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又一次华丽转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8:34 新民周刊 | |||||||||
撰稿/陈统奎 杨玉良笑着,有些尴尬。 上海电视大学学习广场一层演讲厅内,主席台上下的人都注视着他,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管科研与产业的复旦大学副校长站在主席台中央,左顾右盼
很快,他向主持人提议由主办方派一位代表来领走他手中的奖杯。现场观众为他的机智发出会意的笑声,只见主办方秘书处的一位女孩匆匆走上主席台,看见记者要拍照,急忙把身上的背包取下来。 杨玉良颁发的是当天最高的奖项——银奖,在金奖空缺的情况下。6万元面额的支票让在场不少参赛者羡慕不已,而获奖者却缺席了。在评委和主办方发言阶段,获奖者终于被召来了。主持人再次安排颁奖仪式,杨玉良再度出场,把奖杯和支票颁给获奖者。 “梅开二度”的颁奖仪式给现场渲染了诙谐气氛。这是9月15日阳光午后,“百年复旦,知识杨浦”创业计划大赛颁奖典礼暨创业投资论坛。 创业型大学之梦 就是杨玉良,坐在那个半个小时之前曾经发生戏剧性场面的主席台上,作“大学与创业”的主题发言,将近12分钟的发言,杨玉良为复旦描绘了一幅崭新图景——创业型大学。 让一些现场的复旦人惊奇的是,他们这位副校长年内在不少场合还不厌其烦地谈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现在却表现出对“创业型大学”的无限憧憬,他们认为这并不是杨校长“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而是他本人对复旦未来走向的一种期许。 “如果复旦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现在大家提出来的概念,就是创业型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复旦最好的榜样。”杨玉良似乎并不担心把话挑明。 虽然杨玉良认为“创业型大学”这个提法“名字可能不是最好听”,但是这将是大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至今,世界范围内,大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革命:第一次是从教学型大学走向研究型大学,第二次是从研究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 1806年,德国洪堡大学首次将“研究”引入大学,点燃了第一次学术革命的火炬,大学开始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提倡为真理性知识而进行研究。 第二次学术革命则是指过去20年来研究型大学的“性格”变化:除了教学和科研,还承担起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创业”成为大学一项新的学术任务。这一切导致创业型科学(Entrepreneurial Science)和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创生。 “你看世界一流大学中,创业型大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斯坦福和MIT麻省理工学院。”杨玉良随口报出一连串MIT的数字,“美国波士顿银行1997年时调查,MIT的学生和教师在全球创业的企业有4000多家,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10万,创造了那么大的就业机会,大家就可以想见它对全球经济的推动有多大。一年销售额达到了2320亿美元,创造了1160亿美元的GDP,超过整个泰国的GDP。” 美国西北大学科技园的罗纳德·C.吉赛克在《科技园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中说:“如果没有三角科技园,北卡罗来纳能拥有今天这样高的生活水准吗﹖如果没有斯坦福科技园在加州南部集聚一批技术型公司,能有硅谷吗﹖也许有,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大学的研究推动开发的作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即使没有停滞,也会缓慢得多。” 杨玉良十分津津乐道的,其实就是“大学的推动力”这六个字。德国《明镜》周刊1997年1月6日曾发表题为“这里创造未来”的文章,其中写道:“MIT是美国最富创造力的发明家大学……研究人员与工业生产之间没有隔阂。激励MIT全校师生不断向前的是由学术抱负、先锋精神和企业家欲望浑然一体的校风。” “如果复旦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可以改变全人类生活方式的科研成果,又要有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推动方式”,杨玉良说来雄心勃勃,“当我们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复旦大学的一个举动,可能改变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改变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 地方政府共舞 随着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临近,有一个口号越来越响亮——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简称为“三区联动”。三区指的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 “以大学校区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资源在公共社区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环境和氛围,把杨浦区建设成智慧的港湾、科研的重镇,形成上海的中央智力区(CID)。”这是上海市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对“三区联动”的精辟解读。 虽然“三区联动”由政府主导,但复旦并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将此视为大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复旦要想成为创业型大学,大学和企业界、政府就必须密切结合,展开互动。”杨玉良说. 在杨玉良看来,要做好“三区联动”这篇文章,复旦一方面是要把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引入大学,营造创新创业的大学气氛。比如,MIT的学生每周要花12到15小时在“工业合作计划”中的“本科生研究项目”中从事研究工作,尽管成功率未必很高,却能培养企业家精神,积累创业经验。 另一方面,复旦将主动出击,密切与区政府,包括上海市政府的合作。上世纪20年代,如今鼎鼎大名的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谁也没有想到,在出租了7.5%面积的校园用地给工业园区后,创业氛围萌生勃发,它一举成为推动全球IT产业发展的“心脏”,如今已经跻身于美国大学排行榜三甲之列。杨玉良认为,“三区联动”是复旦走向创业型大学的一个切入口。 现在,复旦周围已经存在包括复旦大学科技园在内的6个科技园,“三区联动”之公共社区——创智天地第一期项目也将作为复旦百年校庆的献礼工程面世。 “创智天地”被喻为上海的“城中硅谷”,它占地84公顷,是位于江湾体育场与复旦大学之间的一个庞大项目。“创智天地”为智慧型的创业者,科技人士提供生活、工作空间,包括中心区(提供办公、商业、研发、学习、休闲及文化设施)、生活工作区(提供住宅、办公、零售、休闲及娱乐设施的多功能小区)和高科技园区(着重推动研发)三大板块。预计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由杨浦区政府和瑞安集团共同规划、投资建设,整个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创智天地”计划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全面建成。 