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最大规模降价药品扩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0:09 时代信报 | |||||||||
拐点隐现:政府重掌医改方向 信报记者胡斯然报道张秀良摄影 似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医疗体制,在经历了长达20年“市场化”的投石问路后,终于有了明确结论:看病难,看病贵的 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而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不能再让医改走市场化 道路。 这样的结论来自卫生部的高级官员。特别是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日前在一次专业论坛上,对“产权改革不 是下一步城市医疗改革的核心内容”的表述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7月22日,记者接通卫生部政策法规司的电话,一位官员非常坦诚地告诉记者:“其实,卫生部从来没有出台过医 院市场化的政策。”该官员表示,卫生行业是关系到老百姓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医疗资源也不等同于一般资源,并不能完全 由市场来调节,用一般经济改革规律进行改革是不对的。 这样接二连三的表述,是在众所周知的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政策法规即将出台之前。重庆一家药品公司的政务总监 林学峰认为,这至少传递出一个信号,今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出现拐点,即重点不在产权层面,而是政府将取代市场,重新主 导这场复杂无比的改革。 这种观点已经获得了官方的认同。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表示:“这种观念在过去是非主流的,但它 将会成为今后医疗体制改革领域的主流思想。” 最大规模扩军 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政府就一直设想改变方向。 具体表现在药品降价上。 虽然国家发改委酝酿多时的、近年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方案遭到来自不同利益方的反对,最终没有在6月底出台,但 代之而来的,是推出新国家定价药品目录。 7月14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对政府制定价格药品范围、形式 和权限进行了调整,并将于8月1日起正式执行。 修订后的政府制定价格药品目录,品种数量由原来的1500种左右扩大到2400种左右。除医保目录确定的21 00种报销药品外,还有麻醉类、精神类、免疫类和计划避孕药具等约300种药品。 这是过去5年中,定价药品目录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军”。在药品降价成为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此次扩军,被业界解 读为下一轮历史上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铺路。 发改委一官员表示,挤压药品流通环节产生的泡沫是国家政策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业内有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医改就是药品降价。”换句话说,药品降价既是国家对行业操控能力加强的一种 表现,也是医改前的热身。 林学峰分析,如果政府主导的思想能体现在新政策制定中的话,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可能将步入另一个轨道,“是个良 性的轨道。” 社会成本剧增 业内之所以对这个轨道运行有着良好的预期,是因为经过了20多年对医疗机构的数次市场化改革后,其结果让人心 惊。 有调查显示:1993年,农民患病应就诊而未就诊率为33.7%;到了2003年,则上升到45.8%。20 0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622.24元,而当年城市医院平均每次住院费用4660.38元(县医院为1851.8 元)。 高昂的医疗费用无疑成为影响人们就医的门槛,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健康水平的下降。这也许是改革者们没有想到的 一个结果。建国时,中国大陆居民人均寿命只有35岁,1990年为68.6岁,到了2000年为71.4岁。很明显, 人均寿命的增加速度在后面的10年里面下降不少。农村婴儿死亡率在1990年代中期是城市的2.9倍,到2000年则 上升到了3.4倍。 另外一组数据也意味深长:我国1978年全国职工公费医疗费用为27亿元,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增长 了28倍,年递增率约19%,而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了6.6倍。2001年公费医疗的范围大大缩小,几乎仅限于国家公 务员和国有企业的部分职工,但公费医疗的费用却比1978年增长30多倍。 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几轮改革下来,越来越多的人无法享受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去就医取 药,而是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均。 几轮市场化运作,现在的老百姓害怕得病,得了病害怕到医院看病。一个家庭倘若其中一个成员患上了重病,搞到倾 家荡产的例子数不胜数。而现今的中国,社会结构复杂,城乡二元化的差别以及财富分化存在巨大差距,更加剧了社会的不安 定因素,“事实上,国家为此付出了更大的成本。”前文提到的那位卫生部官员说。 改革各种猜想 尽管卫生部没有透露即将公布的医疗体制改革“新政”的具体内容,但丝毫没有减低人们对其关注的热度。 根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善联透露,卫生部正协同相关部委制定一个综合改革方案,已经过几次讨论。该 方案主要是先选择几个城市做试点,推进以“三医联动“为核心内容的医疗卫生综合体制改革。 所谓三医,即医院、医保和医药。 据记者了解,在这些改革得出经验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这样的改革方案,显然与此前各地广泛进行的“医院转制”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许多人所说的“卖医院”,将 医院民营化。 胡善联认为,“三医联动”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在于补偿机制。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由谁来支付, 是方案讨论过程中大家争议最多的地方。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要把医疗费用降下来,就要看到底是哪个环节使医疗卫生服务 费用如此之高,这样才可以确定在哪个环节降下来。 林学峰的观点是,抛开市场化和管制不谈,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点:一是在目前“以药养医”的情况下,怎么 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纽带?而在政府没有足够的钱进行补贴的情况下,切断了这个纽带后,医院的不足费用又从哪里来 ?二是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政府难题待解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特别是第一个问题,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林认为,大量的政府投入从何而来,公立医院的 效率如何提高,采取什么样的医院补偿机制等等,都将是这一改革之路面临的大难题。 正是基于这种两难境地,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显得目标模糊,步履艰难。而政府部门的相关举措也是越来越谨慎 与小心。 当初将医院推向市场,其重要原因是政府财政越来越难以承受对医院巨大的资金投入。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中央 并未出台医院产权改革相关政策的情况下,竞相出售医院,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地方财政压力的考虑。现在再提加大政府对医 院的投入,其资金来源如何保证? 但事实上,随着GDP的增长,政府在医疗卫生的投入有所下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算了一笔账 :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在医疗方面投入占GDP的1.1%,占医疗总费用的36%;而到了2000年,政府在医疗方 面的投入却只占GDP的0.7%~0.8%,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了15%。 “搞社会保障,政府拿钱,政府收税,政府应该做这些东西,”林学峰说,“如果不改变的话,很多问题会越积越深 。” 相关专题:医疗体制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