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医疗服务体系应走向社会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16:47 中国新闻周刊 | |||||||||
本刊已经指出,人们看不起病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十几年来的“医疗福利制度改革”,使得大量城镇人口的福利保障水平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保障,而农民和新市民也享受不到国家医疗福利。 但是,民众看不起病还有另一个原因,即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
而目前,9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公立医院。因此,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可以说,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涨的“祸首”就是公立医院。 明乎此,则当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提出应总结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应停止市场化、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时候,人们似有必要保持某种怀疑。 医疗服务尽管是公益性的,但在既定资源的约束下,公益服务的供应也应当讲求效率。过去若干年的事实已经证明,目前的公立医院是效率不高的。经济学理论可以证明,纯粹的公立医院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只不过在医疗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的时代,人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当初决策者之所以进行医疗制度改革,正是因为财政无法承担公立医疗机构低效率运行之累。 但改革方向却存在重大偏差。一个偏差是政府推卸民众医疗福利的负担,另一个偏差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指向了商业化,而非市场化。 商业化跟市场化不是一回事。 “商业化”是指公立医疗机构引入赢利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运行目标明确地转向追求利润;而“市场化”是指开放市场,监管机构将原来由国有资本垄断的市场,向民营资本或外资开放。按照这样的定义,近些年来医疗服务体系的市场化进展极为有限,真正突飞猛进的是公立医院转向商业化运营。 由于政府减少了对公立医院的行政事业拨款,医院不得不自行筹措资金。为此,医院以追逐利润为其主要目标,主要经营策略,就是借助垄断地位抬高药品与服务的价格。恰在此时,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自费看病,于是,整个社会就产生了一种看不起病的强烈感觉。 那么,下一步如何改革?我们认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不是国家化,也不完全是市场化,更不应该是商业化。正确的方向应该是社会化。 社会化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社会化强调医疗服务的社会性,也即公益性。但公益性服务未必一定得由政府提供。社会自身就可以为自己提供公益性服务。这种提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公益慈善性医疗机构。比如,国际狮子会已在中国设立分会。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政府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会有一些民间慈善机构创办公益性医院,为某些群体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西方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医院,都是由宗教组织设立或由私人捐助设立的。问题在于,目前政府对于民间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尚限制多多。 社会化的另一种提供方式,当然是市场化,即私人、民营企业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以及部分公立医院改制成为民营医院。除了鼓励社会资本开设普通医疗机构之外,政府应当鼓励医生个人或合伙在城市、乡村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为民众提供家门口的基本医疗服务。 目前的问题是,卫生部门同时又是公立医院的主管部门,则它对私营医院的监管,就很难说是中立的、公平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民营医院不可能获得宽松的发展环境。卫生部长高强最近就指出,卫生部门将公立医院定为非营利性,享受政府补贴和免税政策,而对服务收费又失于监管;将民营医院定为营利性,照章缴税,又不给补贴,这使民营医院难以与公立医院开展公平竞争。 因此,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必定要伴随着医疗服务监管制度的再造。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将公立医院从卫生部门中剥离出来,交给新成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这样的管理架构值得推广,它有助于形成一种更为合理的医疗服务监管模式――卫生部门较为超脱,可在公立医院与私营医院之间公平地监管。 其二,除了上述慈善公益性及私营赢利性医院之外,政府当然需要保留部分公立医院。但是,这些医院目前实行的政府化的管理模式,也应当进行社会化改造。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来,政府投入仅占医院总收入的8%左右,其余收入均来自向公众收费,因而公众有理由、有权力对这些收入予以控制,以保证这些医院高效率地使用这些资金,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因此,公立医院应当由公众参与管理。 可考虑的一种方法是:为目前的公立医院设立一个社会化的控制机制,也即,每家医院设立一个理事会,其成员应包括其所服务社会的普通民众代表、律师或学者,由他们对医院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遴选医院管理层。 推荐: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