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休闲指数63.5 调查结果反映五大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20:33 《小康》杂志 | |||||||||
2005年11月至12月间,由《小康》杂志社与有关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对我国“休闲小康指数”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经调查组专家对收集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并参照有关部门的测量数据,得出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63.5分。调查发现,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增多,但在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上还需要继续培育。 策划/《小康》编辑部 执行/《小康》研究部
休闲在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指出,“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文/《小康》记者 盈竹 2005年12月8日在“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小康》研究部通过听众调查、网上调查、随刊读者调查和手机短信调查四种方式,共收到近8000份问卷,地域覆盖我国东部、中部、南部、西部、东北部。经加权处理后,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为: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18〜50岁读者占51%,50〜70岁读者占4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3%,男女性别比为52%和48%。经调查组专家对收集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并参照有关部门的测量数据,得出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为63.5分。 学界一般在四种层面定义“休闲”:时间结构、行为活动、心理状态、体验。《小康》将“休闲”定义为“一种在非工作时间主动性的身心舒畅、放松的行为与状态”。《小康》首先将时间具体分为:工作时间、生理必需的时间、家务时间以及闲暇时间。其中闲暇时间又具体分为:休闲时间、消极行为时间、延伸性工作时间。而休闲活动则分为观赏活动、创造活动、教育培训活动、竞技活动等等。休闲和休息也不同,它是人们的主动性行为。 我国原《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44小时,实行5天半工作制,到1994年《劳动法》修改后,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里,国家提出“在‘十五’期间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这体现了政府逐步增加人们休闲时间的理念,也是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的具体体现。 休闲观点的演进 休闲,有多种定义。西方“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就是“手边的时间”,而休闲则是一种沉思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他甚至认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 马克思则将闲暇时间看作“自由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对而言。 现代休闲学始于1899年社会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他认为,休闲已成为一种标志和社会制度,不同阶层拥有的闲暇时间不同,通过闲暇时间的多少区分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以排斥其他阶层人士的进入。 20世纪以来,皮伯、杜马哲迪尔、凯利、戈比进一步发展了有关休闲的理论。凯利认为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成为人则意味着摆脱必须性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承认生活的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等等。而戈比则提出了休闲已成为经济的新中心的观点。 中国休闲生活调查反映五大问题 闲暇现象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在中国已引起众多关注。我们对读者、网友等进行的调查显示,虽然中国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但在闲暇心态和休闲文化上仍有待提升。 文/《小康》记者 盈竹 问题一: 休闲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针对“休闲与工作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68%的人选“两个都很重要”,23%的人觉得“工作更重要”,只有9%的人选择“休闲更重要”。实际上多数人更重视工作,而忽略了休闲。休闲观念方面,部分人对休闲的理解不准确,甚至将休闲简单地等同于“休息”。 农民在这方面意识更闭塞,农民在闲暇的价值观上,主要是“主动工作,被动休闲”,休闲消费意识非常淡薄。可见,人们的休闲时间虽与前10年相比有很大增加,但休闲观念仍未深入人心,休闲意识还很淡薄。 现代中国进入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走向片面化、短暂化和疏离化,在守卫自我的一片小小家园的同时,人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精神上似有枯竭匮乏的征候。中国人有闲暇的时间、传统和活动,但在心态和文化上却显得仓促无味。在急于遁入闲暇时间,获得生活的下一步动力时,却少有闲适自在的从容心态。 问题二: 休闲时间——公务员和外企员工的闲暇时间最少 数据显示,在各类工薪阶层里,公务员和外企员工闲暇时间最少。在“选择每周闲暇时间低于20小时、20〜29小时及30〜39小时”的被调查者中,分别有43.3%、25%和27%的人是公务员(来自直辖市等大城市)。相对而言,地级市的公务员中,每周闲暇时间基本超过了40小时。 大城市公务员群体里,多数都认为“闲暇时间太少,很不够用”。其中,83%的人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时间太长,占用了休闲时间”。目前,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提高很多,公务员自身有很大压力,因此选择在闲暇时间报班充电,所在单位也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一位南京的公务员说,“像我们这里(某文化部门),基本上每个人隔段时间都轮上一次长时间的培训。” 