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全面小康的基本命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20:51 《小康》杂志 | |||||||||
社会保障:全面小康的基本命题 嘉宾: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 康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 文兼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 中共昆山市市委书记曹新平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就是全面小康必须要建立一个控制框架。确立框架的目的是调节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利益,而社会保障位列其一,那么我们的社保目前处于何种状况? 文兼武: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是指保障的社会覆盖率问题,据我所知,现有社会保障账户上的资金很紧张,而且对于全国来说,最困难的是农民的保障。如何解决现实的难题,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景天魁:社会福利有两个指标,其中最重要就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社保,现在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的仅有1.6亿人,纳入医疗保险1.2亿人,纳入到失业保险的大概8000万左右,这个数儿基本上把广大的农民排斥在外了。这是我们发展了50多年社会保障的结果,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要真正建立所谓社会保障体系,大家可以想想还需要多少年呢?最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社会保障发展的速度确实在加快,但每年被纳入社保范围的人大概也就在1000多万。按照这个速度,依据五中全会文件上提出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要100年的时间。 贾康:就我的调查而言,现在不少的市县已经发生了支付危机,而同时还有大量的地方存在着养老有结余却无法调节的问题。比如前些年在深圳蛇口,当地同志说,我们这边劳动力平均年龄还相当低,养老资金提了以后越攒越多,花不出去;另外一方面,在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养老金发放需要中央千方百计地调拨资金去救,现在各个地方的资金形成不了调剂和相对清晰稳定的制度安排。中央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从自己承担宏观调控的各种资金里面想方设法地挤出一些资金去救,并不能直接调用蛇口这些地方的节结余。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年算总账时,社保资金结余量是上升的,而有些地方却亏空严重。 曹新平:从地方的角度来说,我们昆山在推行低保的时候做到了尽力而为。例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医保、征地保障和动迁保障,都在我们财力许可的范围内。目前,昆山每年动迁农民一万户以上,动迁的时候采取拆一还一、货币安置,就是政府给农民的拆迁费可以买到同面积的商品房。通过这些保障,我们基本上,或者说初步实现了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梦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张晓山:谈到社保问题,我想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我的观点,这就是土地流转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土资源部虽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看到权力和资本勾结以后,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土地成为第二财政。这和我们小煤窑的官商结合本质上是一样的。国家一些相关政策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实际利益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农村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很大隐患,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作为生产资料,承担着农民的就业功能;二是作为一种特殊财产,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现在很多地方出现的围绕着土地出让金产生的冲突,矛盾的主要焦点就是土地征地款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必将给社会带来不安。 贾康:我们现在谈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是要在寻求经济社会相对平稳,实现转轨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够给社会保障托底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必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牵头来做。例如现在不少市县级层次上,发生支付危机,而有些地方却存在养老结余的问题,实际上是统筹层次下放造成的一种结果。这种现象的核心就是低层级统筹,不能有效调节。如果把统筹级次提高,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调节,还有个人空账的问题。新兴工业城市空账可能很小,老工业城市空账可能很大,所以关键是我们能在多大范围内调动可调节资金使用。 这些问题中央是否已经在着手调整,或者说,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郑新立: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国家已经提出对有条件的地方,农村也实行低保。浙江省已经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对农民实行低保,对农民的五保户要集中,想办法给他供应,有的地方把五保户集中起来盖一个养老院,使他们老有所养,对困难的特殊家庭实行救助制度,这些要进行积极的推广。在“十一五”时期乃至下一个时期,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两个突出落后的方面能够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的面貌,这对于实现小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贾康:如果想依靠来自民间的力量解决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政府应当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基本社保体系这种公共产品。市场总体而言是解决锦上添花的问题,它不可能很好的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雪中送炭的事情必须由政府负责,这是我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政府在这方面能做到什么程度?依据国际经验,大家很容易想到福利国家的模式——从摇篮到坟墓,虽然这样的一个模式是理想的远景,但是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目前应该说在短期内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景天魁: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讲一个原则性观点。这就是发展速度是一个很硬的指标。因为,现在城市里打工的有将近1亿农民,他们是一笔很大的社会财富创造者,如果仅城里人可以享受各种保险,而农民工不能享受,我们又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呢?所以,这些事情时刻警醒我们,如果只用一个硬指标来衡量发展速度,就会造成很多很难解决的社会矛盾,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我们始料不及的问题。 (《小康》记者李智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政府改革要落在行动上 嘉宾: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李 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 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范恒山:我认为首要的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 我们现在的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企不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这都是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不能够保障小康社会的实现,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就必然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以及政府部门职责分工的重叠;政企不分,政府必然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具体事物,甚至直接代替企事业单位决策经营;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合理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不仅会加剧政企不分,而且会促进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形象工程,并且盲目投资,搞重复建设,实施地区封锁,造成市场分割。 吴敬琏:我们政府现在管了许多不应该管或者管不好的事情,政府要坚决从越位的地方退下来。另外一面,政府应该管的事情要坚决管好,现在许多政府应该管的事情,或者没有管,或者管得还不够好。 张晓山:以我国的专项资金管理为例。中央各部委手中有着数额巨大的专项资金,但专项资金的发放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给谁不给谁、怎么给,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们看到,一到年底之前,外地的车都来到北京,他们干什么来了?