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新闻:“保卫”民俗节日非得放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9:14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作者:陈阳 随着本周四,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日子的临近,能否将传统节日进行法定化的探讨声再起。甚至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要把“七夕”定为法定节日。 每当传统民俗节日临近之际,总会掀起一阵不小的舆论热潮,其中心议题不外乎以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讨论、争鸣、民意咨询,皆将“拯救”、复兴的药方开给了节日法定化,认为一旦有坚定的制度支撑,其他细节问题几乎可以迎刃而解。 事情真是这么简单吗?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近年来,在中国民间影响力和普及度越来越高的一些舶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它们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更无一星半点的官方行为意识背景,但仍不能阻止年轻人过这种“洋节”。 一个节日的繁荣与兴盛,与其法理意义上的制度化背景并无直接联系。恰恰相反,西方一些民俗节日的法定化程序确立,并不是基于“拯救”和复兴的被动考虑,而是一种制度化的顺应与循从。某些民俗专家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过多投向节日法定化这一带有强制意味的应景“拔节”路径,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和功利的文化心理作祟。 其实一些西方舶来节日在中国民间如此盛行,除了受惠于其较强大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有着定位清晰、指向鲜明、含蕴隽永的节日文化内涵,其传达的是较直观、质朴、浓郁的人文、情感讯息,所以很容易便击中并“俘获”受众那颗由柔软的人性因子打造的心灵。反观我国的一些传统民俗节日,要么主题太过严肃而宏阔,要么失之空泛而游离,以即将到来的“七夕”节为例,按照意蕴和指向分类,它本应是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神话故事给了它丰厚的背景营造可能,但是很遗憾,中国文化传统中过于注重境界和美学经营的沉淀性因素,有意无意将其导向了虚渺、超脱和纯艺术性的方向,换句话说,它更像一个用来神交目游的美学读本,而非可以深拥低吟的情感之树。 如是观之,“七夕节”的复兴和深入人心,决不是靠纳入法定化程序便能一蹴而就的,它甚至不是一个靠业内学者们围炉而坐,以学术化研究方式进行治病把脉的理论话题,民俗的精神之魂在民间,在民意洪流之中,它理应回归到大众层面的务实考量,而非是轮回式上演的小众化、精英化的学术务虚茶话会。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