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业化道路之争:孰轻孰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7:51 新世纪周刊

  在2005年11月《中国青年报》做的一个专题调查中,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排名第一的是郎咸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以19.8%排名第二。

  对吴敬琏的评价,大家的共识是心忧天下、光明磊落,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但是心忧天下者未必总能开对药方,良心也未必一定代表科学,这一次他的观点又引发了争议。

  自2004年7月起,这位银发学者就在各种场合极力宣讲中国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简单描述他的观点就是,中国应该通过技术创新等科学手段,走高附加值产业的道路。

  进而推之,就出来一个很滑稽的潜在推论:似乎中国是放着高附加值产业不去做,而是在主动做高消耗高污染的低盈利能力的重工业。难道中国果然是放着更赚钱的不去做,而是自找苦吃?

  争论也即源于此。

  2004年年底,另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吴敬琏的观点作出回应,他认为重型化是

中国经济必经阶段,阶段绕开重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新技术阶段,动机虽好,但不切合中国国情。

  厉以宁认为,中国在建国初期已经经历过一轮重化工业的集中发展,但是那一轮“重型化”并非建立在真实消费需求基础之上的,在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历了轻工业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二次重工化”开始显露端倪。这里面既有“由轻到重”的客观规律起作用,又体现了产业发展本身对设备更新改造的真实需求。

  厉以宁亦认为,把板子打在地方政府上并不公允,“不要忘记经济的规律性,地方也会考虑,没钱赚谁来投资,必然要有市场。”

  2005年3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传统产业里的重化工业也得做,这将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发展的均衡。

  此后的论争并没有持续下去,几乎成了吴敬琏一人的独角戏。屡次撰文表态,但罕有人站出与之唱对台戏,这甚至让他感到了一丝寂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