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中的单位拉票现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7:5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院士增选,单位“活动” 早在今年9月下旬,两院院士增选进入评审阶段之际,中国工程院师昌绪院士就在媒体发声,称“院士增选考验中国科学界”,使得如何保证院士增选质量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两项新规定被外界关注:其一是启动了“提名院士问责制”,要求提名同一个候选人的3位院士必须与被提名人所报学部相同,提名方为有效;其二是进入第二轮评审的院士候选人,都要到评选会场进行答辩。 每年院士增选时,院士候选人所在的单位到处“活动”已成惯例。一家全国性科技类报纸的编辑称,来自科学家的宣传费成为该报广告收入中新的增长点。对地方省市来说,院士成为一种“资源”,有的省份和部门大举庆祝所谓新院士当选,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在新院士的名单尚未有定论,各省争相报道所在地区出了几名有效候选人的比比皆是。 “因为是‘最高’,所以各地区、各部门都强烈要求在院士上实现‘零的突破’,这样的院士评选均是内耗严重、成本极大的运动,并且评上的院士也有不少难以令人信服;国家高级公务员担任院士更是有违游戏规则。”学者顾海兵分析。 就《新民周刊》接触到的部分两院院士,几乎每名院士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此类情况,院士们反映的候选人的活动方式花样百出,例如,想方设法找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的家里,候选人单位给秦伯益院士送去一堆“加深印象”的材料,邀请胡启恒院士参加突出某位院士候选人的工作成绩“汇报会”。 何祚庥坦言,每逢两院院士增选期间,拉票“很厉害”,最突出是院士候选人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领导亲自拉票,上门拜访、“写条子”等方法用尽,甚至某地方领导给参加评选的院士打招呼,说该地区是落后地区,要求他们照顾,为本地区争取名额。“参选院士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现在科研单位、高校、省里领导,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出面活动。在何祚庥看来,一些官员把院士看成了自己的“政绩”;同时,因为院士在其所在领域很有权威性,也容易拿到国家科研重点基金和科研资源。 胡启恒院士认为,出现单位到处“活动”的情况关键原因在于社会已经将院士“神化”了:“每个单位的领导都希望把自己的单位搞得更好,搞得更好没有院士怎么行呢?既然院士被神化了,各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单位多出一些院士,就要向有投票权的院士介绍、推荐优秀的人,这些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意识到这是不公正的,因为如果有的单位这样做,有的单位没有这样做,没有这样做的单位机会就少了,而且会产生其他后果。” 何祚庥则说:“谁对我公关,第一是无效,第二是我会举报。我经常得罪人,但也有很多人喜欢我,加上我比较公道,所以更加有些人希望有我支持。”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