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都市报:个税改革应谨慎 总体税负不宜增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09:32 南方都市报

  社论

  近几年来,各界一直热议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这次个税改革将有哪些具体内容,应当以什么作为改革的原则?

  在近几年围绕着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议论中,公众最关心的是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该怎样调整。人们普遍的看法是,800元的免征额太低了,它使得大量收入相当低的人也必须缴纳税金,因此,这个标准应当予以调高。公众还关心一个问题,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是否应当考虑到个人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负担?

  另一方面,政府和部分财政税收专家主要谈论的是,如何提高征管水平,如何将更多的个人收入纳入到征税税基中,如何扩大个人所得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如,专家们普遍建议采用综合税制,认为这既可以反映纳税人的综合纳税能力,又能拓宽税基,减少个人的避税行为,增加政府收入。

  对于同一个改革,关注点如此不同,是完全正常的。个人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考虑此前多项改革目前陷入困境的教训,此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理应非常审慎,平衡纳税人的意愿及政府的目标。而在目前的税制下,特别有理由强调,政府多尊重纳税人的意愿,考虑如何降低纳税人的负担。

  目前的税制,总的倾向是有利于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1994年,政府所征收到的个人所得税是72.48亿元,占税收总额1.6%;2004年,达到1737.0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上升为6.75%。是同期增长最快的税种,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从另一个角度看,1994年以来全国个人所得税年平均增幅高达48%,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7%-8%的增长率。这意味着,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实际上是大大加重了。再加上个人所得税内在的征管缺陷,这些负担大部分加在中低收入者肩上。

  个人所得税如此之高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还有专家论证说,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全国税收的7%,远远低于其他低收入国家,印度早在1992年就达到了7.68%,而发达国家平均为30%。因此,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离开对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讨论而简单地从技术角度谈论税收潜力是不负责任的。近些年来,政府已经通过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高速增长,获得了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那么,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显著增加之前,就不应当继续追求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的快速增长。相反,正确的原则是,在大体确定一个合理的国民总体税负比例之后,随着某几种税种的收入稳定而快速地增加,可以考虑降低国民在另一些税种上的税负。

  在可预见的未来,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因此,本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就应以不增加居民的个人所得税总体税负为原则,甚至可以适度降低此一税负水平。

  降低总体税负的办法有两条:可以调低最高边际税率。目前我国最高边际税率为45%(边际税率指应课税收入内最后一笔款项的税率),从国际上看,采用这么高税率的国家非常罕见。而税率越高,个人逃税的动机越强,也就没有实际价值。而且,边际税率过高会影响人们创业和投资的积极性,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两者是迫切需要的。

  另一个办法当然就是降低免征额,增加税前扣除项目。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征求意见的草稿中,提出了1200元和1500元两种免征额方案。多数专家认可1200元。然而,目前有些城市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这个水平,因此,这个水平是不合理的,应当确定在现有地方最高免征额之上,而且最好给各地方较大浮动范围。

  但这方面更合理的办法是对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实行指数化控制。通常情况下,收入的增长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因此,确立指数化管理有利于控制低收入人群的税负。而免征额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化而适时自动调整,也避免了现在个人所得税的尴尬:800元已经成为一个低收入水准,却仍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前扣除项目也应予以扩充。尽管目前城市家庭缩小,但有收入人群的家庭支出却似乎呈现出上涨趋势。很多人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等大头费用,以前是由政府承担的,现在,这些费用转由个人承担,那么,政府就得将这笔钱留给个人。同时,纳税者的家庭赡养、抚育负担、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保险金等项目,都应考虑在税前扣除。这样可以给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一点人情味。税收收入对政府诚然重要,但通过制度设计,让人民对一种税收不会生出反感之情,恐怕更为重要。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