在每周闲暇时间低于20小时的被访者中,53.3%的人认为,“与去年相比,闲暇时间减少了”。也有33%的人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量没变化。在所有的被访者中,30.08%的人认为,“与去年相比,闲暇时间减少了”。相反,18.69%的人认为,“与去年相比,闲暇时间有一定增加”。39.4%的人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量没有变化。 问题三: 休闲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 在年收入3〜5万元、5〜10万元及10〜20万元的年轻人中,休闲支出分别约占其收入的10%左右、20〜30%和30〜40%。可见,随着收入的增加,休闲支出也随之增加。 在休闲支出方面,城镇和农村的区别仍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4.38%,文娱用品消费的绝对数为每年人均256.65元,其中,最低收入户年平均支出仅为43.91元。 在农村,农民每人每年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低收入户为123.12元,中等收入户为220.05元,而高收入户达到了492.68元。 问题四: 休闲方式——仍显单调 随着闲暇时间增多,中国人的休闲活动逐渐丰富。建国初期,人们崇尚跳交谊舞、体育活动、逛公园。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喜欢唱卡拉OK、跳迪斯科、健身、看电视、旅游等。休闲活动得到极大拓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新名词“泡吧”、“蹦极”、“网上冲浪”等纷纷涌现。 此次调查中,被调查者下班后的首选休闲方式分别是看电视、读书、阅览报纸杂志、上网冲浪等。结果还显示,收入越低的家庭,选择看电视休闲的越多。另外,学历越高,选择看电视作为休闲方式的越少,他们的首选方式是看书报等文化消费。年轻人中,选择上网冲浪的人占大多数。 在周末健身方式的选择中,获选率最高的几个选项按其高低依次是“看电视”、“休息,什么都不做”、“看书、报刊杂志等”、“看电影、话剧、听音乐等文化消费活动”、“上网冲浪”、“参加社交活动,如走亲访友”、“打牌打麻将等”、“运动健身”和“短程旅游”。从占前三位的选项来看,“看电视”和“看书、报纸杂志等”仍然是首选。“休息,什么都不做”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工作压力很大,周末只是休息,而没起到休闲的作用。 在“五一”、“十一”两大长假的休闲方式中,旅游上升到重要位置。旅游的范围则与个人经济收入直接相关。除因公旅游外,在私人旅游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人都选择了国内旅游。年收入在1〜3万元的人中,12%的人将旅游范围从国内扩大到东南亚。在年收入3〜5万元的人中,65%的人选择国内和东南亚。在年收入5〜10万元的人中,8%的人选择了欧洲、美国,76%的人选择了东南亚。超过20万元年薪的人中,国内、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均在其考虑之列。 农民的休闲方式更单调,最主要是看电视、户外交往交谈和无事闲呆。近20%的农民觉得闲暇时间太多,不知怎么打发。这反映了农村的休闲文化还不丰富,农民受限于教育水平,可选择的休闲方式非常少。 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选择什么作为休闲方式,花费多少,除与经济因素相关外,个人偏好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总体反映出,中国人目前的休闲方式还比较单调。 问题五: 休闲状态——多数人并不满意 在满意度调查中,有个明显特征,即休闲时间越少,少到每周20小时以下时,被调查者对自己休闲活动的满意度越低,42%的人认为自己的休闲满意度在10〜39分之间。每周休闲时间40-44小时的人对自己的休闲满意度打分多在70〜79分之间。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打分超过80分的被调查者只占10%左右。 不少被调查者对闲和忙的关系有独特见解,有位调查者说,“闲与忙是相对概念。中国人目前大都不希望,也不愿闲。物质上的小康可指日达到,心理上的小康则要很久才能达到。” 总体说来,从休闲观念上来看,中国人容易将休闲问题简单化。有的对自己的休闲活动并没有主动规划。可见,一部分中国人有“休”,但并没有获得“闲”的心态。工作现在基本上只是谋生手段,从中获取的乐趣也是受到限制的乐趣,而非是将工作和休闲全面融合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乐趣。休闲时间是目前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乐观的一个硬性指标,人们的休闲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休闲支出方面,中国人在城乡方面差距甚大,在城镇内部也存在分层情况,与休闲专家戈比提出的休闲支出要占1/3的比例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统计下来只有65分。中国人的休闲方式总体上仍很单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调。精神生活方面,国人的休闲方式的空间相当匮乏,离发达的休闲文明尚有很大差距。 目前,人们仍习惯于将休闲方式作为休息的一种工具,作为精力得以恢复重新投入工作状态的一种手段。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休闲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唯有洞悉了休闲在文明中的地位,才能真正感受到休闲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如何在休息质量提高后提升自己的闲适心态,丰富休闲内容,体会工作和休闲相融合的乐趣,是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休闲时代的重要指标。 休闲时间的历史性增长 原始人类平均一生的生命周期仅18岁,其中劳动时间占33%,闲暇时间占16.6%。而到了工业社会,人们一生中的劳动时间占10%,闲暇时间比重增至38.6%。随着进入信息社会,20世纪90年代,人们用于闲暇的时间已达41%。托夫勒预言,进入“第三次浪潮”后,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将缩至25小时。目前,北欧部分国家已实行每周35小时或37小时工作制。 休 息 日(分钟) 2005年1986年2005年比1986年 睡眠时间(含午睡)495523-28 个人卫生时间43421 做饭时间6479-15 洗衣物时间2663-37 逛街购物时间 6166-5 用餐(三餐)时间 82784 照看孩子时间552926 读书看报时间813051 看电视时间15711542 听广播时间19910 游园散步时间4552-7 体育锻炼时间30921 探亲访友时间3179-48 参加培训学习时间1223-11 教育辅导子女学习时间815-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于2005年11月发布的报告)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