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学之争:都在借事说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17:51 新世纪周刊

  在近现代,凡是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总是能让很多人激动。“读经运动”、“甲申文化宣言”、“祭孔”如此,有“第二党校”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要成立国学院更是如此。

  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正式宣布在人民大学组建国学院。而在此之前的5月26日,纪宝成在《南方周末》发表《重估国学的价值》长文,该文认为国学的失落在于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五四前后激烈而亢进的反传统文化大潮的后遗症依然是十分严重的,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颠覆性的破坏效果,造成的文化精神裂痕与创伤深刻久远,长时间无法得到弥合。” 纪校长说。

  此后,纪宝成校长又在《人民日报》发表《接续文脉 重振国学》一文,指出:“如何评估和对待国学,始终是关系中国的现代化建立在什么样文化基础上的宏观战略问题。盛世兴学术,治平倡礼乐,这是古往今来的不祧之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生机和光明前景,重振国学可谓适逢其时。”

  反对的主要声音来自中山大学学者袁伟时。其在6月9日发表的《评纪宝成校长的“重振国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厄运源于

国民党在上一世纪20年代开始推行的‘党化教育’、‘党化学术’,以及后来在文化革命中登峰造极的‘兴无灭资’、‘全面专政’;归罪于新文化运动完全与历史事实不符。”

  而对于“国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袁伟时针锋相对地指出,“20世纪的中国史证明,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救中国。换言之,改革开放是救国的必由之路。沉迷于传统,像大清帝国那样保留传统的社会、文化架构,不准‘以夷变夏’,则是国家衰亡和人民受难的道路。”

  旅美学者薛涌则认为:“中国文化只有和世界文化融合才会有生命力。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西方的传统当成一种人类的传统,当成我们自己的传统,‘要’过来就完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宣布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大陆新儒学代表人物陈明担任秘书长。由国学到儒教,这一事件又引发了新的争议。

  学者徐友渔指出:“如果问题基本上属于文化建设和教育,以及学术的研究和扩大对外交流,那应该没有争议。分歧出在倡言国学时,其目的、宗旨、方向应不应该和一种保守主义、复古主义的文化立场联系在一起,甚至让这种立场支配、主导我们当前的全部努力。我个人认为不应该。”

  从这个角度说,争辩双方捍卫的其实不是如何对待国学的技术问题,而是各自的价值观。换句话说,双方都让文化承载了文化之外的功能,都在借事说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