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锻造新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3:58 南风窗

  [策划人语]

  “新希望工程”是自以为是的我,在去年春天把“希望工程”的盛名,移花接木到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实验,传 递出我对它以“人的教育”对抗“教育异化”的价值判断。在“希望工程”暂告结束的今天,我理解的新教育实验,俨然是“ 希望工程”的升级产品,它关心的不是为失学儿童找回书包,而是避免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堕落成爱因斯坦所憎恶的
“技术狗” 。

  既然新教育实验,是中断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的复兴,那么续接同样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公民教育,就是情理中事。 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发现公民教育的印记,我抱怨“新希望工程”还缺一半。

  今年7月10日,我惊觉朱永新们缝合了“新希望工程”的另一半。新教育实验“成都年会”上,他们展示了“新公 民教育”校本教材。如果没有意外,9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将有千百名小学生,拿到专门为他们编写的公民读本。他们当然 不晓得,在中国大陆的课堂上讲授公民课,70年来还是头一回。

  “成都年会”上,我听说一个叫关澜的中学历史教员,早在2003年底就编写了第一本面对中小学的《公民常识》 。8月13日,我飞到包头,见识了一个42岁的中学女教师矢志公民教育的坎坷心路。她就像一个群体的缩影,让我知道一 拨致力于公民教育的人士,曾经做着怎样的努力。

  离开包头,我找到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者。4年前,他们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官方性质的公民研究中心。 3个月前,教育部官员前往中原,“揭”了官方意义上的“牌”。

  丰富的细节勾勒出一条简明的趋势曲线:仰赖于民间社会战战兢兢的努力,中国官方已对公民教育表现出积极的姿态 。“新希望工程”欠缺的另一半,有望迅速弥合。

  公民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教育。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但我们的教育,仅仅披上了一件素 质教育的外衣,我们反思了20年,才将公民教育从历史的海洋中打捞出来。虽然“新希望工程”的拥趸们,给公民教育戴上 了一顶“新”帽子,他们也承认,他们要讲解的还是政府的权力、公民的权利、公民与日常所说的“老百姓”有何区别,一切 都是1930年代中小学公民课上的“老一套”。

  我固执地认为,尽管我们的教育体系已放置到“后WTO”的语境下,多年没有变化的志在培育公民人格的“老一套 ”并不过时,以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写就的公民精神,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普世价值。

  去年以来,“公民教育”或“新公民教育”,渐渐见诸报端。地方要员的讲话,红头文件的下发,走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似乎懂得了公民教育的紧要。然而,综观那些自编自导的公民读本,关乎法治时代精神规则的公民教育微乎其微。不客气 地说,所谓的公民读本,往往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中华三德歌。要不,就勾兑成政治教育,或者

传统文化教育。任何不怀偏见的 人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并不美丽的误会。

  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回事。使受教育者接受某一意识形态,成为忠诚的革命者,是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的产 物。过去有过去的道理,当下,伴随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顺应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的要求,于传统的思想政治 教育之外,扩充现代公民教育乃大势所趋。

  熟悉德国民主历程的人们大概知道,

二战后的德国,初建的民主赢得的支持率并不高,30年后的民调显示,90% 的人对民主表示支持。亨廷顿说,发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登上了政治前台。设若我们不否认全 球视野中的历史经验会重复应验,对于新公民教育,对于锻造新公民的努力,除了迎合并为之鼓吹,我们恐怕再也找不到更为 正确的态度。章敬平

  相关专题:南风窗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