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的行政学分析:有效行政工具构成无绩效局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0:29 《决策》杂志 | |||||||||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政府出现后,“会议”成为一种习常的行政工具。客观地说,会议已是各国行政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企业、NGO以及各行各业行政作为的基本方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团体不开会,是不可思议的。就会议的特质而言,其实就是“会”“议”两字。会者,汇集也,即与议程相关者同时到场;议者,相商也,即在同一时间内,议程各方或相关层级共商事务。
会议的有效与无效 会议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率的行政工具。其一,与会者可以快捷地获得同一的各种指令或相关信息,实现了信息对称;其二,核心部门的信息发布、指令、战略和战术部署等,以会议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覆盖所涉及的对象;其三,简洁明了,没有拖拉。什么事情在会上一布置,各路照此办理。有什么问题当场提出,协同解决,体现了效率价值。 可以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现代,很大一部分是与“会议”有关的。如果统计一下,全世界光会议建筑,就不可胜数。世界各国的议会政治,其实就是“会议政治”。现代代议制、民主制的特点,就是以必须的程序,来确保公共决策的安全性,而“会议”就是实现这种程序的载体。很多机构本身,就是“会议制”的,如国际上的联合国大会,国内的人代会、党代会、常委会、各类协会、商会、学会等等。 由于会议的集成性、议程的预设性、讨论的博弈性以及决策上的“形式合法性”,使它取得了行政工具中的强势地位。 但是,“开会”被运用得过多过滥,会议的名目林林总总,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开会,就没有完成,以至于会议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什么事情只要开了会,就算大功告成。至于会议效率,正如“帕金森定律”指出的:即便是真正讨论的会议,也是按照所谓“繁琐定律”进行。一种有效率的行政工具,却构成了大量无绩效的局面,这是现今“会议”政治的一大悖论。 泱泱会海的形成原因 泱泱会海为何越填越深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事多造成会多。处于变革社会中的党政机关、事业团体、民间组织,都有大量需要研究决策的公共事务,需要以会决事。同时,一个组织机构管理幅度过宽,不仅导致领导者负担过重或出现管理混乱,也必然引发大量会议。 二是出于“仪式”和行政规制的需要。记者招待会、表彰会、命名大会、颁奖仪式、签约仪式、捐赠仪式等,是必须开会的;再者,贯彻上级部署、决策,以“会”的形式传达、布置、动员,比较正规而有影响。 三是组织多造成会议多。管理层次越多,信息沟通就越困难,会议就越必要。很多事务具有交叉性质,牵涉到其他机构的参与,大量协调性、联席性会议便产生了。如果社会事务日益集中于行政系统,就会造成会议膨胀。一般来说,政府越强,会议越多;而一个地方公民参与越成熟、参与度越高,会议就越少。 四是形式主义造成会多。也就是存在大量可开可不开、甚至可以完全不开的会。很多行政机构开会成习惯,为开会而开会,至于开会达到什么绩效,解决什么问题,并不重要。会议只是表明工作在落实,在推进,在布置,又可作广泛宣传,这种既告慰上级,又能起到安民告示作用的事,何乐不为?所以自然而然开会多、开会滥。 精简会议的制度化举措 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分析,要有效减少会议,以下方面可作参考: 以减事来减会。提倡简约政治,行政运作提倡“奥卡姆剃刀”。无论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应尽可能地遵循“ 简单化”原则。 以减机构来减会。机构的总量与会议的总量,有着内在对应关系。要有效减少会议,一定要遏制“行政机构总是呈现金字塔形,并按一定速度增长。各种委员会的人数总是不断增多”这样一种“帕金森定律”。 以减职能来减会。对公共事务进行分类,尽可能让市场去做、让民间去做、让规则去做。这样不仅减少了忙碌,也减少了大量会议和行政交易成本。 以替代方式减会。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行政单向沟通方式、领导者下基层调研、办公、决策等。不要什么事情都弄到会议上去,更不要人为制造会议。 以减少经费来减会。会议耗费大量行政成本。规模稍大的会议,人力物力投入巨大,文件印发,分组讨论,兴师动众。必须建立“成本理性”,开任何一个较大的会,都应作成本—收益对比,对会议经费单项核算,在经费上釜底抽薪。 以求实效来减会。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不开形式主义的会,不开无绩效的会,不开可以其他方式替代的会。各级政府和各种团体机关,要从习惯化的“会议治政”、“文件治政”,走向法治基础上的规则治政和功能集约治政。 相关报道:文山会海通病急需良药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