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上海之春:六代人书写的音乐《春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1:16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杨圣捷/报道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落幕了,虽然参加这个活动中的不少音乐会都以开场爆满尾声寥寥而告终,但让圈内人欣喜 的是,毕竟“上海之春”提供了一个当代音乐作品与观众直接交流的平台。

  本届音乐节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持续8天共9场的“当代作曲家优秀作品展”。加上赵季平与冼星海的作品专场音 乐会,这是近年来上海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从20世纪初至今当代音乐的集中展示,已经充分勾勒出中国几代现当代作曲家的风 格与思想。

  借着二战胜利60周年,冼星海(1905~1945)的《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这部民族风味极其浓厚 、革命情绪极其高涨的作品,此次隆重推出,让人们终于有机会重温当年的激情和风采。

  旅美音乐人周文中(1923~)是第三代作曲家之一,管弦乐、室内乐各一场音乐会是本次“作品展”的重头戏, 在欣赏其音乐作品时,人们很容易就发出莫名其妙的感叹,因为他的作品存在很严重的试验性和探索性,几乎每一个音符,每 一小节,都是他冲破束缚的利箭,个个刺激神经,让普通人难以靠近。

  第四代作曲家代表赵季平(1945~)是最让人们兴奋的音乐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牵出现在的大腕儿导演、演 员鲜为人知的往事,并且与他合作的导演都成为国际明星,他的作品因为中国电影而“中国音乐”着,这是民族的、民间的, 但却受到新老两派的极力抵触,老一代认为其“篡改历史”,新一代认为其“过分保守”。

  第五代作曲家就矫枉过正了,5月7日,旅法音乐人陈其刚(1951~)带着《一个法国女人的梦》游到上海,向 人们充分展现“梅西安后遗症”。在其作品中已几乎找不到任何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在人们为其研究前人音乐、文学及其他 艺术形式之深入,以及对于宗教的信仰和灵魂的概念诠释之透彻叫好不迭的同时,同时看到一棵无根之木。同属于1950年 代的谭盾(1957~)正打着“通感艺术”的旗号,使得中国当代音乐的定义继续无规则、无系统地铺张开来。

  这一铺张,使得第六代作曲家迟迟无法定义自己的音乐路线。此次音乐节委约几部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包括沈叶的《 纪念》以及秦文琛的《太阳的影子VII》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发展路线,一种是过分局限于已学到的技术,只有初略的框 架,没有深度的、历史的、人文的、信仰的情节;另一种则是过分追求新技术的突破,对于自己的音乐该给哪些人去评价和欣 赏模糊不定。其实这也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当代作曲家的创作到底是以学术交流为主还是以取悦听众的神经为善,这个问题始 终是当代音乐作品无法走出中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