如一篇分析文章所指出,这些年来,在双方暗暗叫劲的过程中,两地出现了齐头并进的态势,像“肯德基与麦当劳”一样共生共荣,成为新苏南的代表。在2004年最具竞争力城市评比中,两者双双进入前十名,无论从名次到官方公布的各项数据,苏州无锡始终咬的很紧。

  无锡包括经济在内的各项发展,最直接的一个参照标准就是苏州,由于双方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上的雷同,使得两者的竞争接近白热化趋势,而小康城市的达标更是为彼此的斗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对同样位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的兄弟城市而言,都需要接轨上海,都需要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竞争永远多于合作,内耗在所难免。尽管从去年年底苏州无锡高层人事的调动来看,江苏有心加强两地的联动与资源共享,但在以政绩为第一要义的现实面前,一旦涉及非我即你的利益争夺,两者还是难逃恶意竞争的怪圈。

  于是,上头唯恐对方在招商引资时出手更快,届时公布的硬性指标比自己高;老百姓之间,则津津乐道于无锡人与苏州人的比较,图个口舌之争后的心理快感。某著名门户网站曾就“你如何看待苏州和无锡之间的竞争”进行了一番投票调查,选择“很好,两个城市可以共同促进发展”的占总票数的41.1%;选择“容易在招商引资上造成恶性竞争”的占总票数的33.5%;选择“互换高官的做法可以学习经验,取长补短”的有131票,25.4%。

  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吴园一教授认为,苏州这几年的强劲势头主要源自开发区,而开发区的响亮度甚至超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提法。“无锡的差距是这一块,其他的可比性不强。”

  在吴园一看来,苏州的城市发展可以借鉴,苏州政府与大学的紧密合作程度更值得学习,这种合作涉及资金、感情、资源、统筹、人才等方面,政府的发展苏州大学紧密合作参与,苏州大学的发展政府紧密合作参与。正是有了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政府为学校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让大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而大学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发挥,则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而无锡企业界一名资深人士则指出,如果抛开外来资本,苏州和无锡相差不大。无锡原有的工业基础,本土企业实际上均超过苏州。一味地在数据上进行比较,意义只在于仕途,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优势。“江苏的机械行业在全国第一,无锡的机械行业在江苏第一,我们应该强化机械制造业,棉纺制造业和旅游业的优势。”

  也可以从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审视两者的竞争。一种说法是,对无锡面临的竞争态势以及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感到担忧,说明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有了危机感才会有进取意识,这对无锡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无锡以苏州为标杆,其实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立青也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无锡要避免的是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无锡人的特点是勤奋,又有搞实业,重工商的传统,尽管显得大气不足,但只要政府管理得当,我相信用不着过多操心。”

  向南看?向北看?

  无锡市广播电视局(集团)局长严克勤或许没料到,当时自己参与撰写的一篇关于探讨无锡文化的文章竟得到市委书记的批示。民间评论认为,一方面表明新上任的一把手是学习型官员,另一方面更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无锡力图打造文化名片,增强地区竞争的“软实力”。

  站在号称无锡市南京路的中山路上,向南看,是传统的无锡,那里有南禅寺,妙光塔和古运河;向北看,是现代的无锡,那里是人头攒动的商业街。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传承吴地文脉的无锡,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这始终是一个问题。

  在这篇名为《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文化无锡——无锡历史文化的源、脉、品》文章中,作者归纳了“包容、通达、务实、诚信”和“以民为本”的无锡文化特色。市委书记杨卫泽对此的批示是:无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基础、前提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要取精华去糟粕、深挖掘、重保护。”

  对无锡而言,既是有着深厚底蕴的古城,又是一座日新月异的新城,要从传统那里获得蜕变新生的力量,成为所有无锡人的共识。那么,无锡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当代政府及民众以怎样的城市精神激励日后的工作?

  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无锡最终确定了自身的城市精神: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用官方的口径,所谓“尚德”,就是崇尚、倡导道德和品行,要守礼义而知廉耻,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务实”,则是沿袭了吴地开发、民族工商业发祥和乡镇企业兴起的多干少谈的踏实作风,将转化为推进无锡城市现代化进程和文明进程的重大动力。

  所谓和谐,就社会发展而言,要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求社会生活的公平、公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在新的历史阶段,还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争先的精神。

  无锡人缺乏冒险意识,追求灵巧,大气不足的弊病被普遍质疑,即便是对无锡充满好感和赞誉之词的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立青也认为,无锡的精英阶层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无锡的老板们也很少具备国际眼光,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更无从谈国际品牌的打造。

  “无锡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穷日子也都过得去,不愿意外出创业,承担任何风险。”徐立青说,“这就需要无锡建立更长远得眼光,培养国际视野和气度,并形成与此相对应的文化和氛围。”熟知无锡文化的严克勤同样指出,21世纪的城市竞争将是人文的竞争、生态的竞争和文化的竞争,小康之后应该讲究政治文明、民主文明、经济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和谐统一。

  无锡人有句俗话:穷,穷,穷,家里还有三担铜。这所谓的“铜”就是文化,就是吴地人特有的精神,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

  无锡城市精神的出台,对自身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对某种缺陷的深刻反省,都将使得无锡在新一轮发展中求得更多机会与空间。

  未来之路

  在中央电视台“2004年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活动中,无锡荣获“农民工满意城市奖”,至少,在外来人员的就业、收入状况、是否拖欠工资、所在单位经营状况、子女入学、与当地人关系等六个方面,无锡比其他城市更具人情味,和谐程度相对较高。

  正是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天然紧密性,贫富差距和社会公正问题是所有发达或发展中城市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由此,无锡在对待外来人员的态度上采取主动姿态,帮助外来人员融入无锡,包括取消以往的双轨制和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在缴纳养老保险和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和城镇职工无任何差别,流动人口子女和当地孩子在教育上一视同仁,以及鼓励加入工会等。

  此外,无锡将未来的方向定格在建设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化无锡、法治无锡、平安无锡六个无锡。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提出,要建设一个宜居宜商的和谐无锡,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更加注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要千方百计地使全市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能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同时要满足生活在无锡的中外人士不同的文化物质方面的需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任何有远见的政府都会意识到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在无锡,高端人才的流失现象众所周知,当然无锡同时也在引进人才方面下功夫,况且人才流动也属合理范围内,但是相比苏州和上海,无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比较弱,依赖性大,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

  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吴园一认为,发展的预期决定了人才的流失状况。同样的人才流进流出,要看人才是拿着以前取得的成果来享受的,还是过来创业的,即使引进的是院士或者博导,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管结果可能一样,过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至于发展的预期,吴园一倾向于用公众对官本位的认可度来衡量,具体操作可以设计问卷,例如测试民众的职业选择,分别考察从政和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官本位其实是对权力的认同度,官本位比较强的地方,不利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科学技术的产出率比较低。”

  由于科学技术的依存性比较低,追求独立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会遏制其健康发展。以此来衡量,无锡的创新能力比苏中苏北地区好,但却比不上苏州和上海,也算是无锡的文化缺陷。吴园一提醒,要防止权力在某些学术、科研等特殊领域的渗透,如此才能提高自主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