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从伊拉克踩踏事件看我国公共安全隐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9:18 新京报 | |||||||||
作者:庄礼伟 一句“有人体炸弹!”的谣言,是近日伊拉克踩踏事件的直接起因。在底格里斯河的这座桥上,触目惊心地布满了逃难者和死难者的拖鞋。这个被反复播送的电视画面,清晰诠释着什么叫生灵涂炭,而每双拖鞋上面,似乎都附着一个惨死者的冤魂。
这一惨痛人祸,因一句“有人体炸弹!”而起,说明伊拉克人多半还是害怕人体炸弹、害怕恐怖袭击的,以致对谎言不能不信以为真,进而发足狂奔,彼此推挤踩踏。这场惨痛人祸的直接、间接责任者有哪些人、哪些方面,终究会有公论。我只是惶惶然想到,我们能否防止这样的踩踏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乃至牵涉到我们的亲人、我们自己? 近年来,在娱乐场所、工厂、学校、公园、商场等公共场所,由于各种起因而导致的踩踏拥堵致死致伤事件,陆续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成为公共安全事故的一种类型。我不知道这些事件的披露,有没有引起相关部门和普通公众的足够重视,一般情况下,出门在外,我对车站、酒店、商场、交通工具等场所的安全疏散可能性,有时候会稍稍留意,但更多时候是忘乎所以——这些事情应当让拥有权力和资源的“有关部门”去伤脑筋才是。 直到今年8月某一天,站在北京站出站通道的拥挤人群中时,我才确实产生了一点恐惧感。出口处的几个关栅在查验车票,我前面是慢慢蠕动的拥挤人群,身后是源源不断涌来的乘客,左右则是墙和紧闭的门。从走进地下通道排队,到蠕动着走出关栅,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足足有15分钟。其实,我也蛮担心那几位检票员怎么受得了因人群拥堵而产生的污浊空气。那时候有一刻我在想,如果人群中某位烟客不慎烧着了自己的衣服,而旁边一个小混混呐一声喊说“有人要搞爆炸”!届时将会发生何种情形? 关于如何加快北京站旅客出口处的“通关”速度,如何备足出口处的疏散预案,是以旅客为本,还是查补车票优先,如何两全其美,这是北京站应当有所考虑的。同理,对所有因行政规制而造成的在狭窄通道、狭窄场所内的人群拥堵,各地、各有关部门都应当考虑这些行政规制可能蕴含的人命代价。其实,两全其美的措施是不难找到的。 在行政规制和人命之间,人命应当始终是第一位的。我在污浊的空气中蠕动了15分钟,看到一位检票员微笑着揪出了一对需要补小孩票的母子,我想,这大概就是检票员忍受着污浊空气,辛勤劳动而期待获得的补偿吧。但无论如何,逢着旅客“出关”高峰期,快速疏散旅客应当是摆在第一位的。 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的特大火灾惨剧,一句“让领导先走”!让我们知道克拉玛依市的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还是懂得一些快速通关、快速疏散办法的。领导先走,小学生后走,有秩序撤离,这可能也算是一种“疏散预案”吧。可是猛火无情,孩子死了280多人!面对种种公共安全惨痛教训,我们整个社会都应当警醒起来: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的生命是无价的,对于包括快速、有序疏散密集人群等等在内的公共安全机制,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仔细地查缺补漏、严格把关。 推荐:巴格达发生严重踩踏事故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