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拿什么来捍卫我们的地域形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5:42 大众网-大众日报 | |||||||||
作者:邓海建 据《新闻晨报》9月1日报道,面对长久以来某些地方对“河南人负面形象”的片面夸大问题,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分析其中的原因:“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说到底还是个穷的问题。”
从备受诟病的“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横幅,到招工时“某某的留下、某某的走人”的残酷,对于河南人来说,妖魔化的地域形象已经成了不容绕道的劫难。卢梭在《忏悔录》里感叹:“任何一种事物,无论它粗鄙还是高贵,如果被演变成一种仇恨的公共形态,往往也就失去了公平与公理。”王全书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河南形象。当河南人开始直面“穷”这个根源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拿什么来捍卫我们的“地域形象”? 首先得靠积极有力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引导”。“地域形象”在本质上更似一种“文化形象”,是由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类心理活动引发的一种舆论倾向。比如面对地域歧视,学者喜欢教育我们通过公民权利领域的司法介入来回应,纵使能对逾越底线的歧视行为治罪,但要彻底改变这种已渗入社会心理的歧视心态,法律怕是鞭长莫及。所以,树立良好的地域形象需要积极有效的文化沟通与对话。曾在网络和社会上流行一时的评书式的音乐作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传扬东北地域特质的一个经典个例。 当然,“穷”是个大问题。地域形象的背后就是经济形象。以“经济分析”来研究“非经济问题”而著称的贝克尔认为,“雇主歧视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爱好——因为沉湎于这种爱好的雇主提高了营业成本”。所以振兴河南也好振兴任何地域经济也罢,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兼容的体制来迎头赶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痛定思痛”,譬如河南优秀工商企业能不能承载起河南标签的作用……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巴黎人称拉斯蒂涅为“外省人”,但现在的巴黎人再这样称谓一个外来青年,免不了要被投诉——可见制度设计对于地域形象的匡正也很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小到村庄,大到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域形象,就要真正与时俱进、与日俱新。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