3年前,香港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吴家玮与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谈到上海,两人都分明感到,这座城市将来的发展必须依靠知识经济。吴家玮曾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对加州硅谷的运行模式了然于胸。他与罗康瑞商量,不妨建议上海参照旧金山硅谷和巴黎“左岸”这类非常流行的“生活工作社区”,也来规划和建设一个创业创智平台。 “创智天地”的概念与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9月13日,罗康瑞已经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上描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创智天地”的工作生活区,一条林阴大道将直通复旦大学,路边随处可见露天咖啡吧和茶座,来自周边地区的科技人员、艺术家、大学生、教授可以在路边随意闲谈,“擦出火花,擦出创意”。 这条新辟的智康路很容易让人浮想连翩,想到MIT与风云际会的128号公路,想到斯坦福与智慧激荡的沙山路。 罗康瑞勾画的蓝图里,在“创智天地”工作和生活的,将是年轻的知识科技人士,“工作着生活,生活着工作”,在生活工作中寻找灵感。卧室的楼下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客厅里的电脑也许在运行着一个正在调试的程序,门铃响起,说不定是风险投资的“天使”登门拜访。 “‘三区联动’不仅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完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把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向社区辐射推广,同时要把创业型企业的创业精神和思想,融合到大学教学中去。”杨玉良如此理解“三区联动”的内涵,对地方政府“在大学周边营造一批知识型社区和人文街区”的诉求十分赞同。 创业进行时 姚跃光看上去有点疲倦,但依然掩饰不住获奖后的欣喜。从主席台上走下来,姚跃光与队友们一起分享透明的水晶奖杯。 “姚团队”的参赛项目——“幼儿园多媒体终端”,最终从“百年复旦,知识杨浦”创业计划大赛总共404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7个获奖项目的创业团队之列。 姚跃光打开背包,像塞书一样把奖杯塞到背包里,透露出目前的身份:这是一位刚刚出来创业的“学生哥”。 今年4月,3名28岁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在复旦科技园区租了一个8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开起了一家集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以及信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公司,“为幼儿园及幼儿家长提供增值服务”。姚跃光本科物理系毕业后在Epson深圳公司担任过两年项目经理,目前是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同伴王向安的背景是本科计算机专业,曾任UT斯达康公司软件工程师,目前负责公司技术研发和产品规划。赵鹏洲的背景是信息管理学本科毕业,曾任Intel(中国)运营分析师,目前负责公司运营和公关。 用姚跃光自己的话来说,公司目前处于拓展期,“像父母养孩子一样,看着它慢慢长大是一种感动。”3个人都是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再考回复旦读研究生,有一些积蓄,目前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因为“公司还处在烧钱阶段”。6月,姚团队入驻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刚刚过去的8月,“姚团队”荣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重点资助。 在这次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对姚跃光3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在颁奖结束后的创业投资论坛上,杨浦区副区长马杰富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主题演讲,是说给姚跃光们的:“创新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高风险的事业需要一群敢于‘吃螃蟹’的创业者和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的风险投资者不畏失败,敢于尝试,敢于前行。” 1930年代,一位名叫密勒的驻沪外交官写过一本书:《上海——冒险家的乐园》。那时,“一大批才智非凡的贫民,当他们来到上海的时候也许身无分文,但经过一些年奋斗之后,就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滩的巨富或头面人物。” 上海并不缺乏创业和冒险精神的传统,用姚跃光的心得体会来说就是——知易行难。“有创业想法的人很多,但是最终走上创业道路的还是少数。”导师司春林对姚跃光的创业精神深表赞赏,“创业者一定要有激情,一定要有梦想,既要有梦想成真的愿望,又要有思想准备:创业失败的可能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 司春林是“百年复旦,知识杨浦”创业计划大赛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的头衔使他得以整合政府、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的资源,顺利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比赛。然而司春林的很多设想并未实现,“面向全社会,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融资的平台,为风险投资家和企业提供项目的平台”的比赛宗旨,以及“让投资者挑选,让市场评判”评判标准都展示出与著名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不一样的气质,但是“知易行难”。 虽然大赛的评委就是直接的风险投资者,在决赛阶段主办方甚至要求参赛者在10分钟之内说服风险投资者掏腰包,但是很多项目的参赛者做了10分钟推介,风险投资者还是不知所云,而参赛者却在会场外抱怨主办方给的时间太少了。在司春林看来,成功的推销就是要几句话就能让风险投资者怦然心动。 国外不少类似的创业大赛是由学生自己主办的,创业团队展示他们的创业计划,风险投资者像赶节日一样,一年一度光临,形成创业者和投资者共舞的场景,“那才是创业天堂,创业者的乐园”。然而,中国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往往流于“为比赛而比赛”,司春林决定改变这一现状,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策划,“参考国外的模式,让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竞赛实现融资的目的”。 让伯乐相中千里马,让千里马找到伯乐。司春林希望一届一届地把这项带有实际创业性质的比赛举办下去,成为推动“三区联动”的切实行动。同时,面对杨玉良副校长提出的“创业型大学”概念,司春林认为文理综合的复旦应该走服务型创业的道路,同样鼓励文科生创业,开广告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等,提供知识服务。 这或许是复旦走向创业型大学的一个方向。在不少媒体纷纷渲染复旦“教授总裁”的同时,杨玉良副校长在公开场合谈论的“创业型大学”美好图景,确实给人无限遐想。复旦会成为全球瞩目的“创业型大学”吗?答案应该不会等到复旦200周年校庆时才揭晓。-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