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80后大学生为何会就业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9:59 燕赵都市报

  作者:孙凤忠

  《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日前联合推出的一份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431名(大都出生在80年代的)大学生中,有92.94%存在就业压力,有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压力。为此,有关专家指出,就业难表面上和“扩招”有关,“但根本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中国青年报》8月9日)

  连续多年的就业形势不乐观,社会就业压力大,由此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如今,按照专家的此番高论,“就业难”问题根子竟出在大学生自身,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解释。

  诚然,大学生尤其是出身农村、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农门”的大学生,不情愿再回到穷乡僻壤———所谓的“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可凭这就能说明他们观念存在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样推理非常荒谬。不要说是“80后”,就是出生在70年代中后期、大学毕业在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大多早就已不存在“不能面向基层寻找发展机会”这个问题。这之中当然不能完全排除有极少数大学生不“面对现实”,但大多数人观念其实早已转变:毕竟,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社会角色定位转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然如是,难道大学生们都傻到如此程度———始终还抱着“天之骄子”的旧观念不放?

  这显然不是事实。事实是,就业压力早就让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那点可怜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他们已经“现实”得很。

  所谓的专家不去分析那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为什么没人愿意去,反倒一味地去责怪大学生,这算哪门子道理?笔者以为,大学生求职,某地的经济状况、工作硬件环境如何,只是其考虑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往往有着最多的不适合人才发展的东西,比如用人机制等。一名大学生在城市中就业,虽然艰难,但还有可能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到了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往往就极有可能陷入尴尬境地,想来这是大学生做出自己选择的最重要原因。规避未来职业风险,不拿自己的前程做赌,完全是理性的做法,这难道有错吗?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中某基层负责人说,“大学生来多少,我们就要多少”,这般豪言听起来倒是激动人心。问题是,你能给来的大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岗位?你的用人机制是否有让人才发展的足够空间?这些似乎都存在疑问。因此能否令“人才们”领情,关键得看在这些关键问题上,能否有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依笔者见,将“80后”大学生的就业恐慌归咎于大学生自身,十分荒谬。如果这最终还成为一种社会主流认知的话,就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本身就难免有掩盖真实社会问题、避重就轻甚或有误导之嫌。社会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岂能随意否认?在当前就业情势下,最关键的是正视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调整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否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反而只能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思路变得更加怪诞。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