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法制日报:穷县富招待背后是制度失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4:56 法制日报

  作者:阮占江

  据报载,近日,几名受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派寻访贫困大学生并作扶贫调查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广东清新县遭遇到了尴尬一幕:虽然身为贫困县,但清新县教育局的领导们在招待扶贫志愿者时,却“出手不凡”、尽显“奢华”气派———吃的是鸡鸭鱼,喝的是人头马,成箱的纯净水,车上早早就打开的空调……面对此情此景,志愿者流泪质问:“我们是来
扶贫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今天吃的这一桌,可以让一个大学生吃上好几个月。”

  对于这一新闻事件,有人从大学生志愿者的眼泪当中,看到了当代大学生一种可喜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有人从当地教育局领导那种“平时工作餐都是盒饭”的辩驳之辞当中,看到了一种尴尬。而笔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公务招待的随意,是一种规章制度在公款吃喝这股歪风面前失灵的震撼。

  鉴于公款吃喝的各种消极社会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几乎都在努力寻找和尝试各种遏制公款吃喝的方式方法,各种防止公款吃喝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制定和出台。但遗憾的是,全国各地的公款吃喝依然处于一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状态。而且,有记者在基层采访时更是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越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招待越是丰盛;越是穷的地方,吃喝风越是厉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种规章制度在公款吃喝这股歪风面前纷纷失灵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而正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于是,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总是习惯和热衷于公款吃喝,往往倾向于千方百计寻找、制造各种公款吃喝的机会,以从中寻找一定的心理平衡。一方面,由于深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由于获取信息和资金渠道的相对不通畅,地方基层干部对于上面来的人,往往只得信奉和推行“来者都是爷”的招待模式,谁也不敢得罪,谁也不敢怠慢。惟恐因为招待不周而得罪了财神爷,唯恐因为招待不好而影响了当地的整体形象。而最为关键的,在于一些规章制度本身处于一种疲软和被架空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对于公务招待一直有着各种制度规定,但是,由于没有十分严格和具体的标准,随意性大;由于规定本身相对显得有些原则,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由于缺乏严格、系统和对称的监督性和惩戒性,因此,一遇到具体问题,各种制度往往也就容易失灵,并沦落为一种花瓶式的摆设。

  问题的存在,往往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因此,要想相对有效地减少和遏制公款吃喝这股歪风邪气,就必须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处理和应对。

  较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是需要在进一步加强对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遵守力度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相关监督力度。实际上,吃喝不止,很大程度在于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在于公务接待过程本身不够规范、透明。而要改变这种状况,较为有效的方式,就应该是最大程度地动用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切实加强社会各界对各种公款吃喝的监督力度,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约束机制。

  实际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公款吃喝在很多时候、很多场所,往往只是被当作一个违纪问题,大多数处理结果也往往不外乎警告、通报批评等,只有极个别因为民愤较大的才被开除职务。因此,近年来一直有人在呼吁,我国应当给公款吃喝者立法。尽管立法不是万能的,尽管遏制公款吃喝确实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从法律的层面,对公款吃喝进行一种更高层面的法律定性,并且明确其中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那么,公款吃喝在我国就应该能够得到一种相对有效的控制,直到根本性的消除。而其立法的法理基础实际上应该在于,公款吃喝者对社会财产已经进行了变相的侵占。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