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全景报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20:51 《小康》杂志 | |||||||||
同论“小康”共促“和谐” ——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全景报道 采写/《小康》见习记者 高艳 摄影/栾琦
月初以来,北京的平均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但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小康》杂志社为举办“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做最后冲刺的工作热情。 12月8日〜9日,由《求是》杂志社批准、《小康》杂志社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举行。论坛以“全面小康的指标与实践”为主题,以“研讨、沟通、创新、合作”为宗旨,通过官产学的高峰对话和活动,总结与展示全面小康建设经验与成果,共商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大计。据了解,这是首个国家级、高规格、高层次的全面小康建设研讨和展示平台。 此次论坛得到了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新浪网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卫生部部长高强、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政、商、学界代表共计60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受到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人民网、新浪网等50多家媒体纷纷对此次论坛进行了跟踪报道。 宏观“论”小康 12月8日早六点半左右,就有大批记者扛着三角架、摄像机以及大大小小的照相机赶到会场,并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七点半左右,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文兼武两位嘉宾最先来到会场,随后,大批参会代表及嘉宾如约而至,京西宾馆(原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址)东楼一层可容纳600多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上午9时,“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求是杂志副总编辑刘润为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本届论坛秘书长、《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代表杂志社全体员工致欢迎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开幕式致辞中特别强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注意关注妇女问题。在谈到完善现有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时,她建议应充分重视妇女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研究贫困地区的妇女怎样实现小康。同时,她希望社会能够加强男女平等的意识,将平等的理念纳入到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之中。 针对我国目前医疗卫生现状,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演讲时着重强调,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卫生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存在偏差,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即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也不能片面夸大。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把医疗卫生机构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 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作了题为“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科技优势”的主题报告,并就科学素质提高、科技创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求是杂志社编委兼秘书长盛天启;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文兼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做主题发言。 微观“探”小康 在8日下午和9日上午的论坛上,专家学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问题分别从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农村发展、税收政策、金融服务体系、城市治理、民主法治建设等领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医疗改革”“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成为本届论坛的焦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指出,现在农民工的问题的实质是初次分配的扭曲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 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问题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农民的就业机会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金融财政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配套的金融体系,应该是给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工具选择的体系。从整个融资结构上来说,不能单纯依靠银行,而应该更加多元化,多种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演讲中明确指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倪红日认为,税收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进行引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低收入群体、文化事业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也将主要由刺激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向协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方向转变。不久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就印证了这种政策趋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宏大工程,除了经济发展指标对小康社会的巨大影响外,安全生产、政治文明、民主与法制、社会保障等也是全面小康进程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我国目前安全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繁,特别是近些阶段煤矿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现状,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张宝明表示,安全发展应当像人口、资源、环境一样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将反映经济和社会安全状况的四个指标,即意外事故的伤亡率(包括所有的伤亡)、职业工伤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安全投入比例,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 谈到社会保障时,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我们要在寻求经济社会相对平稳,实现转轨变形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够给社会保障托底的制度,必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牵头来做,政府应当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基本社保体系这种公共产品。” 另外,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有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李林副所长以及中共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等嘉宾还分别就“城市治理”“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建设”“昆山市落实全面小康建设的经验总结”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指标“促”小康 12月9日上午12时30分许,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宣布,历时一天半的“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圆满落幕。 据论坛组委会介绍,“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研究和交流平台,将在此次论坛后长期存在,并承担研究和完善现有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丰富和发展“全面小康”内涵的使命,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入探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对策和措施。 进一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一个客观、具体、有效的测量和评价体系来检测、推动和指导。《小康》杂志从2005年第1期开始,着力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指标研究,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感性衡量指标——小康指数,以及对应的“十大关键词”——饮食指数、居住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教育指数、消费指数、信用指数、平安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快乐指数。“小康指数”侧重从民间的角度去感悟“以人为本”的种种细节之处,并为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中公众的个人体验提供记录。 文兼武在论坛的发言中透露,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旨在监测全面小康进程的“全国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有望2006年出台。据介绍,该体系基本上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6大板块25个监测指标进行考察,这些指标几乎涵盖了城乡社会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 本届论坛组委会表示,“小康”论坛虽然结束了,但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还将不断延伸,随着小康指标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小康指标将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中国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焦点话题 全面小康如何全面 嘉宾: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 卫生部部长高 强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张宝明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中共昆山市市委书记曹新平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所长张晓山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李 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历史性的任务,是为民造福的战略性举措。根据“十一五”规划,未来的一段时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那么,全面小康如何全面? 顾秀莲:我希望在完善现有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之中,能够增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识,将平等的理念纳入到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之中,来促进妇女与男子共同的发展。