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院士增选处在风口浪尖考验中国学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15:31 新民周刊
院士增选处在风口浪尖考验中国学界(组图)

路甬祥表示,社会对院士制度评议是正常现象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院士增选处在风口浪尖考验中国学界(组图)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


院士增选处在风口浪尖考验中国学界(组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舫


  撰稿/贺莉丹(记者)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表示,2006年春天将邀请全球若干院士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科学院参加关于院士制度建设的研讨会,为科学院提供多样化的参考。

  院士制度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在北京
公布。50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达到70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达到707人。

  今年院士增选显得分外谨慎,两院新增院士人数均创历史新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舫说:“因为我们设置了更高的人数限制门槛。”他表示,院士增选坚持了宁缺毋滥、高度重视科学道德的原则。

  不看出身看表现

  根据记者此前不完全统计,在今年的中国工程院公布的42名工程管理学部有效候选人的名单中,高官云集,有29名官员和企业家,占了总人数的69%。

  外界关注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增选尘埃落定,中国石油

化工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王基铭、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沈荣骏3人当选工程管理学部院士,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谢企华等5人与院士桂冠失之交臂。

  12月13日,在回答《新民周刊》记者提问时,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中国工程院对遴选的院士候选人是‘不看出身看表现’,不是‘唯成分论’,不是对企业家或官员就特别优待或特别排斥。”

  80岁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刘源张告诉《新民周刊》,在各界的舆论压力下,此次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增选很慎重,院士们也非常珍惜手中的投票权。

  12月13日,每位记者都拿到了中国工程院发给新当选院士和新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的两封公开信,给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八条共勉”历历在目。中国科学院也准备了一份当选院士的资料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表示,从2003年院士增选工作开始,针对当时社会上对院士期望值比较高、炒作比较多的情况,工程院给新当选的院士和新当选院士所在单位就分别发过一封信,而今年是首次把这两封信提供给媒体。“我们发信的宗旨是要使每个院士认识到他今天取得的这个成就来自于国家和人民的培养、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单位的帮助,工程不是个人成就,很多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希望院士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希望院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奖励后进、帮助中青年人成长,自己还继续勤勤恳恳做专业工作,千万不要变成‘社会活动家’,我们不希望工程院院士什么事都参加,院士是对他所在专业做出贡献的一个评价,我们也希望他们完全不参与商业炒作和广告。”

  12月中旬媒体竞相报道的“周光召事件”成为两院院士增选的核心话题。据媒体报道,周光召院士称,目前很多院士都七八十岁了,当上院士后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成绩。

  关于对一些院士徒有虚名的批评,徐匡迪表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里,一半以上是我们工程院院士(取得的),神六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是工程院的院士,做出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先生也是工程院院士,尽管他年事已高,70多岁了,还在第一线,每年到稻田里工作时间超过7个月。这次我们评选的院士很多都是在第一线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的,我们除了12%的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不在第一线工作以外,80%以上的院士都还是在教学、科研、工程和技术创新的第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希望他们身体健康,继续为祖国做出成绩。”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12月16日下午就院士争议专门作了将近半小时的发言,他指出,中国的确有些地方给了院士比较高的待遇、津贴和研究经费,这表示地方政府对科学的重视,但科学院学部并不赞成给予院士过高的待遇。“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院士是科学之子、人民之子,希望全社会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院士称号,希望院士正确对待自我,当选院士只表示在本领域中做过比较卓越的创新贡献,他应该要承担更多的培养人的责任,在学术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路甬祥表示,社会对院士制度评议是正常现象,中国科学院学部会正确对待社会评议,吸收中肯合理的意见,作为推动院士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据路甬祥透露,中国科学院2006年春天将邀请全球若干院士制度比较完备的国家科学院参加关于院士制度建设的研讨会,为科学院提供多样化的参考。

   制度改革已成共识

  在中国院士制度创立的50年中,院士人数增加了10倍。长期以来,院士是终身荣誉,也享受社会公认的“副部级待遇”,而关于院士科研创新能力的质疑愈演愈烈。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度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从1998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2000年的同类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再次下滑,由第25位降至第28位。

  对于增选结果,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新语丝网站负责人)表示:“不少新一届的当选院士是‘回炉’候选人,前一届竞选过了没选上,难道两年的时间就足以使其学术成就有了大的改观?恐怕是因为这一届没了竞争对手才选上的。”方舟子建议,要改变这种“滥竽充数”的状况,可以延长院士选举的周期,比如改为每五年选一次;或者干脆向某些国家的科学院学习,对院士采取定员制度,一旦满员就不再选,只有在老院士去世或退休,空出位置后再补选。

  此前,两院不少院士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应该对中国院士制度进行必要改革。“院士制度本身,正像所有的制度一样,都需要不断完善,都需要不断改进,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评选制度就和我们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人才的招聘制度、干部的任命制度等都有类似的地方,不可能100%合理、100%公平、100%选的都是非常合适的人,但是这和彻底否定这个制度是两个概念。”徐匡迪说,他告诫广大院士:“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是这个领域的顶峰,科学没有顶峰,科学是要永远进步的,永远是后浪推前浪。”

  徐匡迪开玩笑说自己这代人被“文革”耽误了10年:“先是挨批斗,后来去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种地,我还做过厨子、杀过猪。”而现在的年轻人受完教育后就开始从事专业工作,“10年、20年以后,中国工程院将会有‘文革’以后进大学、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才能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院士,而‘文革’以前的基本都将进入资深院士的行列。以后工程院的规模还会扩大,我们现在是704名院士,今后我们可能有1000名院士,现在我们75%的二级学科有院士,今后这个比例会变成80%甚至90%,学科覆盖面会更广,院士们对国家的贡献逐渐会增多。”徐匡迪说。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