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从“考试暴力”到国学院的距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09:48 南风窗 | |||||||||
作者:彭晓芸 最近有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引发了笔者很多的反思。 一是个大事,关于建立国学院的争论,所谓“国”学,不能不谓之“大”;
二是教育问题,也许不大也不小,关于家庭私塾教育的系列争论,尤其以郑渊洁在其儿子亚旗身上的实验成为近日热点; 三是个“小”问题,关于理科生越来越缺乏人文素养的批评。 这三个问题,最近炒得热。三者,分开来论,都是问题,一个个都值得郑重讨论。但合起来看,就是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体制下的变异和缺失。 穷则思变,“变”本不是坏事,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常态。可怕的是,那种非常态的突变乃至异化。完全割断历史本来联系,人为地制造裂痕,是整个现代中国社会所必须面对的既成问题。这种历史断带,已经形成一种鸿沟,横亘于现代人与古人之间。而所谓建“国学院”、兴“儒学”的做法,或许就是企图弥补断带和裂痕,企图修复这种人为制造的文化承继过程中的“事故”。“技术故障”已然产生,修复并非简单的嫁接或者复兴可以完成。深层的原因,大概要追究到,在这种历史技术故障和裂痕中,人,这个关键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给追溯历史、承继传统和创造未来、创新国故带来一种几乎致命的“不可操作性”。 中国的科举制度,显然存在众多被人诟病的消极因素。但这并不代表,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和考试机制,就是先进的和适合中国实际的。 无论科举制度多么失败腐朽,传统私塾的教育方式,乃至应对科举考试的方法,所孕育的读书习惯,无一不是海阔天空地概览和融会贯通。所谓“读书”,便是切实地吟诵、朗读,所面对的,也是丰富浩瀚的原著。而所谓作文章者,也是大量阅读先贤之后的一己之见。这种,基本是累积个人之思,是思想者的考试。 然至现代中国,所谓引进西学,所谓标准化考试,一概被认为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从而不假思索地运用到现代教育体制之中,并且比洋人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从此,书不为书,国人所读,不再是原著,而是所谓今人编撰的“课本”,读“教材”者,所为教化也,即达到一种“标准模式”的教育结果,给予每个人标准答案。个人之思不再重要,而把个人训练成为“机器”,乃是现代教育最伟大的“发明”。 “我不是完全反对现行教育体制,但是学校教育不太重视心灵教育这一块,而这是我最看重的。” 郑渊洁说。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