这次参会有很多专家,我希望在研究小康指标的时候,要注意到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不研究人的能力的发展,小康不会实现,因为小康最终是通过人的努力来实现的。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调动中国所有的人力资源来发挥作用。专家学者和行政领导在研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时候,妇女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要考虑进去,同时要特别研究贫困地区的妇女怎么实现小康。 高强:世界各国政府都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这一观念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反之,就会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张宝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我国的安全生产决不能像现在这个样子!目前国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事故总数是100万起,死亡13万人,2002年是107万起,死亡14万人,2003年事故96万起,死亡了13.7万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是80.3600起,伤残70余万人。另外还有职业病的危害,据统计,我国从事有毒有害的企业数量大体上是1600万家,接触具有危害因素的人约2亿人,问题十分突出。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安全发展水平是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曹新平:小康就是抓富民,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殷实小康,我们感觉整个小康社会建设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终以富民为导向。 在本届论坛上,几位嘉宾都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他们又是怎么看待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 吴敬琏:我记得1980年代初,我们曾提出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经济总量翻两番。其实翻两番是一个简化了的说法,因为当时提出的目标是这么讲的:“在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到本世纪末GDP翻两番。”事实上,到2000年GDP翻两番实现了,但是“在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好像大多数人都忘了。比如说煤,我们原来的目标到“十五”末是11亿吨,而实际上去年就达到20亿吨,今年大概是23亿吨左右,可是效率方面呢?由于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问题从去年开始暴露,今年有更多的行业也暴露出这个问题。 经济增长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基础,但是我们要注意,这里讲的增长是有效率的增长,这是一个增长方式的问题。增长可以靠大量投入资本和其他资源实现,也可以靠效率提高实现,所以我们要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保证转变我们的增长方式。 范恒山:今天,我们可以说物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们人的素质还处于很低的状态,“信用”在今天已经被弄的千疮百孔,什么东西都有假。过去说欠债要还钱,现在欠了债就有人不还。我们在很多公共场所贴着“请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西方人很不理解,说难道不随地吐痰不是每个小孩儿都懂得的道理吗?还要贴出来吗?现在国外有些公共场所也挂出了中文,但我们看看中文写的什么?——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这不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公民应有的素质,所以,全面小康关键是要把握小康的质量。 巴曙松:如果说在初级阶段,我们还可以用一个落后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发展的话,那么进入全面小康建设阶段,没有一个多元化的有活力的金融体系,是支持不了的。小平同志曾讲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是我特别强调的第一点。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会刊中列举了十大难题,但没有涉及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我也看到《小康》组织公众对居住、饮食、环境打分,最低的是生态,56分。《小康》没有给金融服务体系打分,我的意见是50分,应该是最低分。有人把金融体系作为第十一大难题,但其重要性并不一定排在第十一位,因为,没有金融体系的支撑很难说有全面小康。 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农民的问题始终是不能忽视的。谈到全面小康,就不能不谈农民的小康,就不能不说农民的增收问题。 郑新立: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而世界银行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1以上的就属于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合理的状况应该是在1.5:1。如果说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重中之重。 张晓山:我认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着力于中央和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县级综合配套改革,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的上级层次与基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在1956年毛泽东写的《十大关系》中就已经涉及这个问题,而现在50年已经过去了,方方面面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到2003年进一步调整,实际上是把很多有潜力的、稍微有点油水的税都收上去了,地方政府只剩下事权,财权严重的削弱,基层抓的这么死,想做的事情,包括小康建设,财力从哪儿来?如果地方村政府因欠债维持不了,别说小康,恐怕两极分化会更为突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协调再分配体系。 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法制建设也是全面小康社会中一个非常要的因素。那么,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 李林:现在立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已经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法律实施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最近中国法学网做了一个调研,把法律实施状况分成五等,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最后投票结果为,投很差的票大概是58%左右,较差的是20%多,一般的是10%左右,很好是2%,较好是3%。这个状况虽然不是一个科学的研究结果,但是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和说明了问题:我们的法制建设,不能仅仅是立法工作,更重要的,或者说法制建设工作的重点,应该尽快转移到法律执行的实质上。 (《小康》记者李智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小康不小康,拿什么来考量? 嘉宾: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文兼武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市委书记王 荣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一套科学的标准来考量,那么,目前中国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进展如何? 舒富民:全面小康的标准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和谐等内容。目前,就这个标准国家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媒体都进行了各自的研究。比如,国家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也有相关的小康体系版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也提出了自己的全面小康标准,这些标准总体上比原来的总体小康更完善,内容更丰富,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高。但是,这一标准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比如,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不同地区如何适用?如何去衡量?这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此次《小康》杂志社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就是提供一个大家充分交流的平台,使小康标准体系更完善、更科学。 徐一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来以后,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希望用这个指标体系来监测全面小康的进程。我们选择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等6大部分一共25项指标,构成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文兼武:为便于记忆,我们用一个“顺口溜”来描述国家统计局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框架的25个指标:经济翻两番,三产超一半,城镇人口多,就业不困难;城乡差距小,各地都发展,生活有保障,男女都一样;收入有结余,住房宽又亮,出门有车座,在家可上网;民主决策好,当家又做主,法制强有力,平安是幸福;科技进步快,教育大发展,健康寿命长,就医很方便;综合能耗低,森林绿地多,人均一亩地,水清空气净。 据了解,江苏省也制定了一个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而且也是25个指标。与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和苏州的标准相比,《小康》杂志推出的“小康综合指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王荣: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4大类18项25个指标组成。首先是人均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二是居民收入、住房、出行、信息化普及程度、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第三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中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人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城乡居民依法自治。第四是绿化水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舒富民:统计部门有一套完整的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小康》的指标体系与他们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我们的特点是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增加民间感性的内容去监测,所以,我们的指标体系非常重视百姓的直接主观感受。我们的指数依据有三个部分: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客观检测数据;第二根据全面小康体系的目标值;第三根据我们自己的调查,比如调查表、网上调查、抽样调查等,在专家的分析和评估下综合得出的一个结论。我们给出的各项小康指数目标值为100分,在100以内,对它的进程做出一个检测和评价;到了100分,就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值。 我们还把小康指数具体化,比如人均GDP3000美金,城市化水平60%,失业率小于5%,住房面积人均3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低于35%,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应该达到90%以上,家庭汽车、电话、电脑、文教娱乐都有具体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全面小康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明年我们还会就小康指标的各个指数进一步做出评估和检测,比如增加小康休闲指数,从休闲的角度去观察全面小康体现的一种生活质量。 (《小康》记者张亚根据论坛录音摘编)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