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20:51 《小康》杂志

  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

  嘉宾: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 政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哪些方面?

  吕政: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业等非农产业的产出大于农业的产出。为了使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实现社会产品分配的公平,我们必须选择以工补农的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郑新立: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小康的难点又在于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小康的一个突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国务院最近正在抓紧采取措施来解决,可望在“十一五”时期有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从现状来看,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所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把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这是一个投资方向的战略性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是否有模式可寻?有哪些实施的侧重点?

  吕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率先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的典范,例如江阴市的华西村,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而致富的。根据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即“三条线,一大片,有主干”。所谓“三条线”就是一条由高速公路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线,一条能够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输变电线,一条进入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线。所谓“一大片”就是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改变过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有主干”就是形成具有地区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郑新立:我认为重点之一就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我的看法主要是有四个重点,第一就是乡村道路。农民现在的运输工具都机械化了,一般的家庭都有一个农用车和拖拉机,下雨以后,到处是泥泞出不了村子,把农村的道路硬化,改善交通条件,这是农民当前非常渴望的一件事情。

  第二是饮水安全。现在还有两亿多人口饮水质量不合格,需要通过打深水井,从远处引水来解决。另外就是自来水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加以普及,现在全国自来水普及率为35%,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25%,而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普及自来水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关键是我们要去组织。

  第三就是清洁能源。要大力普及沼气,沼气现在农业部有十亿元的补助资金,造一个沼气池大概是2000块钱,国家补助1000块钱,农民自己拿1000块钱,有了沼气以后,农村可以实现人畜分离,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了。

  第四就是环境卫生。农村卫生“脏乱差”是普遍现象,所以很多地方“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清瘀泥;改水,改厕,改造,改圈,这样就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哪些矛盾?面临哪些挑战?

  张晓山: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农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从1980年代初的30%以上已经降到15%以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绝对值占整个经济的份额是相对要下降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建立一个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农民和市场的连接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和契约形式,使农民的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通过这种载体或者是契约形式,分享农民的产品进入市场的增值利润。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生产要素总是要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城乡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在短期内还难以缩小。现在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抑制扩大的趋势,逐步减弱扩大的强度,以便能找到缩小差距的拐点,这方面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的环境。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中央和广大群众都关注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张晓山:胡锦涛同志讲过一句话,关于两个趋向,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怎么自觉?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改革改变现有的利益结构和利益格局?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改革能不能往下走,这需要攻坚,而“坚”就“坚”在利益结构。在这个大的前提下,首先是建立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其次是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调整公共财政体制分税制,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再次是把集体土地上市,能够使农民真正从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得到他们相应的份额。

  吕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农民的就业机会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提高目标,描绘蓝图,同时要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

  (《小康》见习记者春华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

  嘉宾: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 政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哪些方面?

  吕政: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业等非农产业的产出大于农业的产出。为了使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实现社会产品分配的公平,我们必须选择以工补农的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郑新立: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小康的难点又在于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小康的一个突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国务院最近正在抓紧采取措施来解决,可望在“十一五”时期有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从现状来看,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是很大的,所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要把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这是一个投资方向的战略性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是否有模式可寻?有哪些实施的侧重点?

  吕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率先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的典范,例如江阴市的华西村,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而致富的。根据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即“三条线,一大片,有主干”。所谓“三条线”就是一条由高速公路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线,一条能够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输变电线,一条进入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线。所谓“一大片”就是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改变过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有主干”就是形成具有地区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郑新立:我认为重点之一就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我的看法主要是有四个重点,第一就是乡村道路。农民现在的运输工具都机械化了,一般的家庭都有一个农用车和拖拉机,下雨以后,到处是泥泞出不了村子,把农村的道路硬化,改善交通条件,这是农民当前非常渴望的一件事情。

  第二是饮水安全。现在还有两亿多人口饮水质量不合格,需要通过打深水井,从远处引水来解决。另外就是自来水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加以普及,现在全国自来水普及率为35%,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25%,而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普及自来水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关键是我们要去组织。

  第三就是清洁能源。要大力普及沼气,沼气现在农业部有十亿元的补助资金,造一个沼气池大概是2000块钱,国家补助1000块钱,农民自己拿1000块钱,有了沼气以后,农村可以实现人畜分离,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了。

  第四就是环境卫生。农村卫生“脏乱差”是普遍现象,所以很多地方“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清瘀泥;改水,改厕,改造,改圈,这样就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哪些矛盾?面临哪些挑战?

  张晓山: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农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从1980年代初的30%以上已经降到15%以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绝对值占整个经济的份额是相对要下降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建立一个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农民和市场的连接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和契约形式,使农民的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通过这种载体或者是契约形式,分享农民的产品进入市场的增值利润。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生产要素总是要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城乡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在短期内还难以缩小。现在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抑制扩大的趋势,逐步减弱扩大的强度,以便能找到缩小差距的拐点,这方面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的环境。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中央和广大群众都关注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张晓山:胡锦涛同志讲过一句话,关于两个趋向,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怎么自觉?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改革改变现有的利益结构和利益格局?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改革能不能往下走,这需要攻坚,而“坚”就“坚”在利益结构。在这个大的前提下,首先是建立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其次是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调整公共财政体制分税制,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再次是把集体土地上市,能够使农民真正从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得到他们相应的份额。

  吕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农民的就业机会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提高目标,描绘蓝图,同时要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

  (《小康》见习记者春华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