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解读十一五时期十大关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10:07 《小康》杂志

  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什么是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存在哪些关键问题?

  权威人士解读十大关键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 孙明非

  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关键一:积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只有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十一五”时期,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改变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落后局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渠道,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按功能区划分,来界定不同地区经济开发程度,并把各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内容,努力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机制。

  关键二: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土地、淡水、

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难以持续,出路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展望未来,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转变过来,发展就可以持续;如果再转变不过来,将严重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十一五”时期,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和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水平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现状是羁绊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

  “十一五”时期,要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特别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节,也是我国迈向小康社会软肋。

  “十一五”时期,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发展,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