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职工为上岗离婚是个人道德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09:32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何三畏 8月17日《燕赵都市报》消息,华北油田出台了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新“政策”,规定双职工都“买断工龄”的,只有一方可以重新上岗,但离婚后的下岗职工可以上岗。于是有人为了获得夫妻双双都上岗的机会,便“突击办理”离婚手续。
这个新闻在第二天就引起了很多的评论,这些惊人一致的评论以其富有同情和悲悯的心灵迅速触摸到当事人一言难尽的甘苦,令人感动。我的意见刚好相反:这是我们所能发现的比较有人情味的一条“政策”。考虑到离婚的失业者可能相对更加弱势,生活更加悲苦,可能很小的折腾都再也经受不住了。 可是,既然你们夫妻俩已经可以有一人上岗了,为什么要离了婚去争夺比你更困难的人的利益呢?要知道,在一个工作机会有限的小范围里,你上岗了,就意味着少一个别人的机会。你为上岗而“假离婚”,就意味着你以不诚实的方式占有了别人的利益。显然,假离婚而上岗的选择是不道德的。如果硬要说“侮辱”的话,也可以说是“自取其辱”,至少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但以我的生活经验,我相信“离了吗”这样的“俏皮话”在一个厂区可以流行开来,没有人会以为不光彩的。我们的新闻常常隐去重要背景,例如这里没有告诉我们有多少人,占多大比例的夫妻做了“离婚上岗”的选择,使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如果按新闻传达的模糊信息,应该是“很多”。设想“很多”人在趋利的同时,不考虑离婚的成本,伤害工友以及对家庭成员的不良示范的道德成本,奋勇甩掉婚姻直奔工作而去,那真是壮观极了,也可悲极了。 往宽里说,有些人对于一项社会管理,一般不去考虑它是合理不合理,首先是想办法以自己的方式去钻空子,能钻到一点空子占到一点小便宜,不仅自己觉得荣幸,别人也发自内心地认为你能干。这只能说明大家对他所属的团体没有荣誉感,没有认同感,说明这样的团体没有凝聚力,没有崩溃只能是因为外在的约束力。但应该意识到,在越小的团体里出现这种小气候,道德问题的成分越严重。例如,我们把这个就业的困境放在十来个彼此认识的熟人圈,那就不能友好地问候对方“离了吗”,而只能打起来。事实上我们经常为分配紧缺资源“打起来”。 我们的缺点是,不讲个人担当,危难时刻各显身手,其中包括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包括为求自保率先攻击别人。但任何一个共同体的个人都需要确立个人利益的边界,需要个人担当,个人利益恶性膨胀,没有个人担当则意味着这个团体没有生命力。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为了争夺有限的工作机会,甚至不惜争先恐后地拆散最为基本的生存单元——家庭或婚姻,这已经相当可怕了。 当然,在工作机会面前有人选择假离婚是符合现实逻辑的。只是必须承认,这主要应当归结为个人道德问题,而不应该是“制度”或“政策”逼的。回到这件事情引起的社会舆论来说,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我们的社会心理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刺激,这么容易受伤害。当然,我承认这也是有合理的原因的,作为知识分子对弱者生存处境的体察,我对此有充分的理解,或者说我可能受同样的刺激,有同样的敏感,有同样敏感的自尊。我还想到,做这样的批评的,都是我可以引为朋友的良心之士,也应该是中正平和之士。但我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敏感而脆弱。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连这样“人性化”的“政策”和“制度”都不被认同,那还有什么想头?同时,这是什么样的认同度?如果社会一定需要认同度的话。 (作者系《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