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隐瞒历史真相是对人类犯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19:08 南方周末 | ||||||||
据日本《朝日新闻》6月12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11日在静冈县举行的会议上谈到历史教科书问题时说:“日本在当时根本就没有‘随军慰安妇’这个词语。让没有的东西出现在教科书中是错误的,所以将错误的东西从教科书中删除是件好事,应该给予肯定。” 这一说法当然又一次激起中韩等国的强烈不满。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
为了阻遏事态进一步恶化,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随即在13日代表日本政府表示:“慰安妇的确存在,我们知道许多妇女的人格和尊严受到了伤害”,为此“我们已多次道歉,并表示过悔恨,这一点至今没有变”。次日,细田在记者招待会上再次表示,中山成彬已对自己言论引起的麻烦“表示歉意”。至此,中山言论事件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澄清。 不过,有证据表明,中山此番言论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心血来潮。去年11月他就曾说过,“随军慰安妇”和“强掳”这类的词语在教科书上开始减少,真是太好了。中山的“心志”在文部科学省里也不是没有市场。今年3月31日,他的下属政务官下村博文声称,考虑到孩子们正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写入慰安妇等词语不合适,并声称“随军慰安妇”等是“马列主义用语”,是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项学说被提出的;因此,虽然“慰安妇在当时确实存在”,但“‘强掳’和‘随军慰安妇’这样的词语当时是不使用的”,而“不使用的词语出现在教科书里是不合适的”。 中山和下村的观点在日本右翼人士中很有代表性。他们的基本逻辑是:既然当初不存在“慰安妇”这样的词语,把“慰安妇”这样的概念写进教科书就是不合适的。这一逻辑绝非无的放矢,恰恰是针对文部科学省的教科书审查方针的——文部科学省对送审的教科书,只审事实,不审观点。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则可以达到把慰安妇问题由“事实问题”转化成“观点问题”的目的,这样把慰安妇问题写不写进教科书就只是观点问题,日本政府对此可以不予审查,自然也就无法下令必须把慰安妇问题写入教科书,教科书编写者也就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写入。这一点正是右翼所追求的目标。 中山-下村的观点和逻辑的命门在于:二战中日军慰安妇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即使当时没有“慰安妇”这一词语来指称这一事实,也不能推导出慰安妇的事实不存在。事实上,慰安妇是对性奴隶的委婉说法。二战中,日本政府和军部违背妇女的意愿,强征妇女充当日军的性奴隶,对数十万计的妇女犯下了可怕的暴行,这一点从中韩许多尚在人世的当时受害者就可以证明,在大量可靠资料存在可以举证的情况下,是无法抹煞的。 “慰安妇”这个词或许不够准确清晰,但绝不至于是“错误的东西”;如果中山等人坚持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强烈主张废止不用,进而把他们的个人意见上升为文部科学省的决策,那就不妨还历史更真实的面目,使用当时日本所使用的“随军性奴隶”一词。相信,这个词足够准确、足够清晰、足够科学,既“科学上正确”,又“政治上正确”。因为日军性奴隶的真实存在足以说明一切,而事实先于一切判断。 中山-下村的观点和逻辑背后隐藏的是右翼人士的世界观、价值观:民族主义乃至极端民族主义(在日本称为“国粹主义”)历史观,他们要极力摆脱所谓的“自我折磨的受虐史观”,务使下一代塑造一种“健康的国民心态”。这样的右翼人士在日本本属极少数,但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故发出的声音较高,能量也颇有一些。 面对类似的声音,中国人更应具备一种理性的心态,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之作层层剥笋式的解析。清醒的认识,理性的态度,要比简单报以同样烈度的甚至更强烈的民族主义为佳。历史教科书第一位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超越特定的迷思和诉求,尤其要摆脱极端民族主义史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把真实的东西转达给下一代,这恐怕是右翼人士最不乐见的。 □陈斌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