跑项目来了!这样的制度,实际上造成了腐败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为毁掉干部创造了条件。所以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市场优化配置环境的基础,不应该自己去配置资源。一个处长他就知道资金用到哪儿最合适吗?这本身就是与市场规律相违背的。 具体来说,“制度性障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敬琏: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政府配制资源(土地资源、信贷资源)的权力太大;第二,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并不是一个全面的协调发展,而是GDP增长;第三,财税制度不合理,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生产型的增值税,而生产型的增值税是直接跟产值连在一起的;第四,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严重偏离,行政定价扭曲,土地资源、信贷资源、水资源等等被低估。上述问题都与政府职能有关。 转变政府职能牵扯到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和利益,怎样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李林: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加强对干部的民主法制教育。干部是有双重身份的人,一方面是公民的一员,对其他公民的一切要求也应该要求干部必须做到;另外干部又具有特殊身份和社会角色,是担负更多社会责任和法律道德责任的人民的公仆。要使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是由纳税人养活的,要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使他们永远记住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有就是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范恒山: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党政干部的素质不高,其实他们是非常优秀的。至少我接触过的地方党政领导都是非常优秀。可是为什么有些领导都会讲科学发展观,可是一到工作中却只会搞GDP呢?其实关键的原因是体制。让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干五年,结果这个地方都没有几个像样的楼房,领导会说这里发展的好吗?所以不能怪干部,要怪我们的体制。 吴敬琏:虽然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反复强调“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可是推进起来有很多障碍和阻力。怎么办呢?两条,一条是寄希望于党,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现在正在进行先进性教育,先进性要落实到行动上,要把全国人民的利益放在部门和个人利益之上;第二就是希望领导要坚定决心,要看到这里面确实有障碍,有阻力,但一定要坚持下去。 (《小康》记者张亚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医改痼疾从哪“开刀”? 嘉宾: 卫生部部长高 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医疗卫生体制是目前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小康》杂志与新浪网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医疗问题在“影响全面小康进程的十大焦点问题”中居首位。那么,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症结在哪里? 高强:目前卫生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存在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制约卫生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发展卫生事业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不能把医疗卫生机构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要把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监管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吴敬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对卫生医疗的投入多少,现在的医院甚至对交通事故的受害者也是没钱就不收,这在文明社会中是很奇怪的事情。难道这是政府投入不够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高级医院从来不缺高级的医疗设备,中国有很多世界最高水平的核磁共振设备,这说明并不是投入不够,而是思路有问题。 中国目前医疗卫生的弊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高强:第一,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薄弱,我国的基本预防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二,疾病预防控制面临巨大挑战;第三,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发展滞后,农民患病要往城里跑,城市居民看病都要去挤大医院,加重了看病的困难,也加重了居民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四,公立医院基本上靠医疗服务收费来维持运行和发展,导致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现象,公益性质淡化,不正之风不能从根本上纠正,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广大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在解决上述医疗卫生体制问题时应采取什么对策? 吴敬琏:医疗是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市场只有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而医疗信息高度不对称,病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个药是否有效,成本是多少?哈尔滨550万天价医疗的事我们都知道是花多了,可是5万的呢?谁来告诉我们5万是不是也花多了?在市场化的思路下,总会有办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公立医院的作用能够起到效果,但这种方案也需要研究如何监管。 高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关键是抓好落实。要积极推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的筹资水平还不高,保障能力还不强,但是对于缓解农民医疗卫生负担,提高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按照国务院的要求,2006年的试点要扩大到40%的县市,2008年在全国基本上推广这一制度。 郑新立:目前合作医疗试点的情况非常好,根据试点的经验,从明年开始,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民合作医疗的投入,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地方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个人只要出10元,就可以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这10元钱自己拿着看点小病, 40元钱作为大病统筹,有了大病了就可以享受到了。 城市居民的医疗问题如何解决呢? 高强:城市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有三点。第一,逐步改变医疗服务体系基本由公立机构包办的状况,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行严格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坚持低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控制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总水平。 第三,对现有的医疗机构不分行政隶属关系,实行属地化的卫生全行业监管,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收费标准,严肃查处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四,改革医药领域的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格,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规范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的不合理价格。 另外,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廉价、安全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国家有什么具体措施? 吴敬琏:提供普通医疗服务的单位,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而公共卫生体系部分肯定是政府的责任。低收入者的医疗费用也应该由政府提供,要让低收入者有钱去买这个基本的服务,这也是医疗保险的作用。 高强: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建立畅通、快速、准确、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监测系统,医疗救助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 (《小康》记者张亚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